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张广中
目的 对积雪草苷的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积雪草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阅读近十年的国内外有关积雪草苷的文献报道,从积雪草苷的药理活性、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工艺等方面对其目前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结果 积雪草苷具有抗纤维化、神经保护、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结论 为积雪草苷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丁元;张翥;王锁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该学说被应用到中医学后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近年学者对阴阳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物质实体的探索,并将其与现代哲学的矛盾相比较.但从阴阳概念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应用到医学中的阴阳来看,阴阳的本质并非物质实体,其与矛盾属于两种哲学体系中的概念.
作者:侯江淇;张俊龙;贺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对保健酒从殷商时代直到现代的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保健酒的主要功能和禁忌,并一一列举了保健酒在保健养生中的作用,以及对肺、心、脾胃、肝胆、经络、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等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对时行瘟疫等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进行了介绍.
作者:李贵海;郭岚;李一鸣;殷涛;袁德培;王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使用熟大黄为主中药治疗组方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对急性肺损伤及肺间质纤维化临床疗效,总结中医中药抢救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经验.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98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连服14天,余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充分激素,抗自由基,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5d、10 d、15 d、30 d、90 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结果 两组5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0 d、15 d、30 d、90d内未发生低氧血症人数百分比、未发生ARDS人数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0 d、15d、30 d、90d内肺间质纤维化发生人数百分比、死亡人数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百草枯中毒解毒降纤方治疗百草枯中毒能减少急性肺损伤发生率,减轻损伤程度,有效降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死亡率.
作者:王璞;刘倩;马国营;田春辉;张炜;褚永果;王维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溶液体系中三七总皂苷的分子聚集缔合特点,及β-环糊精对分子缔合的影响.方法 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环糊精的包合常数Ka;总皂苷浓度Ci的特征吸收Ai,以摩尔吸收系数εi与C;关系考察溶液体系总皂苷的分子缔合行为,并测定缔合度.结果 三七总皂苷与β-环糊精能形成稳定包合物(Ka为464.3 L· mol-1);纯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体系中,总皂苷纯品无明显分子缔合,而粗提液中总皂苷在低浓度下即发生4分子缔合,对存在缔合现象的体系加入β-环糊精,总皂苷的分子缔合现象明显减弱.结论 β-环糊精对总皂苷的包合作用减弱了三七粗提液中总皂苷的分子缔合现象.
作者:吕玲玉;何金东;王利敏;赵元永;蔡浩锋;任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寻找雷公藤和附子心脏毒性的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给大鼠雷公藤和附子,检测血浆中的心肌肌钙蛋白-Ⅰ和颗粒酶B及其他一些生化指标.结果 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1只能反映心肌有严重损伤的雄性大鼠的心脏毒性,但难反映出心脏毒性程度较低的雌性大鼠的毒性状况.结论 寻找有毒中药心脏毒性的新的生物标志物将有益于早期的临床监测和评价.
作者:王淑荣;陈小淼;凌霜;郭慧宁;倪荣镇;党延启;马婧;许锦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清热方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sC)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比较不同类药物的作用强度.方法 通过TUNEL法检测各类含药血清对MsC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类含药血清对Bax和Bcl-2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含药血清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增多(P<0.01),其中TW组作用强,复方组次之(P<0.05),化瘀组、清热组作用优于益气组(P<0.01),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含药血清组Bax较Bcl-2表达过量,其中TW组及复方组作用强,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化瘀组作用强于清热组,清热组作用强于益气组(P<0.01).结论 益气化瘀清热方及其拆方可通过调控Bax、Bcl-2的表达诱导LPS作用后MsC发生凋亡,其中化瘀、清热类药物作用优于益气类药物.
作者:翟文生;李前前;张建;张霞;郭庆寅;任献青;杨濛;张冰洁;梁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测定鹿茸、鹿肉中铅、镉、汞、砷、铜五种重金属含量,对其质量和食用安全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镉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利用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汞含量.结果 鹿茸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17.3,0.014,0.16,0.0030,0.0061 mg/kg;鹿肉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0.95,0.0037,0.022,0.0030,0.0012mg/kg;所测样品中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标准规定限量值.结论 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鹿茸、鹿肉质量控制中重金属检测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商云帅;刘晗璐;刘继永;王峰;李光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的基本规律.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背俞穴治疗失眠的文献32篇,对分型、诊断标准、疗效标准、观察指标、治疗方法时间和疗程以及选穴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背俞穴治疗失眠的文献较少,分型简单,标准不一,且疗效评价较简单,治疗方法多样,时间和疗程缺乏统一,缺少客观的指标进行睡眠的评价.结论 背俞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尚缺少规范化客观化的文献.
作者:谢晨;杨文佳;邴兴红;陈云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茶树菇提取物对小鼠抗疲劳及耐缺氧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灌胃给药28天,观察小鼠力竭跑步时间、疲劳转棒时间、负重游泳时间,以及缺氧和中毒状态下的存活时间;小鼠游泳20min后,测定小鼠肝脏ATP含量、血浆及肝脏中SOD和MDA含量.结果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茶树菇提取物无急性毒性反应.同时,茶树菇提取物可以明显增加小鼠的运动时间,提高缺氧及中毒情况下小鼠存活时间,提高小鼠肝脏ATP含量,提高血浆及肝脏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 茶树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疲劳及耐氧化活力,其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调节能量储备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实现的.
作者:金亚香;张研;刘天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通腑清毒汤保留灌肠对于湿热内蕴性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疗程为14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血清NO、血清IL-6水平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并进行临床症状积分.根据统计学分析,评价通腑清毒汤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通腑清毒汤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具有清热解毒、荡涤肠道的功效.
作者:时峰;杨亚琦;马丽;张照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进行形态、显微学研究,建立冬虫夏草虫体鉴别的形态显微特征规范.方法 结合昆虫分类学对蝙蝠蛾科幼虫的性状描述,对药材虫体部分表面特征进行规范化描述;结合蝙蝠蛾科幼虫体表的显著特征(虫体体毛、气门、腹趾钩),采用显微鉴别法对虫体组织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形态描述“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头部可见部位黄棕色或红棕色,胸部浅黄色,腹部深黄色至黄棕色;胸部分3节,腹部分10节;胸足3对,呈节钩状,腹足4对突出,呈乳峰状,末端臀足1对.“显微特征”虫体体表密被深黄色体毛,深黄色毛片,中间毛窝边缘凸出,中部凹陷;气门椭圆形或肾形,密布气门孔.腹趾钩为多序全环型,从内到外5-8行,由内至外趾钩逐渐变短、数量增多.”结论 规范了冬虫夏草药材虫体部分的形态学描述,完善了冬虫夏草显微学的鉴别项.
作者:叶茂;童芯锌;任艳;邱乙;陈璐;万德光;彭成;沈才洪;国锦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寇氏法对龙利叶茎水提液的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急性炎症模型,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慢性炎症模型评价龙利茎水提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龙利叶茎水提液的LD50为160.55 g· kg-1,高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中、低剂量的龙利叶茎水提液均能降低小鼠棉球肉芽肿的湿重,但龙利叶茎水提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较小.结论 龙利叶茎水提液毒性较小,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作者:丘琴;黄培倩;甄汉深;范秀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近现代辨证分型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分析,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及科研决策提供可靠证据.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共143篇古籍文献,其中70篇(48.9%)提及病因病机,以肾虚寒滞、风寒湿邪、肾髓枯竭、瘀血内阻致病居多;26篇(18.2%)描述了自觉症状,骨重痛和肢节不举为主症;72篇(50.3%)涉及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类属方药及针灸穴位.结论 结合近现代辨证分型,从古文献中发掘临床辨治NONFH具有一定的规律,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何伟;洪郭驹;张庆文;陈雷雷;陈晓波;王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煨脓长肉法是中医外科的特色疗法,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药疮交互作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被疮面吸收后促使疮面“脓”的产生,同时疮面产生的“脓”又促使更多的药物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吸收.“脓”既是药疮交互作用的产物,又是药疮交互作用的媒介.“脓”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疮面愈合过程所需的物质.基于药疮交互作用研究脓的变化对于揭示煨脓长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拟以煨脓长肉常用药生肌象皮膏为例,初步探讨慢性疮面愈合过程中的药疮交互作用.
作者:朱朝军;马静;张朝晖;卢旭亚;孙俊超;刘现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研究中药保护的现有模式,为完善其发展走向和定位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实施现状分析现有模式下的我国中药保护.结果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在纳入现代法律保护体系时却无法由既有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融合,因此,国家对中药的保护主要采用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种替代性模式,其中行政保护制度即中药品种保护制度长期以来占据重要的位置.该制度为尝试弥补专利之不足而设计,但在适用过程中却逐渐显现出功能设计之缺位.结论 现阶段唯有在知识产权基本框架下,把鼓励创新作为实施品种保护的优位选择,并实现中药品种保护制度与专利制度的衔接与互补,才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出路.
作者:崔璨;王艳翬;王辰旸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莪术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4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5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莪术多糖低剂量组(0.5g·kg-1)、中剂量组(1.0g· kg-1)、高剂量组(2.5g· kg-1)及二甲双胍组(320 mg·kg-1).另取10只健康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处死大鼠,测定空腹血糖、胰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莪术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水解产物经柱前糖腈衍生化,气相色谱(GC)法测定单糖组成及摩尔比.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莪术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高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水平(t=1.863、5.967、2.502,P<0.05或P<0.01),其中以中剂量组降糖效果为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莪术多糖均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MDA的生成(P<0.05),以中剂量莪术多糖降幅大(60.55%);低、中、高剂量莪术多糖均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SOD、GSH-Px、CAT活力(P<0.05),其大增幅分别为35.47%、67.35%、64.76%,SOD、GSH-Px、CAT的增幅均以中剂量莪术多糖显著.莪术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D-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Rha∶ Ara∶ D-Man∶ Glc∶ Gal=0.69∶ 0.48∶ 0.79∶ 1.00∶0.38.结论 莪术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降血糖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柱前糖腈衍生化GC法是一种理想的莪术单糖组成分析方法.
作者:段晋宁;肖旺;曾建红;秦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主要从颈臂穴的标准化定位、近现代文献对颈臂穴的使用等方面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阐明了颈臂穴的主要临床应用情况及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思考,为今后颈臂穴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及临床依据,亦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杨丽红;杜元灏;黎波;李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左归降糖解郁方对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NR不同亚型NR2A、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二甲双胍0.18g/kg+盐酸氟西汀1.8mg/kg)组,左归降糖解郁方高、中、低剂量(32.82,16.41,8.20g/kg)组,以正常大鼠为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28天.给药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Western-blotting和RT-PCR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海马NR2A、NR2B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0.01)逃避潜伏期延长,空间探索时间减少,海马NR2A、NR2B表达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左归降糖解郁方高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空间探索时间增加(P<0.01),海马NR2A、NR2B的表达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归降糖解郁方可通过调控DD大鼠海马NR2A、NR2B的表达,明显改善DD大鼠的抑郁样行为.
作者:张秋雁;杜青;赵洪庆;孟盼;杨蕙;徐雅岚;王宇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生肌玉红胶原的抗炎作用并探查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耳肿胀实验、大鼠蹊部肉芽组织增生实验、小鼠耳廓微循环与腹部毛细血管通透实验评价生肌玉红胶原的抗炎功效,采用大鼠感染性创面测定创面白细胞总数及炎症因子以探查其抗炎机制.结果 生肌玉红胶原明显抑制耳肿胀及肉芽组织增生,同时改善耳廓微循环及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生肌玉红胶原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功效稍好于低剂量组;生肌玉红胶原显著抑制创面白细胞浸润,与胶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创面炎症因子IL-6、TNF-α含量在造模后3至15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胶原组(P<0.01).结论 生肌玉红胶原具有显著的抗炎、改善微循环作用,机制与减少慢性创面炎细胞浸润与炎症因子分泌相关.
作者:顾铭;李晨;张媞;陈佳静;叶小舟;姚昶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