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婕;宋夕元;周艳艳;赵丽娜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为妇科肿瘤首位.恶性肿瘤多是正气亏虚,癌毒聚留而成,其转移中医称为“传舍”,主要和经络、藏象相关.卵巢癌主要通过种植转移、局部蔓延、血行播散等方式,引起腹盆腔、腹膜、肺、肝、骨和脑等部位的转移.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基于癌毒的性质(易伤正气、沉伏、发病猛烈、善行、易与痰瘀凝结等)以及卵巢与经络和和脏腑之间的联系,从中医理论探讨卵巢癌转移的病机.
作者:杨霖;王笑民;杨国旺;胡凤山;张兴;刘声;雷勇;程培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茶树菇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观察小鼠力竭跑步时间、疲劳转棒时间、负重游泳时间,以及缺氧和中毒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小鼠游泳20min后,测定小鼠肝脏ATP含量、血浆及肝脏中SOD和MDA含量.结果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菇提取物无急性毒性反应.同时,茶树菇提取物可以明显增加小鼠的运动时间,提高缺氧及中毒情况下小鼠存活时间,提高小鼠肝脏ATP含量,提高血浆及肝脏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 茶树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及耐氧化活力,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能量储备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实现的.
作者:金亚香;张研;刘天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于趣味创意微电影的《中药学》教学方法及其实践应用.方法 以《中药学》专业知识为出发点,以微电影为载体,以学生的广泛参与及体验为学习方法,协同探究形成微电影作品,并结合形成性评价考查学习效果,对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探索.结果 厘清了趣味创意微电影教学法的设计背景与理念,同时该教学法在《中药学》课程中进行了构建与实施,创建了趣味创意微电影分享平台.结论 《中药学》趣味创意微电影教学法使《中药学》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该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新型教学法,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时代特征.
作者:黄小方;欧阳辉;聂晶;徐艳琴;郑俏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筛选《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消渴病的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342首,分析得到方剂中药物的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关联度等的分析,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5个,新处方3个.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茜;唐瀚;崔雅华;方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生肌玉红胶原的抗炎作用并探查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耳肿胀实验、大鼠蹊部肉芽组织增生实验、小鼠耳廓微循环与腹部毛细血管通透实验评价生肌玉红胶原的抗炎功效,采用大鼠感染性创面测定创面白细胞总数及炎症因子以探查其抗炎机制.结果 生肌玉红胶原明显抑制耳肿胀及肉芽组织增生,同时改善耳廓微循环及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生肌玉红胶原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功效稍好于低剂量组;生肌玉红胶原显著抑制创面白细胞浸润,与胶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创面炎症因子IL-6、TNF-α含量在造模后3至15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胶原组(P<0.01).结论 生肌玉红胶原具有显著的抗炎、改善微循环作用,机制与减少慢性创面炎细胞浸润与炎症因子分泌相关.
作者:顾铭;李晨;张媞;陈佳静;叶小舟;姚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进行形态、显微学研究,建立冬虫夏草虫体鉴别的形态显微特征规范.方法 结合昆虫分类学对蝙蝠蛾科幼虫的性状描述,对药材虫体部分表面特征进行规范化描述;结合蝙蝠蛾科幼虫体表的显著特征(虫体体毛、气门、腹趾钩),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虫体组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形态描述“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头部可见部位黄棕色或红棕色,胸部浅黄色,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部分3节,腹部分10节;胸足3对,呈节钩状,腹足4对突出,呈乳峰状,末端臀足1对.“显微特征”虫体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深黄色毛片,中间毛窝边缘凸出,中部凹陷;气门椭圆形或肾形,密布气门孔.腹趾钩为多序全环型,从内到外5-8行,由内至外趾钩逐渐变短、数量增多.”结论 规范了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的形态学描述,完善了冬虫夏草显微学的鉴别项.
作者:叶茂;童芯锌;任艳;邱乙;陈璐;万德光;彭成;沈才洪;国锦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中药复方山楂煎剂对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0例)取穴肝俞、足三里、丰隆、太冲,电针治疗,留针15 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六天后休息1天,共治疗8周;治疗组同时服用自拟复方山楂煎剂,1剂/d,水煎服,连续8周.对照组(50例)每天给予西药熊去氧胆酸(UDCA)片,10mg/(kg·d),日分2次口服;连续8周.两组均8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均显著降低,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脂肪肝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
作者:程井军;任婕;吴其恺;孙雅祥;曾佑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采用Q-TRAP LC-MS/MS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活性成分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方法 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3μm,2.1 mm×150 mm)色谱柱,以乙腈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AB Sciex 4000 Q-TRAP型质谱仪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对桑杏方水提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8.00,53.07,0.84,1.09μg/ml和0.67μg/ml.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对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这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张丽君;杨敏;刘君怡;黄荣增;丁建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文章通过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中有关小柴胡汤的原文进行病机的分类整理,提出小柴胡汤证的判定方法和辨证要点,再结合临床医案进一步说明,从而全面剖析了小柴胡汤的适应症.
作者:辛海;张广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景天三七药材中槲皮苷、槲皮素及山萘酚的含量同时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x Gimini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369nm;柱温为25℃.结果 槲皮苷、槲皮素及山萘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02859 ~0.183,0.001594 ~ 0.102,0.004514~0.260μg,/μl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积分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93、0.99997、0.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6,101.85,101.73%,RSD分别为2.80,2.15%,1.71%(n均为6).结论 通过建立同时测定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可对药材进行多方位精密的质量控制.
作者:何晶晶;杜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3批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31个化合物.3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64.9%~69.3%),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8.3% ~9.4%)与芳樟醇(4.5% ~11.8%).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0.2%~0.8%).根据4个特征性化合物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含量,确定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含氧化合物含量减少,而单萜烯含量增大.结论 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在性质上基本一致,10月采收橘皮与另2批较早前采收橘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
作者:王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对海蛇风湿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以总甾体含量及干膏得率的综合分数为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海蛇风湿胶囊的佳提取工艺参数为采用10倍量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赵李妮;蒋璐;张宇;邓世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观察COPD稳定期属肺肾气虚辨证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评价益肺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在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益肺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规范治疗方案.治疗2.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咳嗽、痰量、胸闷、喘息、气短、乏力、紫绀)、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FVC、FEV1、FEV1%、PEF均有增高(P<0.01),对照组FVC、FEV1、FEV 1%较治疗前有增高(P<0.01),PEF增高不明显(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FVC、FEV1、PEF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FEV1%增高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6MWD均增加(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呼吸困难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治疗期结束后,两组患者在肺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分级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认为基于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结合益肺灸为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庆伟;崔鑫鑫;钱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对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脉的黑果越橘和越橘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别研究,同时分别测定两者花青素类成分的总含量.方法 粉末制片法、薄层色谱法和pH示差法.结果 得到了果实的性状特征、粉末显微特征、以矢车菊素-3-0-葡萄糖苷为对照品的薄层色谱鉴别特征以及黑果越橘和越橘果实中花青素类成分的总含量分别为624mg/100g和352mg/100g,高于市售蓝莓的含量.结论 所得结果可作为两种药材的鉴别依据,两种植物果实有高含量的花青素类成分,为研发和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提供参者.
作者:陆海空;赵文斌;王健;王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激活蛋白-1(AP-1)基因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对照605例.运用Sequenom实验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测定AP-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含量,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在中风风痰瘀阻证中,AP-1基因rs2760501 GT基因型携带者的IL-6(P =0.047)、IL-8(P =0.028)、TNF-α(P=0.009)血清含量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隐形模型下,rs2760501多态性与气虚血瘀证患者HDL(Padj=0.012)、LDL(Padj=0.043)血清水平显著关联.结论 AP-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中风风痰瘀阻证炎性反应及气虚血瘀证的脂质代谢.
作者:古联;蒋海云;梁宝云;谭金晶;严雁;谢娟娟;陈清;黄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测定喙尾琵琶甲干虫、鲜虫的提取物、分泌液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方法 用无水乙醇提取、溶解多酚类物质,以没食子酸作为对照品,采用福林酚比色法在波长765 nm处测定吸光度,并计算各类提取物多酚类的含量.结果 喙尾琵琶甲干虫体、鲜虫体,乙醇刺激分泌物及直接刺激收集的防御液中多酚含量分别为(4.80±0.02),(8.07±0.59),(10.91±0.40),(34.44±0.14) mg·g-1.结论 喙尾琵琶甲虫体及其受刺激后分泌的防御液中均含有多酚类成分,其中鲜虫体中的含量高于干燥后含量.
作者:单华;罗情;肖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前瞻性比较单纯PKP与PKP联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手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行PKP术后,予以针灸治疗,B组行PKP术后,不作处理,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月、6月、1年、2年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术后1周、1月、6月、1年、2年的脊柱矢状位Cobbg角度及两组术后的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每组患者均获得为24个月的随访,在病椎压缩比、Cobb's角变化的比较上,两组各自在术后与术前相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比较上,两组各自在术后与术前相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评分的比较上,在术后1周到术后6月,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之后,两组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比较上,术后各个时间点,A组优于B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联合针灸在治疗骨质疏松胸椎压缩性骨折伴肋间神经痛时,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有利于患者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觅;杜世阳;冯晶;倪欢;夏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黄帝内经》和佛教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生命种类、生命起源、生命构成以及生命过程等方面,既有共通之点亦有相异之处.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对二者的生命观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推进中医学和佛教间的对话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平海兵;曹继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为了适应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农村卫生工作需要和开课专业的实际特点,结合广西中草药资源优势,遴选实践教学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构建中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本科专业《广西常见中草药》实践教学新体系.
作者:韦乃球;覃骊兰;冯秋瑜;郝二伟;李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腹针组,疗程均为14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PAC-1含量的变化,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参考值.采用简化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估孙氏腹针对其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两组PAC-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腹针组PAC-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与治疗前比较,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腹针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孙氏腹针结合体针可更好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PAC-1表达水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一茗;张新昕;杨晓月;万晓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