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伤性结肠破裂15例治疗分析

戴佳文;赵建军;张志斌;吴小忠;强济华;史光华

关键词:结肠破裂, 外科治疗
摘要:外伤性结肠破裂是腹部外伤中较严重的创伤之一,处理不当或延误诊断可能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现将我院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15例的治疗分析如下.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层流手术室不同状态下空气细菌学的对比分析与对策

    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级别层流手术室空气的细菌进行采样,经培养后测定菌落数.结果:手术开始后30min及2 h时术中控制开门次数和人员流动数与未控制组相比,空气中菌落数均有明显差异,经控制管理后的空气菌落数明显减少(P<0.001);且手术开始后2 h时空气菌落数均比手术开始后30 min时低(P<0.05).认为手术人员对层流手术室的学习和认识亟待提高,防止其他手术间人员随意进出,参观人员必须更换清洁的洗手衣裤,以减少对术中空气的污染,降低手术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王莉;钟建华;杜美兰;蒋芳琴;秦长渝;吴晨虹;盛亚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和术后进行桡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桡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等参数的变化,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48例桡动脉穿刺成功,成功率为96%;术后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术前和术后桡动脉内径等指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可靠的,它既可作为经股动脉途径的补充,也可作为首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作者:徐卫亭;洪小苏;陈建昌;江建良;张强;余荣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症与腹股沟疝同时手术治疗26例报告

    2000年6月至2004年6月我们对2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的同时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雪志;俞弘颀;陈齐峰;孙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胰高血糖素瘤1例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临床极为罕见,发病率0.5/1000万[1].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甚少,极易发生误诊.现报告1例误诊6年后病理确诊的病例.

    作者:周进;汪良;李德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恩丹西酮在乳腺癌化疗中止吐疗效的观察

    恩丹西酮是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的5-HT3受体拮抗剂.笔者选择我院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化疗患者76例,观察恩丹西酮在乳腺癌化疗过程中,对抑制恶心、呕吐的疗效及其副作用,并与胃复安进行对照.

    作者:钱秀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将410例门诊胃镜检查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组)、人工输注组(M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丙泊酚总的用量、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显示,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间T组显著短于M组(P<0.05),苏醒时间T组较M组缩短(P<0.05),整个检查过程丙泊酚总的用量T组少于M组.T组与M组在各观察点的MAP、HR、SpO2无显著性差异,而T组、M组与C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明显优于常规检查,丙泊酚靶控输注与人工输注相比,诱导迅速、苏醒快,麻醉维持更加平稳.

    作者:郭万越;李万海;陈之云;张洪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人体内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HPLC-FLD)来同时测定人体血浆、血小板、脑脊液中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方法样本经预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mm×4.6mm,7μm),流动相:甲醇和0.1 mol/L磷酸二氢钾(15:85),流速1.5 ml/min,Ex=254 nm,EM=338 nm,柱温为35℃.结果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得到良好分离,线性范围5-羟色胺为1.1328~~1160 ng/ml,5-羟吲哚乙酸为0.9765~2000 ng/ml,日内RSD分别为0.743%和1.470%,日间RSD分别为1.310%和2.043%;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平均回收率:血浆中分别为98.32%、98.50%,血小板中分别为91.41%、88.05%,脑脊液中分别为92.84%、93.51%.结论该法具有取样量少、简单、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可作为临床检测的常规方法.

    作者:石建;缪丽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201眼报告

    对182例(201眼)白内障患者在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面麻醉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1例改用其他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为16.50 min.术后1 d及1周视力≥0.5者分别占69.23%和82.97%.表明爱尔卡因表面麻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肖前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亚低温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采用腰动脉阻断法制作脊髓缺血动物模型.20只兔均分为常温和亚低温组,缺血40 min后于再灌注0.5、4、8、12、24、48 h 6个时段观察神经功能变化并进行评级和评分.(2)兔18只,假手术组2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各8只,常温和亚低温组在缺血40min后于再灌注4、8、12、24 h 4个时段采集损伤节段脊髓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1)缺血40 min后,均出现下肢瘫痪,恢复血供后有部分恢复.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并与再灌注时间成正比.亚低温组神经功能明显优于常温组(P<0.05).(2)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脊髓损伤的组织病理变化逐渐加重,但在各再灌注时间段,亚低温组脊髓损伤均较常温组为轻.结论脊髓神经功能的恶化与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成正相关.31℃~33℃系统亚低温能够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恶化,是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较好的方法.减少IL-8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抑制再灌注后继发炎症反应是其可能机制.

    作者:张亚峰;杨惠林;唐天驷;张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改良根管治疗开放型尖周炎45例疗效观察

    随着牙体修复技术的进步,残根、残冠的保存治疗更具积极意义.残根、残冠大多伴有慢性根尖周炎,由于这类患牙髓腔敞开,临床上习惯称之为开放型慢性尖周炎.其临床症状一般没有闭合型尖周炎重,但尖周组织破坏往往比闭合型尖周炎严重,且常伴根管内龋坏,感染的菌种复杂,因此在根管治疗操作上也应有别于闭合型尖周炎.作者在临床上选择90例患牙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和改进方法进行根管治疗,并作术后反应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范文霞;王利民;陈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生长因子浓度和添加方式对兔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bFGF和TGF-β1、bFGF不同添加方式对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取兔间充质干细胞(MSCs),梯度离心,分离培养.取第4代细胞,分别添加不同浓度bFGF(0、10、50、80、100ng/ml)及序贯或同时加入TGF-β1、bFGF.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各组细胞吸光值.结果各组细胞形态无显著差异.高浓度bFGF及序贯加入TGF-β1、bFGF,吸光值测定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bFGF浓度增加,促增殖作用加强.序贯添加TGF-β1、bFGF,小剂量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谢宗刚;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龄食管癌贲门癌62例手术治疗分析

    手术治疗高龄食管癌、贲门癌62例,其中左开胸经食管床胃代食管38例,右胸、腹二切口或右胸、腹、左颈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23例,剖胸探查1例.结果61例治愈出院,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1.6%;半年以上生存率98.4%,1年生存率85.4%;发生并发症30例.认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均应采取手术治疗,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处理密切相关.

    作者:于曙东;何靖康;朱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因素分析

    分析92例初治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病因素.结果:男性患儿占大多数为66例(71.7%),婴幼儿为主59例(64.1%),秋冬季易发病为64例(70.5%),发病前有感染病史达65例(70.7%),49例(53.3%)有不同程度贫血,血小板相关病毒阳性40例(43.5%),血小板抗体阳性62例(67.4%).提示病毒感染和贫血可能是ITP发病的诱因,男性、婴幼儿、秋冬季节易发病.

    作者:卢俊;柴忆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毒鼠强中毒死亡后口鼻腔出血1例

    近年来,毒鼠强中毒时有发生.曾有报道数例毒鼠强中毒后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兴奋烦躁及昏迷等症状[1],但尚无毒鼠强中毒死亡后出现口、鼻腔出血的报道.笔者曾遇到1例毒鼠强中毒死亡后出现口、鼻腔出血症状,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明华;许长青;卞士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lamda3干扰素(hIFN-λ3)基因克隆及表达

    目的构建表达hIFN-λ3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rhIFN-λ3蛋白.方法用口腔滤泡炎病毒VSV刺激A549人肺腺癌细胞,抽提总RNA,经RT-PCR获得全长cDNA,与pcD-NA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体pcDNA3.1A-hIFN-λ3,并在COS-7细胞中进行表达,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研究表达产物的抗病毒活性.结果经PCR和限制性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确证重组入载体中的基因片段不仅方向正确,而且确为hIFN-λ3,与GeneBank报告序列完全一致,并成功地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了具有抗病毒活性的rhIFN-λ3蛋白.结论该研究成功地克隆出hIFN-λ3基因编码序列,并在COS-7细胞中获得瞬时表达,证明了rhIFN-λ3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为今后干扰素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丽丽;王建红;盛伟华;谢宇锋;缪竞诚;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两种术式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分析79例早期(T1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手术效果,其中电视胸腔镜楔形切除术21例,开胸肺叶切除术58例.比较两组间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复发率、生存率及肺功能等情况.结果:肿瘤的组织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及后期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胸腔镜组患者的年龄偏大,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高,肺功能较差;与肺叶切除组相比,胸腔镜组平均住院日明显减少,局部复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1年生存率相似(胸腔镜组95%,肺叶切除组91%),5年生存率有明显差异(胸腔镜组65%,肺叶切除组70%,P<0.05).提示对有心肺功能损害的早期NSCLC患者,电视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外科治疗,但由于局部复发率较高,只要患者心肺功能能耐受,仍应首选肺叶切除术.

    作者:李厚怀;沈振亚;许栋生;于曙东;余云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周晓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心衰模型的改进

    目的改进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获得稳定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方法以12只太湖梅山猪为实验对象,以230次/min的频率右心室快速起搏4周后,改用190次/min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结果230次/min快速起搏4周后,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的充血性心衰的表现;心超显示心室壁变薄,EF、CO明显下降;心导管结果示肺动脉压、右房压、肺动脉楔压升高而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动脉压降低;在以190次/min维持4周后,上述参数仍保持稳定.结论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诱导的心衰模型是稳定、持久的慢性终末期心衰模型.

    作者:焦鹏;沈振亚;惠杰;杨俊华;孟自立;余云生;叶文学;黄浩岳;刘鸿程;张卫民;李红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双J管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为探讨妇科肿瘤治疗中避免输尿管损伤、解除输尿管梗阻的有效手段,在16例妇科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双J管.结果14例行肿瘤根治术或满意的细胞减灭术,手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无1例输尿管损伤.另2例置管后梗阻解除行放疗.提示双J管的应用可降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发生率,有效缓解输尿管梗阻及预防新的输尿管梗阻发生,改善肾功能.

    作者:沈连强;陈鸣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13例分析

    总结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13例的诊治经验,分析发生的原因.13例均得到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无1例死亡.胆道T管引流术后并发急性肾衰常发生在出院后1~2周内,术后持续T管引流胆汁及消化道功能障碍导致血容量不足是并发急性肾衰的主要原因;及时诊断,充分补充血容量是治疗该病的关键;适时夹闭T管及避免胆汁持续丢失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

    作者:危少华;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苏州市区放射治疗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放射治疗(放疗)的相关设备/人员配置、工作量、资本投入及运行成本等方面的情况.方法苏州市区范围内有关医院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并作分类汇总和分析.结果苏州市区有3所医院共配备有直线加速器2台、钴-60治疗机1台、后装治疗机1台、模拟定位机2台.共有放疗医师19人、技术员9人、物理剂量人员2人、维护工程师3人、护士19人.全部放疗设备的固定资本总投入1967.5万元,年运行成本为334.5万元,年收治患者总数1216例.结论按苏州市区居民人数210万人和恶性肿瘤的年新发病例数3500例计算,目前苏州市区主要存在放疗资源和放射物理人员缺乏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合理配置资源,并加强运行成本的管理,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作者:朱雅群;王蓓;季永领;田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