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TI诊断冠心病患者梗死缺血心肌的研究

沈斌;吾柏铭;余荣水

关键词:多普勒组织成像, 二维超声, 心肌梗死
摘要:目的运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观测比较正常室壁心肌和梗死缺血心肌的运动变化,评估DTI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心肌梗死患者22例(前间壁梗死14例,下后壁梗死8例),健康人48人(对照组),于ap4cv、ap2cv、alax、pslax和pssax各切面,应用DTI观察正常室壁心肌与梗死缺血心肌运动的色彩变化及其DTI频谱曲线形态,并按左室壁16节段测量各室壁节段心肌运动曲线的速度指标(Sm、Em、MVG、MVGe).对DTI与二维(2D)超声检测梗死缺血心肌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室壁心肌运动色彩均匀、鲜亮;梗死缺血心肌运动色彩较暗,频谱曲线S波较之正常低矮或紊乱.(2)DTI对心肌梗死患者室壁运动异常节段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2D超声(前壁梗死组:43%vs 25%;下壁梗死组:38%vs 23%,均P<0.01).结论DTI诊断冠心病心肌梗死优于2D超声.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和术后进行桡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48例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术前和术后桡动脉内径等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可靠的,它既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作为首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作者:徐卫亭;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张强;余荣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将410例门诊胃镜检查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组)、人工输注组(M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丙泊酚总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T组显著短于M组(P<0.05),苏醒时间T组较M组缩短(P<0.05),整个检查过程丙泊酚总的用量T组少于M组.T组与M组在各观察点的MA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而T组、M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明显优于常规检查,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人工输注相比,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维持更加平稳.

    作者:郭万越;李万海;陈之云;张洪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时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AP不同病程、严重程度、性别、年龄的血小板计数变化的特点.结果AP发病第1天中有49%的患者血小板计数<100×109/L,该比例随后逐渐下降(r=-0.85);平均血小板计数在起病的前2周内呈上升趋势(r=0.96),且不同发病天数间的平均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P<0.01).病程中后期,部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300×109/L,其比例随病程时间延长而升高(r=0.83);上述变化在不同性别中无明显差异,但≥60岁的患者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比例明显高于<60岁者(P<0.05).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发病前3天首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比例(57%)明显多于轻症AP患者(19%,P<0.001),病程中血小板计数>300×109/L的比例(29%)也明显多于轻症患者(7%,P<0.001).如以发病后首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标准预测SAP,其敏感性59%,特异性81%,阳性预测值51%,阴性预测值85%.结论AP发病时血小板计数有下降趋势,随着病程延长,血小板计数有增高趋势,血小板计数<100×109/L对预测SAP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袁苏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利钠肽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利钠肽(BNP和ANP)含量与高血压严重程度、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因素的关系.方法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0名健康成人,对比观察血浆BNP和ANP水平、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等指标.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BNP、A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成人,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BNP水平较单纯血压升高患者显著升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BNP、ANP水平升高,尤其是伴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不全者.

    作者:邵春来;洪小苏;陈建昌;高岚;徐卫亭;江建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50例报告

    目的通过对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提高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150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存活率.结果手术成功率由初的30%提高到后来的97%,2周存活率由初的0%提高到后来的90%.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方法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提高了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作者:秦磊;高广勇;余斌;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长因子浓度和添加方式对兔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bFGF和TGF-β1、bFGF不同添加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兔间充质干细胞(MSCs),梯度离心,分离培养.取第4代细胞,分别添加不同浓度bFGF(0、10、50、80、100ng/ml)及序贯或同时加入TGF-β1、bFGF.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吸光值.结果各组细胞形态无显著差异.高浓度bFGF及序贯加入TGF-β1、bFGF,吸光值测定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bFGF浓度增加,促增殖作用加强.序贯添加TGF-β1、bFGF,小剂量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谢宗刚;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Richrds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3例

    Richards钉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我院自1996年至2002年不使用C臂X线机监视进行该手术6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建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口腔全景机颞骨茎突摄影法

    颞骨茎突起于鼓部后外侧、外耳道底内侧、颈静脉孔前外侧,呈喙突状伸向前、内下方,左右各一,双侧发育不对称,有的则终身发育不全.茎突引起的疾病的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或吞咽异物感,其主要原因为茎突过长.因茎突位置特殊,重叠较多,投照显示有一定困难,操作要求高,成功率低,有时不得不放弃检查治疗.笔者采用口腔全景机摄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罗俊鹏;李平;姚飞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儿玉法保乳根治术22例临床分析

    按日本乳癌学会<保乳疗法指南(1999))筛选早期乳腺癌22例,严格按照儿玉法进行保乳根治术,并配套进行内分泌治疗、化疗和放疗.22例术后残乳都保留了较满意的外观和较好的生活质量.22例均在随访中,无1例复发和转移.认为保乳手术辅以放疗等综合治疗,疗效并不比传统的破坏性大的手术逊色,且由于保住了作为女性重要特征器官的乳房,对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有非常显著的正性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山;曹苇;高敏;张志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作者:刘玉龙;戴宏;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层流手术室不同状态下空气细菌学的对比分析与对策

    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级别层流手术室空气的细菌进行采样,经培养后测定菌落数.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及2 h时术中控制开门次数和人员流动数与未控制组相比,空气中菌落数均有明显差异,经控制管理后的空气菌落数明显减少(P<0.001);且手术开始后2 h时空气菌落数均比手术开始后30 min时低(P<0.05).认为手术人员对层流手术室的学习和认识亟待提高,防止其他手术间人员随意进出,参观人员必须更换清洁的洗手衣裤,以减少对术中空气的污染,降低手术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王莉;钟建华;杜美兰;蒋芳琴;秦长渝;吴晨虹;盛亚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76例,效果满意.它具有皮瓣薄、质地好、断蒂时间短、供皮范围广、面积大、皮肤相对松弛、位置隐蔽、不需二次去脂手术等优点,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伴有肌腱、骨等外露创面的理想皮瓣,可广泛应用于急诊手外伤的修复.

    作者:唐俊;陆兴安;沈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免疫抑制大鼠模型感染后TNF-α和IL-6的基因表达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大鼠腹腔感染后组织中TNF-α和IL-6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60只SD大白鼠建立正常对照、免疫抑制两组动物模型,用盲肠结扎加穿刺法(CLP)形成腹腔感染,分别测定术后不同时段肝、肺组织中TNF-αmRNA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加以比较.结果(1)CLP前,免疫抑制大鼠肝、肺组织内TNF-αmRNA和IL-6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2)CLP后,两组大鼠肝、肺组织内TNF-αmRNA,IL-6 mRNA的变化基本一致,于CLP后3 h升高,而后平稳上升,24 h达大值;免疫抑制大鼠肝、肺组织内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始终低于对照组.(3)IL-6 mRNA在CLP后24 h平均升高8.97倍,TNF-αmRNA则为3.96倍.结论(1)免疫抑制大鼠腹腔感染后发生MODS可能系机体处于CARS状态的结果,这种状态下细胞因子基因变化的规律类似于因SIRS导致MODS时的变化.(2)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发生于细胞因子转录水平,IL-6 mRNA可作为严重感染的预警指标.

    作者:张丰;曹苇;王玮;卢先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

    目的改进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用出生1~3 d的新生大鼠,取脑用刀片剁碎和吸管吹打的机械分离法代替酶消化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果用机械分离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的获得率较高,并培养出较多的神经球,还能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该方法简便,能得到较多的神经球,细胞获得率也较高.

    作者:龚珊;单立冬;郭试瑜;久光 正;蒋星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13例分析

    总结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13例的诊治经验,分析发生的原因.13例均得到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无1例死亡.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常发生在出院后1~2周内,术后持续T管引流胆汁及消化道功能障碍导致血容量不足是并发急性肾衰的主要原因;及时诊断,充分补充血容量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适时夹闭T管及避免胆汁持续丢失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

    作者:危少华;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监护对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作用的评估

    目的观测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探讨更好的甘露醇使用方法.方法选择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ICP<30 mmH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每次用125、250 ml的20%甘露醇治疗1 d,总的剂量不变.同时应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颅内压监护仪持续监测rScO2、ICP,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rScO2开始变化、出现峰值的时间都较ICP早.ICP<25 mmHg时,125 ml组比250 ml组一天中ICP、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25 mmHg<ICP<30 mmHg时,125 ml组比250 ml组一天中ICP维持<20 mmHg、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结论ICP<30 mmHg时,125 ml剂量的甘露醇多次使用能够更好地缓解脑水肿.rScO2对缺血缺氧比较敏感,比ICP更能反映颅脑外伤后脑灌注、脑缺血缺氧等代谢状况的变化.

    作者:金科;兰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肺栓塞9例

    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2 h微泵输入治疗肺栓塞9例,总有效率为89%,无严重并发症.提示RT-PA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可明显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

    作者:惠复新;吴艳;汪家坤;邹黎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CR检测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48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Hp).结果对于胃黏膜Hp而言,组织学检查和PCR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胃黏膜Hp阳性的36例患者中,唾液标本的检出率为72.2%(26/36).在胃黏膜Hp阴性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唾液Hp呈阳性(16.7%).提示口腔感染可能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PCR检测唾液Hp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Hp诊断方法,适用于Hp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

    作者:华江;郑家驹;王毓明;李明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高血糖素瘤1例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临床极为罕见,发病率0.5/1000万[1].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甚少,极易发生误诊.现报告1例误诊6年后病理确诊的病例.

    作者:周进;汪良;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C133-2分子的克隆及其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人AC133-2全长基因,构建PGEZ-Tem-AC1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采用分段克隆的方法,通过聚合链式反应从胎肝文库中克隆AC133-2,并构建AC133-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果成功克隆AC133-2全长基因并构建PGEZ-Term-ACl33-2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结论AC133-2全长基因克隆及构建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成功,为构建AC133-2转基因细胞和制备抗人AC133-2单克隆抗体和研究AC133-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作者:王明元;居颂光;居颂文;狄文英;周晓华;薛群;曲静;方振羊;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