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洪亮;王海燕;戴晓梅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r(MSCT)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MSCT的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对45例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Ⅰ型5例,Ⅱ型15例,Ⅲ型17例,Ⅳ型8例.Sanders分型为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保守或手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结论 MSCT能较好地显示跟骨关节内骨折情况,正确提供临床分型依据,对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云峰;徐浩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方法 48例DNⅣ期患者随机分成3组.观察组接受贝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贝那普利组接受贝那普利治疗;缬沙坦组接受缬沙坦治疗,治疗12周.观察期间每月检测1次24 h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及血钾.基础治疗均使用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必要时加用钙拮抗剂等降压药物,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围.结果 治疗12周患者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尿蛋白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高钾血症和肾功能恶化.结论 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DN可明显降低尿蛋白,提高疗效.
作者:狄伟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4)及其抑制剂(TIMP-1、TIMP-2)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CML患者及正常成人的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抽提RNA后进行RT-PCR得到cDNA,利用所合成的引物进行相应基因的扩增.结果 在12例正常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基因中皆有MMP-9、TIMP-1的表达,6例表达TIMP-2,而MMP-2和MMP-14的表达皆为阴性;30例CML患者皆有MMP-9、TIMP-I的表达,其中26例有TIMP-2的表达,11例表达MMP-2和MMP-14;而11例表达MMP-2的患者中,3例已发生急变,6例处于加速期.结论 MMP-2与MMP-14的表达在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出现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相关.
作者:胡晓慧;吴德沛;孙爱宁;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前,美国和我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对典型的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是适宜的,但早期非活动性LN的症状不典型,极易漏诊.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100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抗核抗体测定,旨在提高对不典型狼疮性肾炎诊断的准确性,为判断其活动程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免疫学依据.
作者:黄燕秋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托吡酯(TPM)对戊四氮(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癫痫发作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为其作为神经细胞保护剂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癫痫大鼠模型(模型组)和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后以TPM进行干预(TPM预防组),并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及检测各组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结果 TPM预防组痫性发作级别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惊厥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0.05),惊厥持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数、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较TPM预防组、对照组显著增加,TPM预防组神经细胞凋亡数、caspase-3阳性神经细胞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TPM对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模型有预防作用;TPM能有效控制PTZ所致慢性癫痫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是降低caspase-3的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霍洪亮;王海燕;戴晓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9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进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88例首次行甲状腺全切除术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27%和1.14%;9例既往施行过甲状腺部分切除者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和22.2%,显著高于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史者,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手术难度增加.术后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和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首次甲状腺全切除术安全可行,能避免组织残留所致病变复发,降低再手术率.
作者:陈小平;李圆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片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加只,氯氨酮(5 mg/100 g)麻醉条件下,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模型组、普伐他汀组、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假手术组4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普伐他汀水溶液(2 ms/ks)、α-D3水溶液(0.05μg/kg)及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灌胃12周后,活杀各组动物,以双能X线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取血清用放免法测定血清中骨钙素(BGP)、降钙素(CT).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记录载荷-变形曲线,测定骨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经过12周的普伐他汀水溶液灌胃治疗,明显提高了去势大鼠的骨密度、血清激素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并能改善治疗组大鼠的骨力学性能.结论 普伐他汀可提高去势大鼠的骨密度值及血清激素水平,改善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具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作者:王靖;唐天驷;滕红林;陈鑫;朱雄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幽门螺杆菌(Hp)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细胞)增殖及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2·)的生成和低剂量O2·对GES-1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3H-TdR掺入法测定cpm值及MTY比色法分析检测总活细胞数来估计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生成,衡量GES-1细胞增殖情况.用细胞色素C还原法测定GES-1细胞、Hp产生O2·水平.检测不同浓度Hp生长曲线及O2·生成情况.结果 IL-1β以剂量依赖性增加GES-1细胞DNA合成及细胞数量.IL-1β增加GES-1细胞产生O2·.GES-1细胞能够自身产生O2·.Hp生长情况与接种的菌量有关,Hp能够自身产生大量O2·,其耐受的O2·浓度明显高于胃黏膜细胞.结论 IL-1β在调节GES-1细胞增殖中有重要作用.IL-1β涉及Hp感染胃黏膜细胞的高增殖反应和胃癌的致癌过程.IL-1β促O2·生成的作用可能在胃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岭;陈卫昌;江家贵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的心理变化.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心理状态评分,观察血运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心理状态的改变.结果 对32例手术成功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分,应答率为100%.术前焦虑者为18例(56.3%),抑郁者为10例(31.3%),术后第1、3、5天患焦虑者分别为20例(62.5%)、21例(65.6%)、15例(46.9%).术后第1、3、5天患抑郁者分别为10例(31.3%)、11例(34.4%)、9例(28.1%).术后各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后随时间延长患者心理状态没有明显改善.提示仅有成功的介入治疗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心理干预.
作者:王新;曹音;丁志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术、简易CT定位血肿穿刺引流术、立体定向钻颅血肿抽吸引流术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分别采用此3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组总有效率分别83.9%、86.8%、100%.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1%、17.6%、9.1%.结论 3种术式均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病程短、出血量大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可减少术后再出血.
作者:朱敏;何卫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氨作业环境及接触人员的调查,了解低浓度氨对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147名氨作业岗位工人及137名办公室人员进行健康调查分析,对作业环境进行氨浓度检测,分析低浓度氨对工人健康的影响.结果 氨作业岗位人员肺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咽痛、咳嗽、头晕等症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尿中尿素增加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低浓度氨对健康的影响令人担忧,提示应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加强通风及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作者:姚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AKI患者入院后第2天、第4天测定血钠、血钾、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计算血浆渗透压,针对高渗透压血症治疗后第7天测定血浆渗透压.结果 AKI患者入院第4天血浆渗透压(329.8±39.7)mOsm/L,高于第2天的(314.7±42.6)mOsm/L;第4天高渗透压血症病例61例,高于第2天的26例;经对症治疗后第7天,血浆渗透压降低为(316.5±37.3)mOsm/L,高渗透压血症病例降低为42例,68例AKI患者治疗第7天有21例好转或治愈.以上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渗透压增高可能导致AKI,降低血浆渗透压治疗可能使AKI发生减少.
作者:沈健;智睿;李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太湖猪种的梅山猪行无体外静脉转流条件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供/受体手术情况;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和关腹前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和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 ,明确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不同时期主要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相应的处理原则.结果 顺利完成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15例(手术成功率88.2%),受体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各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除关腹前APTT和Fg仍异常(P<0.05)外,其他都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术,积极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内环境改变,是稳定建立非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该模型与临床肝移植术的方法 及要求基本一致,有很强的模拟性.
作者:邵文雨;朱楠;张海斌;杨宁;高广勇;钱海鑫;杨广顺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外照射对脑胶质瘤SHG-44细胞株照射存活后代增殖的影响,探讨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放射治疗增敏剂的可能性.方法 培养人脑胶质瘤SHG-44细胞株经6 MV X线DT10 Gy照射后的存活后代细胞(SHG-44-10细胞),测定其群体倍增时间;在培养SHG-44-10细胞中加入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集落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其放射敏感性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与SHG-44细胞相比较,SHG-44照射后代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倍增时间延长,对放射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而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培养后,SHG-44照射后代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可增加.SHG-44照射后代细胞再次照射后12 h,G2/M相细胞比例增高,24 h比例下降,而加入对乙酰氨基酚培养后G2/M相细胞12 h、24 h均维持较高的比例.结论 (1)SHG-44细胞照射后存活后代细胞增殖延缓,放射敏感性下降.(2)小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可提高SHG-44细胞照射后存活后代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可能的机制为诱导细胞阻滞在对放射敏感的G2/M期并能诱导它的凋亡.(3)对乙酰氨基酚有可能成为治疗复发性脑胶质瘤的放射增敏剂.
作者:李超;李莉;周菊英;许昌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何国民;钟宜干;徐娟;蔡亚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MIPPO技术经皮植入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86例,其中应用MIPPO技术植入DHS 36例,常规切口植入DHS 150例;从常规切口组中选择临床资料与MIPPO组具有可比性的患者36例;通过比较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量、术后患肢消肿时间、血沉变化及骨折愈合时间来评估MIPPO技术的疗效.结果 MIPPO组较常规切口组创伤小,对患者机体的影响小,上述指标除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MIPPO技术植入DHS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史源欣;邵伟忠;苏振刚;范胜利;王筱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初诊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初治患者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治疗,每3周1个疗程,共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静滴剂量为375 mg/m2,每3周输注1次,连续4次或6次.观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在36例患者中,66.7%获得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OR)为100%.36例患者共随访了12~43个月,患者24个月的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80.5%.主要不良反应为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周亚南;陈子兴;张旭辉;陶瑞芳;邵景章;张日;吴德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自由基的变化及依达拉奉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后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依达拉奉治疗组,每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3、7、10和14 d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中SOD和MDA含量变化;于治疗后1个月利用Barthe指数量表对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评定,利用中国卒中量表(CSS)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血清自由基的变化,表现为SOD的降低和MDA的升高,以梗死后3~7 d明显,14 d时基本正常,依达拉奉治疗后3、7和10 d血清中SOD较对照组升高,MDA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DL和CSS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作用.
作者:沈奕;鲍逸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17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都斌;王纪峰;蒋臻欢;李群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从胎盘组织中分离获得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s).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为PMSCs应用于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P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联合应用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体系和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吲哚美辛、地塞米松体系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采用碱性磷酸酶检测和Von kossa染色对其进行成骨分化鉴定,采用油红O染色对其进行脂肪分化鉴定.结果 从人胎盘中成功分离获得了PMSCs,形态呈纤维状,细胞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P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06和CD166,不表达CD34、CD45、HLA-DR:人PMSCs经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Von kossa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人PMSCs经成脂诱导3周后,油红O染色呈阳性,有明显的脂滴出现.结论 建立了有效分离、培养人PMSCs的实验体系,并能使其在体外诱导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表明PMSCs可作为新型来源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组织工程.
作者:翁震;王泳;袁雅红;李毅平;罗先富;张学光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