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梁启军;杨玉萍;王丽华;李映霞;程光宇

关键词:咳嗽变异性哮喘, 辨证治疗
摘要: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属于外感咳嗽范围,致病邪气主要有寒、湿、风、燥,常见证型有寒湿蕴肺、湿热郁肺、风燥伤肺、肺脾气虚.中医治疗CVA属于“疏导式”治疗思维,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扶所虚之正,祛所侵之邪,终正复、邪去而病愈.文章记录了基于上述辨证治疗思维治疗的7例病例.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莪术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与单糖组分分析

    目的 探讨莪术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并对单糖组分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脉佐菌素45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50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莪术多糖低剂量组(0.5g·kg-1)、中剂量组(1.0g· kg-1)、高剂量组(2.5g· kg-1)及二甲双胍组(320 mg·kg-1).另取10只健康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1次/d,连续6周.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处死大鼠,测定空腹血糖、胰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莪术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水解产物经柱前糖腈衍生化,气相色谱(GC)法测定单糖组成及摩尔比.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莪术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可显著降低高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水平(t=1.863、5.967、2.502,P<0.05或P<0.01),其中以中剂量组降糖效果为显著(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莪术多糖均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MDA的生成(P<0.05),以中剂量莪术多糖降幅大(60.55%);低、中、高剂量莪术多糖均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SOD、GSH-Px、CAT活力(P<0.05),其大增幅分别为35.47%、67.35%、64.76%,SOD、GSH-Px、CAT的增幅均以中剂量莪术多糖显著.莪术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D-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Rha∶ Ara∶ D-Man∶ Glc∶ Gal=0.69∶ 0.48∶ 0.79∶ 1.00∶0.38.结论 莪术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有降血糖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柱前糖腈衍生化GC法是一种理想的莪术单糖组成分析方法.

    作者:段晋宁;肖旺;曾建红;秦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目的 观察孙氏腹针对中风恢复期患者PAC-1表达及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腹针组,疗程均为14天.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静脉血PAC-1含量的变化,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测定参考值.采用简化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估孙氏腹针对其下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C-1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两组PAC-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腹针组PAC-1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与治疗前比较,F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针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腹针组临床症状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孙氏腹针结合体针可更好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障碍,降低PAC-1表达水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一茗;张新昕;杨晓月;万晓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以三氯化铝(A1C13)显色,在411 nm处测定胡颓子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水解-HPLC法同时测定胡颓子叶中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色谱条件采用UltimateK(R) AQ-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结果 芦丁的质量浓度在0.0056~0.028mg/ml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9%,RSD=1.89% (n =9).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3种黄酮苷元质量浓度分剐在9.91~ 59.46 μg/ml(r=0.9999)、46.6 ~ 372.8 μg/ml(r=0.9998)、0.99~ 19.8 μg/ml(r=0.9998)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7%,101.21%,97.62%(RSD均小于2%,n=6).胡颓子叶样品中总黄酮、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剐为11.94,0.34,1.89,0.03 mg/g.结论 该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胡颓子叶中黄酮类物质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覃勤;钟大妹;吕倩;徐海燕;葛月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LC-MS/MS同时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5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 采用Q-TRAP LC-MS/MS测定桑杏汤水提液中活性成分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方法 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3μm,2.1 mm×150 mm)色谱柱,以乙腈和水(含体积比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AB Sciex 4000 Q-TRAP型质谱仪多重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对桑杏方水提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8.00,53.07,0.84,1.09μg/ml和0.67μg/ml.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对桑杏汤水提液中绿原酸、苦杏仁苷、芦丁、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这5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作者:张丽君;杨敏;刘君怡;黄荣增;丁建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验证疗效分析

    目的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工作计划和要求,对中西医结合颅脑损伤诊疗方案进行验证,确定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非随机、多中心、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法,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并按诊疗方案进行中医综合治疗.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并观察4个疗程,观察其治疗前后Glasgow (GC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安全指标等,并进行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估.结果 颅脑损伤方案能显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总有效率达58.1%,无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颅脑损伤验证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是一套疗效可靠、安全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启华;凌江红;黄李平;黄熙;范学政;李凯;谢天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属于外感咳嗽范围,致病邪气主要有寒、湿、风、燥,常见证型有寒湿蕴肺、湿热郁肺、风燥伤肺、肺脾气虚.中医治疗CVA属于“疏导式”治疗思维,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扶所虚之正,祛所侵之邪,终正复、邪去而病愈.文章记录了基于上述辨证治疗思维治疗的7例病例.

    作者:梁启军;杨玉萍;王丽华;李映霞;程光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消渴病组方分析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 筛选《普济方》中治疗消渴病的方剂,将方剂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治疗消渴病的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342首,分析得到方剂中药物的应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以及关联度等的分析,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5个,新处方3个.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并阐明治疗消渴方剂的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茜;唐瀚;崔雅华;方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激活蛋白-1基因多态性对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关联研究

    目的 探讨激活蛋白-1(AP-1)基因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和气虚血瘀证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风痰瘀阻证311例、气虚血瘀证284例、对照605例.运用Sequenom实验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测定AP-1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含量,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结果 在中风风痰瘀阻证中,AP-1基因rs2760501 GT基因型携带者的IL-6(P =0.047)、IL-8(P =0.028)、TNF-α(P=0.009)血清含量均显著高于TT基因型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隐形模型下,rs2760501多态性与气虚血瘀证患者HDL(Padj=0.012)、LDL(Padj=0.043)血清水平显著关联.结论 AP-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中风风痰瘀阻证炎性反应及气虚血瘀证的脂质代谢.

    作者:古联;蒋海云;梁宝云;谭金晶;严雁;谢娟娟;陈清;黄选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山楂酸/β-环糊精包合物超声制备工艺优化

    目的 优化超声制备山楂酸(MA)/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工艺.方法 以超声功率,β-CD与MA摩尔比,超声时间为因子,以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结果 优化条件为:β-CD与MA摩尔比1∶2,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30 min,在此优工艺条件下,包合率为91.22%.结论 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测定表明包合物充分形成.该方法简单可行,是一种制备MA/β-CD包合物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红;靳学远;任晓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医辨病相关古籍文献内容评析

    目的 通过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近现代辨证分型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进行评价、分析,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及科研决策提供可靠证据.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共143篇古籍文献,其中70篇(48.9%)提及病因病机,以肾虚寒滞、风寒湿邪、肾髓枯竭、瘀血内阻致病居多;26篇(18.2%)描述了自觉症状,骨重痛和肢节不举为主症;72篇(50.3%)涉及治疗方法,其中包括类属方药及针灸穴位.结论 结合近现代辨证分型,从古文献中发掘临床辨治NONFH具有一定的规律,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何伟;洪郭驹;张庆文;陈雷雷;陈晓波;王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运脾颗粒止泻止呕镇痛与肠推进作用研究

    目的 考察运脾颗粒的止泻、止呕、镇痛与肠推进作用.方法 以小鼠生大黄腹泻模型研究止泻作用;以家鸽硫酸铜模型研究止呕作用;以小鼠醋酸扭体法研究镇痛作用;以小鼠炭末法研究肠推进作用.结果 运脾颗粒能显著减少小鼠稀便率和腹泻指数,显著提高家鸽呕吐潜伏期,同时降低呕吐次数与呕吐频率,明显提高小鼠疼痛抑制率,明显增强小鼠炭末推进率.结论 运脾颗粒有止泻、止呕作用,也有一定的镇痛与促进肠推进作用.

    作者:陈大业;彭玉;刘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肩负着“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发展研究”的重任,需运用中医、西医相互结合的理论知识诊治疾病.所以,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从“专家学者研究的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入手,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思路;以“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的思维能力.认为上述两条途径对中西医结合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作者:张凤华;贲莹;刘威;张冬;贺明;杜澍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益气化瘀清热方及拆方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系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清热方及其拆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MsC)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比较不同类药物的作用强度.方法 通过TUNEL法检测各类含药血清对MsC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类含药血清对Bax和Bcl-2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各含药血清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增多(P<0.01),其中TW组作用强,复方组次之(P<0.05),化瘀组、清热组作用优于益气组(P<0.01),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各含药血清组Bax较Bcl-2表达过量,其中TW组及复方组作用强,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化瘀组作用强于清热组,清热组作用强于益气组(P<0.01).结论 益气化瘀清热方及其拆方可通过调控Bax、Bcl-2的表达诱导LPS作用后MsC发生凋亡,其中化瘀、清热类药物作用优于益气类药物.

    作者:翟文生;李前前;张建;张霞;郭庆寅;任献青;杨濛;张冰洁;梁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保健酒在防病养生中的应用

    对保健酒从殷商时代直到现代的历史发展沿革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保健酒的主要功能和禁忌,并一一列举了保健酒在保健养生中的作用,以及对肺、心、脾胃、肝胆、经络、外科、妇科、骨科、五官等系统疾病治疗和预防作用,还对时行瘟疫等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作用进行了介绍.

    作者:李贵海;郭岚;李一鸣;殷涛;袁德培;王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鹿茸和鹿肉中铅镉汞砷铜五种重金属含量检测分析

    目的 测定鹿茸、鹿肉中铅、镉、汞、砷、铜五种重金属含量,对其质量和食用安全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湿法消解前处理技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含量,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镉含量,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利用全自动汞分析仪测定汞含量.结果 鹿茸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17.3,0.014,0.16,0.0030,0.0061 mg/kg;鹿肉中铜、砷、铅、镉、汞含量分别为0.95,0.0037,0.022,0.0030,0.0012mg/kg;所测样品中五种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标准规定限量值.结论 实验方法简单易行,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鹿茸、鹿肉质量控制中重金属检测的定量分析方法.

    作者:商云帅;刘晗璐;刘继永;王峰;李光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于中医动态观监测三种冰片对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

    目的 评价天然冰片、艾片与合成冰片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强弱.方法 采用植入式遥测技术,动态监测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大鼠体温的变化;并动态观察三种冰片对LPS 80μg/kg诱导的发热模型大鼠体温的影响.结果 天然冰片组与艾片组在给药0.5 ~3.5h时段有降低模型大鼠体温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天然冰片组于给药15.5 ~ 17.5h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艾片组于该时段的体温及其差值显著低于模型大鼠(P<0.05,P<0.01),体温变化差值(△T)显著低于合成冰片组(P<0.05);合成冰片组对模型大鼠体温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三种冰片持续效应及强弱呈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趋势.提示治温病发热组方中建议用艾片为宜.

    作者:罗世兰;王建;文静;曹川;谢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3批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31个化合物.3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64.9%~69.3%),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8.3% ~9.4%)与芳樟醇(4.5% ~11.8%).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0.2%~0.8%).根据4个特征性化合物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的含量,确定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含氧化合物含量减少,而单萜烯含量增大.结论 不同采收期樟头红橘皮挥发油成分在性质上基本一致,10月采收橘皮与另2批较早前采收橘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樟头红的橘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芳樟醇或柠檬烯/芳樟醇化学型.

    作者:王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益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疗效评价

    目的 通过观察COPD稳定期属肺肾气虚辨证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评价益肺灸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在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患者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基础上配合益肺灸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规范治疗方案.治疗2.5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咳嗽、痰量、胸闷、喘息、气短、乏力、紫绀)、六分钟步行距离、呼吸困难分级、肺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FVC、FEV1、FEV1%、PEF均有增高(P<0.01),对照组FVC、FEV1、FEV 1%较治疗前有增高(P<0.01),PEF增高不明显(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FVC、FEV1、PEF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FEV1%增高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6MWD均增加(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呼吸困难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治疗期结束后,两组患者在肺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分级及运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著,认为基于西医规范治疗基础上结合益肺灸为治疗COPD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庆伟;崔鑫鑫;钱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产地金银花形态特征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为揭示不同产地金银花形态特征差异及影响其差异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 对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北、陕西6个金银花产区14个产地的8个形态特征(包括花蕾形态大小及显微特征的相关性状)进行测定,并对14个产地的金银花进行了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产地金银花的形态特征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产地金银花形态特征差异显著,同一产地腺毛非腺毛比值在一定范围内,可为金银花产地划分提供基本依据;聚类分析将14个产地按形态特征聚为2类.结论 金银花形态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是影响花蕾大小的主导气候因子,且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腺毛非腺毛比值与7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6月份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

    作者:王玲娜;张永清;霍立群;牛敏;张金成;兰顺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海蛇风湿胶囊的提取工艺优化

    目的 对海蛇风湿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以总甾体含量及干膏得率的综合分数为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海蛇风湿胶囊的佳提取工艺参数为采用10倍量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h.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赵李妮;蒋璐;张宇;邓世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