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J管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沈连强;陈鸣之

关键词:双J管, 妇科肿瘤, 输尿管
摘要:为探讨妇科肿瘤治疗中避免输尿管损伤、解除输尿管梗阻的有效手段,在16例妇科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双J管.结果14例行肿瘤根治术或满意的细胞减灭术,手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无1例输尿管损伤.另2例置管后梗阻解除行放疗.提示双J管的应用可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有效缓解输尿管梗阻及预防新的输尿管梗阻发生,改善肾功能.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培养

    目的改进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用出生1~3 d的新生大鼠,取脑用刀片剁碎和吸管吹打的机械分离法代替酶消化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果用机械分离法从新生大鼠脑组织分离神经干细胞的获得率较高,并培养出较多的神经球,还能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结论该方法简便,能得到较多的神经球,细胞获得率也较高.

    作者:龚珊;单立冬;郭试瑜;久光 正;蒋星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IFN-γ、IL-12联合CD80基因转染对肝癌细胞免疫效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IFN-γ、IL-12对转染CD80基因前后肝癌细胞表面分子CD80的表达,评价CD80分子联合细胞因子对肝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取HepG2细胞和经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CD80转染的HepG2/CD80细胞,分别经IFN-γ、IL-12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D80分子的表达水平.LDH释放试验检测刺激前后肝癌瘤苗对CTL杀伤效应的影响.结果HepG2细胞表面CD80分子表达水平低,转染后HepG2/CD80细胞的表达增高.经IL-12、IFN-γ细胞因子诱导后,HepG2/CD80细胞表面的CD80基因表达进一步增强.细胞因子联合CD80基因转染提高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IL-12、IFN-γ刺激转染CD80肝癌细胞共刺激信号的进一步表达.(2)CD80基因转染联合IL-12、IFN-γ明显增强CT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提示两者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朱兴国;余文渊;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颈前带蒂肌膜肌瓣法在中晚期喉癌手术中的应用

    对113例中晚期喉癌手术切除肿瘤后用颈前带蒂肌膜肌瓣修复喉腔行喉功能重建.结果:总拔管率为92.04%(104/113);发音评价为中及较好以上占96.46%(109/113);3年生存率为76.99%(87/113),5年生存率为56.64%(64/113).认为应用带蒂肌膜肌瓣法修复中晚期喉癌扩大切除后创面,比其他方法省时、省事,效果好.

    作者:唐云青;戴长稳;曹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CR检测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48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Hp).结果对于胃黏膜Hp而言,组织学检查和PCR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胃黏膜Hp阳性的36例患者中,唾液标本的检出率为72.2%(26/36).在胃黏膜Hp阴性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唾液Hp呈阳性(16.7%).提示口腔感染可能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PCR检测唾液Hp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Hp诊断方法,适用于Hp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

    作者:华江;郑家驹;王毓明;李明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CD34+HP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和功能研究

    目的研究脐血CD34+HPC体外扩增诱导产生功能性树突状细胞(DCs) 的有效方案.方法 Ficoll分离脐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HPC,3H-TdR检测DCs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MTT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能力.结果 SCF+FL+GM-CSF+IL-4诱导生成的DCs激发T细胞增殖和特异性CTL的杀伤能力均高于其他组.结论 SCF+FL+GM-CSF+IL-4可有效扩增CD34+HPC并诱导产生功能性DCs.

    作者:吴明媛;黄勇;朱庭;朱一蓓;夏瑜;张学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椎椎弓根角度的测量与临床意义

    目的确定胸椎椎弓根外缘外倾角及上倾角在后凸成形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T1~T12椎弓根外侧缘横突上方至椎体前下1/3于水平面及矢状面投影上的角度.结果T1~T7外倾角及上倾角逐渐减小,T7~T12又逐渐增大.结论T1T12行后凸成形术时,T5~T8可经椎弓根外入路,T1~T4、T9~Ti2既可经椎弓根又可经椎弓根外入路.

    作者:梁道臣;杨惠林;刘小勇;唐天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伤性结肠破裂15例治疗分析

    外伤性结肠破裂是腹部外伤中较严重的创伤之一,处理不当或延误诊断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15例的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戴佳文;赵建军;张志斌;吴小忠;强济华;史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症与腹股沟疝同时手术治疗26例报告

    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对2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的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雪志;俞弘颀;陈齐峰;孙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良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脏移植150例报告

    目的通过对二袖套法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方法的改进,提高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150例,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存活率.结果手术成功率由初的30%提高到后来的97%,2周存活率由初的0%提高到后来的90%.结论改进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方法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提高了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作者:秦磊;高广勇;余斌;钱海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鉴定

    目的制备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特异性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方法以人骨髓MSCs为抗原,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法在流式细胞仪上对杂交瘤产生的抗体进行初测和复测.结果通过分泌的抗体与人MSCs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鉴定,进行杂交瘤筛选,将复测为阳性的克隆连续克隆化培养,获得两株持续分泌抗人MSCs的杂交瘤细胞株:8g8、8f9.两株单抗经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生长良好,稳定分泌抗体.结论人骨髓MSCs的特异性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可望在MSCs的提纯和体外富集、特异性骨病的诊断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晓东;王明海;张亚;张德强;张锡庆;王科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吗啡、曲马多、芬太尼用于术后硬膜外连续恒定镇痛的临床观察

    120例ASAⅠ~Ⅱ级的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连续恒定镇痛,随机分为吗啡组(M)、曲马多组(T)、芬太尼组(F)3组,每组40例,观察患者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显示:VAS评分M、T组<F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M组>T、F组(P<0.05);皮肤瘙痒的发生率T组<M、F组(P<0.05).提示曲马多组配方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潘守俊;魏兴;谢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两种术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分析79例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手术效果,其中电视胸腔镜楔形切除术21例,开胸肺叶切除术58例.比较两组间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复发率、生存率及肺功能等情况.结果:肿瘤的组织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后期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胸腔镜组患者的年龄偏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高,肺功能较差;与肺叶切除组相比,胸腔镜组平均住院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1年生存率相似(胸腔镜组95%,肺叶切除组91%),5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胸腔镜组65%,肺叶切除组70%,P<0.05).提示对有心肺功能损害的早期NSCLC患者,电视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但由于局部复发率较高,只要患者心肺功能能耐受,仍应首选肺叶切除术.

    作者:李厚怀;沈振亚;许栋生;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周晓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应用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76例,效果满意.它具有皮瓣薄、质地好、断蒂时间短、供皮范围广、面积大、皮肤相对松弛、位置隐蔽、不需二次去脂手术等优点,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尤其是伴有肌腱、骨等外露创面的理想皮瓣,可广泛应用于急诊手外伤的修复.

    作者:唐俊;陆兴安;沈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心衰模型的改进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心超显示心室壁变薄,EF、CO明显下降;心导管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在以190次/min维持4周后,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的心衰模型是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作者:焦鹏;沈振亚;惠杰;杨俊华;孟自立;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刘鸿程;张卫民;李红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胸腔镜在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

    采用胸腔镜配合胸膜固定术治疗43例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并通过胸腔镜同时获取活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43例患者均获病理确诊,其中甲状腺癌2例,结肠癌4例,乳腺癌6例,胸膜间皮瘤3例,肺癌28例;经胸膜固定术后症状明显缓解,胸膜固定术有效率为100%.2例术后发生复张性肺水肿,无手术死亡.随访1~2个月无大量胸腔积液复发,无死亡.提示胸腔镜是一种微创、有效、实用的诊治方法,配合胸膜固定术治疗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志祯;钱永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病理模型大鼠脾切除后细菌吞噬功能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模型大鼠脾切除后细菌的吞噬功能.方法75只Wistar大白鼠建立正常对照、肝硬化、激素负荷、免疫抑制4组动物模型,行脾切除术.所有大鼠测定中性粒细胞体外吞噬功能,计算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率(PR)和吞噬指数(SI).结果大鼠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的平均PR分别为26.25%、22.60%和22.57%,平均SI分别为4.72、3.70和3.53,后两种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大鼠脾切除前后对细菌的平均PR分别为39.21%和30.71%,平均SI分别为5.48和4.11,脾切除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模型大鼠脾切除后对细菌的平均PR分别为30.71%、20.79%、14.46%和13.86%,后三组与正常脾切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SI分别为4.11、3.77、3.49和3.08,免疫抑制组与正常脾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鼠中性粒细胞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的PR和SI较低.脾切除术后大鼠对细菌的PR和SI均有下降.不同病理状态降低大鼠对细菌的PR和SI,因此临床上对病理性脾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作者:曹苇;贾鑫;张丰;卢先州;徐敏晖;池元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的初步临床应用

    对15例需椎板减压患者在行常规椎管减压解除神经根硬膜囊压迫后,应用钛网行椎管成形,后路脊柱融合.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行X线摄片、CT、MRI检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钛网被自体骨固定,位置良好,椎体稳定,硬膜外无明显疤痕压迫.提示椎板减压钛网椎管成形后路融合有利于维持手术效果,减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丁文鸽;华锦明;瞿玉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监护对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作用的评估

    目的观测不同剂量甘露醇治疗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探讨更好的甘露醇使用方法.方法选择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ICP<30 mmH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每次用125、250 ml的20%甘露醇治疗1 d,总的剂量不变.同时应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颅内压监护仪持续监测rScO2、ICP,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rScO2开始变化、出现峰值的时间都较ICP早.ICP<25 mmHg时,125 ml组比250 ml组一天中ICP、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25 mmHg<ICP<30 mmHg时,125 ml组比250 ml组一天中ICP维持<20 mmHg、rScO2维持在正常范围的时间长(P<0.01).结论ICP<30 mmHg时,125 ml剂量的甘露醇多次使用能够更好地缓解脑水肿.rScO2对缺血缺氧比较敏感,比ICP更能反映颅脑外伤后脑灌注、脑缺血缺氧等代谢状况的变化.

    作者:金科;兰青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活化剂HYP协同rSjc26GST的抗血吸虫性肉芽肿的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活化剂HYP协同rSjc26GST的抗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活化剂HYP联用rSjc26GST、福氏佐剂(FCA)联用rSjc26GST、单用HYP和单用福氏佐剂分别免疫BALB/c小鼠,末次免疫后1周,免疫和对照组小鼠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7周后测定其免疫效应,观察其抗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效果.结果活化剂HYP联用rSjc26GST组的总虫卵数和成熟虫卵数减少率分别为55.37%和54.31%,均显著高于FCA联用rSjc26GST组的30.30%和38.07%;该两组肝内虫卵肉芽肿的直径及面积分别下降36.86%和35.25%及62.59%和60.44%;两组IgG和IgG1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活化剂HYP协同rSjc26GST比FCA具有更好的抗肝内血吸虫卵肉芽肿病变的效果,其机制与体液免疫(IgG和IgG1)的增强密切相关.

    作者:龚唯;骆伟;刘述先;施云松;陈家旭;宋光承;周卫芳;胡永德;李允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制作脊髓缺血动物模型.20只兔均分为常温和亚低温组,缺血40 min后于再灌注0.5、4、8、12、24、48 h 6个时段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评级和评分.(2)兔18只,假手术组2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各8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在缺血40min后于再灌注4、8、12、24 h 4个时段采集损伤节段脊髓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缺血40 min后,均出现下肢瘫痪,恢复血供后有部分恢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并与再灌注时间成正比.亚低温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2)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的组织病理变化逐渐加重,但在各再灌注时间段,亚低温组脊髓损伤均较常温组为轻.结论脊髓神经功能的恶化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成正相关.31℃~33℃系统亚低温能够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恶化,是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好的方法.减少IL-8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抑制再灌注后继发炎症反应是其可能机制.

    作者: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张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