王坚
目的 研究草苁蓉对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草苁蓉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油酸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测定肺湿/干量比(W/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0(IL-10)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p-p38 MAPK蛋白的活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损伤严重,肺组织W/D升高,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增高,肺组织p38 MAPK蛋白活化增强;与模型组比较,草苁蓉组大鼠肺组织W/D降低,损伤减轻,血清TNF-α和IL-10含量减少,p38 MAPK蛋白活化减弱.结论 草苁蓉可减轻油酸致大鼠急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和IL-10以及p38 MAPK活化有关.
作者:勾万会;郑峰;尹学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肿瘤是一种系统生物学疾病,癌细胞命运不仅仅由某一个蛋白或某一条信号通路决定.因此,在系统水平上深入阐明大量的蛋白质信号通路的内部联系以及与其它信号通路的交叉是十分有必要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思想综合去了解肿瘤网络,以期从传统中药的角度解读针对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系统治疗.这些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癌症在系统水平上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促抗肿瘤传统中药的开发与利用.
作者:时政;刘荣;雨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对保健酒从殷商时代直到现代的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保健酒的主要功能和禁忌,并一一列举了保健酒在保健养生中的作用,以及对肺、心、脾胃、肝胆、经络、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等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对时行瘟疫等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进行了介绍.
作者:李贵海;郭岚;李一鸣;殷涛;袁德培;王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发展研究”的重任,需运用中医、西医相互结合的理论知识诊治疾病.所以,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专家学者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入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思路;以“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认为上述两条途径对中西医结合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张凤华;贲莹;刘威;张冬;贺明;杜澍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考察光皮木瓜、皱皮木瓜及其不同方法加工品的齐墩果酸与熊果酸含量差异.方法 采集光皮木瓜和皱皮木瓜样品,每种样品随机分组,一组沸水烫制剖瓣、另一组直接切片,经50℃干燥后粉碎成细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进行样品的质量评价.结果 以齐墩果酸、熊果酸及二者总含量为考察指标,9对试验样品单独统计,2对均以直接切片高、4对均以烫制剖瓣高;按皱皮、光皮及光皱混合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烫制剖瓣高;按直接切片和烫制剖瓣分类均值比较,均为皱皮高.结论 以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评价木瓜质量,烫制加工优于直接切片,皱皮优于光皮.
作者:谭秋生;罗敏;任星宇;章文伟;邓才富;罗舜;杨永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进行形态、显微学研究,建立冬虫夏草虫体鉴别的形态显微特征规范.方法 结合昆虫分类学对蝙蝠蛾科幼虫的性状描述,对药材虫体部分表面特征进行规范化描述;结合蝙蝠蛾科幼虫体表的显著特征(虫体体毛、气门、腹趾钩),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虫体组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形态描述“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头部可见部位黄棕色或红棕色,胸部浅黄色,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部分3节,腹部分10节;胸足3对,呈节钩状,腹足4对突出,呈乳峰状,末端臀足1对.“显微特征”虫体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深黄色毛片,中间毛窝边缘凸出,中部凹陷;气门椭圆形或肾形,密布气门孔.腹趾钩为多序全环型,从内到外5-8行,由内至外趾钩逐渐变短、数量增多.”结论 规范了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的形态学描述,完善了冬虫夏草显微学的鉴别项.
作者:叶茂;童芯锌;任艳;邱乙;陈璐;万德光;彭成;沈才洪;国锦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筛选《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消渴病的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342首,分析得到方剂中药物的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关联度等的分析,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5个,新处方3个.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茜;唐瀚;崔雅华;方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测定喙尾琵琶甲干虫、鲜虫的提取物、分泌液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方法 用无水乙醇提取、溶解多酚类物质,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各类提取物多酚类的含量.结果 喙尾琵琶甲干虫体、鲜虫体,乙醇刺激分泌物及直接刺激收集的防御液中多酚含量分别为(4.80±0.02),(8.07±0.59),(10.91±0.40),(34.44±0.14) mg·g-1.结论 喙尾琵琶甲虫体及其受刺激后分泌的防御液中均含有多酚类成分,其中鲜虫体中的含量高于干燥后含量.
作者:单华;罗情;肖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Q-TRAP LC-MS/MS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活性成分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方法 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3μm,2.1 mm×150 mm)色谱柱,以乙腈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AB Sciex 4000 Q-TRAP型质谱仪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对桑杏方水提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8.00,53.07,0.84,1.09μg/ml和0.67μg/ml.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对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这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张丽君;杨敏;刘君怡;黄荣增;丁建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COPD稳定期属肺肾气虚辨证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评价益肺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在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益肺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规范治疗方案.治疗2.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咳嗽、痰量、胸闷、喘息、气短、乏力、紫绀)、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FVC、FEV1、FEV1%、PEF均有增高(P<0.01),对照组FVC、FEV1、FEV 1%较治疗前有增高(P<0.01),PEF增高不明显(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FVC、FEV1、PEF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FEV1%增高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6MWD均增加(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呼吸困难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治疗期结束后,两组患者在肺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分级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认为基于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结合益肺灸为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庆伟;崔鑫鑫;钱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雷公藤和附子心脏毒性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给大鼠雷公藤和附子,检测血浆中的心肌肌钙蛋白-Ⅰ和颗粒酶B及其他一些生化指标.结果 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1只能反映心肌有严重损伤的雄性大鼠的心脏毒性,但难反映出心脏毒性程度较低的雌性大鼠的毒性状况.结论 寻找有毒中药心脏毒性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将有益于早期的临床监测和评价.
作者:王淑荣;陈小淼;凌霜;郭慧宁;倪荣镇;党延启;马婧;许锦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研究中药保护的现有模式,为完善其发展走向和定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实施现状分析现有模式下的我国中药保护.结果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在纳入现代法律保护体系时却无法由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融合,因此,国家对中药的保护主要采用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替代性模式,其中行政保护制度即中药品种保护制度长期以来占据重要的位置.该制度为尝试弥补专利之不足而设计,但在适用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功能设计之缺位.结论 现阶段唯有在知识产权基本框架下,把鼓励创新作为实施品种保护的优位选择,并实现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专利制度的衔接与互补,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出路.
作者:崔璨;王艳翬;王辰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荷芩止痒搽剂对艾滋病皮肤瘙瘁症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研究病例分为自然病程组和荷芩止瘁搽剂组,每组各20例,获得完整数据资料的患者38例,其中自然病程组30例,荷芩止痒搽剂组38例,疗程均为1月,分别于治疗前(0)月、1月对两组病例患者进行随访,对荷芩止瘁搽剂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判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浆IL-5含量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满1月时,荷芩止痒搽剂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自然病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显著(P<0.05),DQOLS积分虽然与自然病程组相比无明显提高,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在实验室指标方面,荷芩止痒搽剂可明显降低艾滋病皮肤瘙痒症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不能降低患者血浆IL-5的含量(P>0.05).结论 荷芩止瘁搽剂能较好地改善艾滋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临床症状且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但不能降低患者血浆IL-5的含量.
作者:李钦;赵景云;李金润;杨小洁;王莉;何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茯苓中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波长转换检测的RP-HPLC法.色谱柱为ZORBAX Eclipse XDB-C18柱(4.6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水溶液(75:25),检测波长为0~5 min,241 nm(去氢土莫酸),5~ 16 min,210 nm(茯苓酸),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结果 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分别在25.5 ~255.0 μg· ml-1(r =0.9999)和11.16~111.6 μg· ml-1(r =0.9999),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回收率分别为100.4%(RSD =2.8%)、99.1%(RSD=2.9%).结论 HPLC法快速、准确、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合茯苓中去氢土莫酸和茯苓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刘校妃;李健康;唐怡;黄群;杨改红;严志宏;陈海芳;袁金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茶树菇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观察小鼠力竭跑步时间、疲劳转棒时间、负重游泳时间,以及缺氧和中毒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小鼠游泳20min后,测定小鼠肝脏ATP含量、血浆及肝脏中SOD和MDA含量.结果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菇提取物无急性毒性反应.同时,茶树菇提取物可以明显增加小鼠的运动时间,提高缺氧及中毒情况下小鼠存活时间,提高小鼠肝脏ATP含量,提高血浆及肝脏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 茶树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及耐氧化活力,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能量储备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实现的.
作者:金亚香;张研;刘天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主要从颈臂穴的标准化定位、近现代文献对颈臂穴的使用等方面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阐明了颈臂穴的主要临床应用情况及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思考,为今后颈臂穴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亦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杨丽红;杜元灏;黎波;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茯苓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方法 KM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d),造成免疫低下小鼠模型.茯苓及拆分组分均按照生药量25g/(kg·d)灌胃给药,连续10天.测定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Elisa法测血清IgG、IgM、IL-2、TNF-α的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茯苓水煎液和粗糖组小鼠的脾系数和胸腺系数均有明显升高.茯苓乙酸乙酯和粗糖组分可显著地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gG、IL-2和TNF-α的浓度,粗糖组分还可明显提高IgM的浓度.结论 茯苓中的多糖和三萜类成分为其免疫增强的物质基础.
作者:徐旭;窦德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清脑通络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鼠脑血管微栓子外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高胆固醇饲料饲喂制备AS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3 mg·kg-1)、清脑通络方组(30g·kg-1)和川芎嗪组(12mg·kg-1).C57BL/6小鼠常规饲料饲喂作为对照组.各组小鼠予相应药物干预4周后,行颈内动脉微栓子注入术,术后48h制备脑组织切片观察栓子外渗率,采血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DA和LPO的含量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SOD活力及栓子外渗率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清脑通络能改善血脂水平,降低MDA和LPO含量,提高SOD活力和栓子外渗率.结论 清脑通络方可能通过抗AS所致的氧化应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血管外渗栓子的能力.
作者:侯紫君;华荣;孙景波;黄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平颏海蛇干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平颏海蛇干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油酸甲酯(2),油酸(3),3-methoxycholest-5-ene(4),Stigmasta-5,24(28)-diene,3-methoxy-,(3β,24E)(5),Tetracosanamide,N-[(1S,2R,3E)-2-hydroxy-1-(hydroxymethyl)-3,7-heptadecadien-1-yl](6),5 α-Cholestan-3β-ol,5,6β-dibromo-,nonanoate(7),Cholestane-3,5,6-triol,3-nonanoate(8),胆甾-5-烯-3β,7β-二醇(9),胆甾-5-烯-3β,7α-二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平颏海蛇中分离得到.
作者:姚海萍;梁振纲;赵李妮;杨先会;邓世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前,转化医学已渗入到医学的各个学科,成为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并受到各国的关注,它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转化医学理念的引入为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机遇.课题组针对目前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脱节等实际情况,借鉴转化医学的“从典籍到基础到临床”和“临床到基础到临床”两种研究模式,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实验动物模型、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新药研发、疗效评价体系等研究,并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效果反响良好.在今后的中医药防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中要加强转化医学模式的应用,提升中医药的证据等级,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特色.
作者:宋晓婕;宋夕元;周艳艳;赵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