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君;陈鸿平;丁龙;胡媛;潘欢欢;刘友平;李旻
黄八爪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富贵草型甾体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胆碱酯酶、杀虫、抗菌及促雌激素合成等药理活性.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黄八爪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黄八爪的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厚聪;杨瑾;袁德培;刘圆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生肌玉红膏(SJYHG)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HSF)增殖、胶原分泌及TGF-β1/Smads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hHSF模型,加入SJYHG培养后,CCK-8法测定450nm波长各孔溶液吸光度值(A值),荧光定量PCR检测α-SMA、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B检测α-SMA、Ⅰ、Ⅲ型胶原和P-Smad2、P-Smad3的蛋白表达.结果 SJYHG浓度依赖地极显著地抑制hHSF增殖(P<0.001),并显著抑制了α-SMA和Ⅰ、Ⅲ型胶原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显著下调P-Smad2和P-Smad3的蛋白表达(P <0.001).结论 SJYHG具有潜在的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作者:孙桂芳;张晓芬;陈亚峰;奉典旭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以大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方法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应用结构化电子病历采集2002年至2013年1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住院信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结果 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下为主;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症状中,乏力所占比重高,为65.50%;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是慢性乙型肝炎两大主要中医证型,所占比重大分别为占53.41%、28.33%.结论 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可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是中医临床科研一大平台,体现了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思想.
作者:郭明星;李晓东;盛国光;李慧;吴辉坤;黄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介绍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认为治疗应四诊合参,谨守病机,提出在治疗眩晕时应遵循“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思想.
作者:王会喜;刘爱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从整体、动态、网络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能整体、系统阐释针灸治病的蛋白质效应机制,已在针灸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从针灸理论研究,针灸治病机制研究两个方面对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论述和总结,探讨该技术与针灸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提示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与针灸学研究的一个纽带,对针灸现代化研究进程起一定的推进作用.
作者:张鸿嫣;卢圣锋;孙志岭;徐桂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中药作为非线性反应的底物,建立伞形科药材的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H+-Mn2+-CH3COCH3-BrO3-为振荡体系,一定量的中草药粉末作为反应的底物.控制一定的温度,搅拌时间和搅拌速率.以217型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213型铂电极作指示电极,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化学振荡体系中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值,利用Origin7.5软件绘制E-t曲线,获得非线性电化学指纹图谱.结果 非线性电化学指纹图谱的重复性良好,经MATLAB软件分析相关系数大于0.9.4种药材的E-t曲线从整体上看具有明显的差别.聚类分析结果也将20个样品明显分为4类.结论 可以利用此方法鉴别伞形科药材,此方法简便、可行.
作者:邹桂华;于凤波;邹玉龙;沈广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医传承能力、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是中医学本科生培养教学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工作重心.文章通过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的现状,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寻求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好方法,加快教学改革新体系的形成,让教学体系适应医疗改革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作者:郭静;谢春光;胡一梅;万鹏;左小红;周策;谭漪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小鼠RSV肺炎对肝脏的损害,阐明黄芩素保护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RSV滴鼻感染BALB/c小鼠建立RSV肺炎模型,予黄芩素混悬液灌胃干预,并于滴鼻7d后处死各组小鼠,取肝组织,运用GC-MS检测肝组织内源性代谢物及其相对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可能参与的代谢通路.结果 RSV肺炎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共测得31种内源性代谢产物,其中天冬氨酸、甘氨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肌醇、棕榈酸、肌苷、硬脂酸、胆固醇、松醇、麦芽糖等为差异代谢产物(P<0.05),主要与天冬氨酸、甘氨酸、磷酸肌醇代谢通路有关.结论 运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能从微观角度检测RSV肺炎对肝脏的损害,黄芩素可以改善肝脏代谢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孟欣;单进军;谢彤;徐建亚;沈存思;汪受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不同抗焦虑天然药物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为抗焦虑天然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甲醇闪式提取方法对地黄、栀子、车前草、蜘蛛香及大王、密穗、头花、管花马先蒿等8种抗焦虑药物进行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提取物中所含主要活性成分桃叶珊瑚苷进行定量研究.色谱条件为ZORBX-C18 (4.6mm×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溶液(5∶95);检测波长203 nm;流速1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 桃叶珊瑚苷线性范围为3.75 ~300.00μg/ml,加样回收率为98.67%,RSD为1.97%;地黄、栀子、车前草、蜘蛛香及大王、密穗、头花、管花马先蒿等8种天然药物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分布为0.016%、0.615%、0.060%、0.006%、0.097%、0.845%、0.677%、0.947%.结论 管花、密穗、栀子、头花等药物中桃叶珊瑚苷含量较高,而地黄、蜘蛛香等药物桃叶珊瑚苷的含量较低,其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闪式提取法可高效、快速提取环烯醚萜等成分.
作者:褚洪标;陈冬;王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针刺阳明经穴对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神经功能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同一家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4例给予阳明经针刺治疗,10d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Appel量表评分、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分析.结果 Appel量表评分比较,与治疗前(79.8±4.35)相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79.0±5.29)无明显差异(=1.000,P>0.05);治疗前后比较,胸锁乳突肌、脊旁肌的失神经电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锁乳突肌、肢体肌、脊旁肌的时限波幅增宽增高、单纯相以及肢体肌的失神经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MCV减慢条数以及SCV减慢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阳明经针刺在延缓ALS患者病程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肌电图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其近期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效.
作者:马腾;黄银兰;李玲;万明雨;曹丽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快速分析陈皮中3种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模型.方法 采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陈皮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以高效液相测定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三成分的含量,结合偏小二乘法(PLS),建立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结果 3个校正模型的建模效果均较好,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4、0.947、0.992,校正均方差(RMSEC)分别为0.281、0.055、0.013,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403、0.061、0.018;用验证集样品进行模型验证,平均预测回收率分别为100.040%、103.460%、99.340%.结论 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用于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简便、快速、准确的定量分析.
作者:陈美君;陈鸿平;丁龙;胡媛;潘欢欢;刘友平;李旻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香连金黄散外用对皮肤炎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香连金黄散对阳证疮疡模型动物感染炎症皮肤IL-1、IL-6、IL-8、TNF-α、IFN-γ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香连金黄散高剂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的白介素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香连金黄散中剂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的白介素6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香连金黄散高、中剂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的白介素8蛋白表达降低(P<0.05);香连金黄散高、中剂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蛋白表达降低(P<0.05);香连金黄散高、中剂量组豚鼠皮肤组织中的干扰素-γ蛋白表达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香连金黄散可能是通过下调感染皮肤局部的炎症因子表达而发挥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的.
作者:朱晓燕;彭成;钟振东;侯建业;张远哲;肖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获得独一味组培苗的方法.方法 以野生独一味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浓度激素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 适宜野生独一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 NAA0.2mg/L+ 2.4-D 1.0mg/L+6-BA 2.0mg/L;适宜不定芽分化的培养基为MS +6-BA 0.5mg/L+ NAA 0.05mg/L;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 IBA 0.5mg/L+ NAA 0.1mg/L.结论 通过研究组织培养中不同激素配比,获得了独一味组培苗,初步建立了独一味快繁技术.
作者:张珏;杨轶浠;王跃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维生素B1、甲钴胺胶囊)联合针刺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脉舒络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患侧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评价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7%,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侧额肌及口轮匝肌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及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患侧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相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1).结论 通脉舒络胶囊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难治性面瘫疗效明确,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传导功能.
作者:马云枝;张晓阳;沈晓明;兰瑞;张改;佘振垒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从固有免疫系统(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获得性免疫系统(包括CD4*/CD8*T淋巴细胞和Th17/调节性T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相关分子这三个方面综述了中药抗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中药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肿瘤活性,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深入中药在免疫监视和逆转免疫逃逸的调节机制研究,将会极大拓展中药在抗肿瘤临床上的应用.
作者:李金玉;李金耀;张富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中药结肠灌洗方癃闭泰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自拟中药方癃闭泰结肠灌洗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9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尿白细胞及卵磷脂小体计数.结果 中药结肠灌洗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总有效率为89.9%,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理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癃闭泰结肠灌洗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作者:张素珍;皮志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复方蜥蜴散不同微粒组合剂(下文简称蜥蜴散)对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Wnt信号通路下游靶蛋白C-Myc、Cyclin-D1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治疗PLGC进行探讨.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蜥蜴散80目、100目、80+ 100目混合组及维酶素组6组,后五组采取MNNG配合饥饱失常及情绪刺激综合因素8周制备PLGC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分别用蜥蜴散不同组合剂及维酶素混悬液进行治疗,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光学显微镜来观察大鼠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来检测大鼠胃组织C-Myc、Cyclin-D1靶蛋白的表达.结果 C-Myc、Cyclin-D1蛋白表达:模型组与空白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蜥蜴散各治疗组与维酶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蜥蜴散80目组、蜥蜴散100目组与蜥蜴散80+ 100目混合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蜥蜴散可以降低或抑制PLGC大鼠胃组织中增殖蛋白C-Myc和Cyclin-D1的表达,部分逆转其胃黏膜病理变化,揭示了其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其黏膜增生、分化,促进其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恢复其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平衡,从而阻断胃癌前病变的,同时对胃黏膜的损害具有一定的保护与修复作用.
作者:叶景阳;朱西杰;王儒;李美丽;孔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基于iTRAQ技术探讨脾虚高脂痰浊证巴马小型猪心脏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方法 10只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脾虚高脂模型组.脾虚高脂模型组予以高热量高脂适量胆盐饲料喂饲.通过差速离心分离巴马小型猪心肌线粒体,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法(iTRAQ)进行蛋白质组比较研究.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巴马小型猪心脏线粒体共有250个蛋白点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其中表达上调1.5倍以上(P<0.05)的有179个蛋白点,表达下调1.5倍以上(P<0.05)的有71个蛋白点.对250个蛋白质进行功能注释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15个蛋白质涉及能量代谢,其中参与糖酵解、脂肪酸代谢的蛋白(酶)表达上调,而参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PHOS复合体的蛋白质(酶)表达下调.结论 脾虚高脂痰浊证时巴马小型猪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发生改变.脾虚高脂痰浊证所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痛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心脏的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相关.
作者:曹慧敏;宋囡;贾连群;王英;杨关林 刊期: 2016年第07期
文章从藏医药学术流派传承角度出发,对南派藏医药的主要学术特色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南派藏医药在已有的藏医药理论与成就基础上,注重吸纳中医学及印度等其它医学的有益成分.与其它不同文化长期的交融共生中,相继涌现出宿喀·娘尼多吉、帝玛尔·丹增彭措等大批为藏医药事业有杰出贡献的藏医药大师,编著了《千万舍利》、《晶珠本草》等南派藏医药经典著作,并形成了实践性颇强的南派藏医特色诊疗方法.通过对藏药品种、药性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了独特的藏药炮制加工实践经验,并创制了数量可观的名贵藏成药,为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杨文娟;聂佳;俞佳;赖先荣;张丹;降拥四郎;张艺;邓都;更藏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的病因病机尚未明了,治疗以改善月经,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睾酮水平及促排卵为主.祖国医学对该病进行了探索,虽百家争鸣,然而治疗多侧重于调整肝、脾、肾三脏功能及气、血、阴、阳的平衡.笔者不拘泥一法,立足于“圆运动”理论,分析PCOS的发病机制,提出了运土气、调木气和温水气的系统调治方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谢璐;潘碧琦;郑小红;陈凤媚;邓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