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AS-R-2型机器人系统导航下微创治疗脑出血

邵君飞;王海秋;姚建社;孙骏;唐永峰

关键词:机器人, 立体定向手术, 微创手术, 脑出血, 治疗
摘要:运用CAS-R-2型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及操作平台,微创治疗脑出血21例.结果无1例死亡;按ADL分级判断:正常自理13例,轻度功能缺陷5例,中度功能缺陷2例,严重功能缺陷1例.表明CAS-R-2型机器人系统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定位准确,创伤小,对脑组织损伤轻,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安全系数高,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诊断(附8例报告)

    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及CT表现.结果显示,6例呈偏心性溶骨性骨质破坏;8例均显示明显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边缘多光整清晰,4例可见硬化边;骨内软组织密度多数不均,1例CT可见液平面;骨外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观察不理想,以CT为准.认为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及X线、CT表现,该病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作者:郭茂凤;李立;郭亮;张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单次链脲霉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培养液,移植组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至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中,测定大鼠血糖变化,评价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明显下降,由17.58±2.46 mmol/L降至5.94±2.25 mmol/L,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血糖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

    作者:李立人;徐青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下注射硬化剂与思他宁静滴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疗效比较

    将45例消化性溃疡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内镜下注射5%鱼肝油酸钠和静滴思他宁.结果12、24、48 h止血率内镜下治疗组分别为21例(87.5%)、22例(91.7%)、23例(95.8%);思他宁治疗组分别为14例(66.7%)、19例(90.5%),20例(95.2%).提示内镜下注射和思他宁静滴治疗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的总有效率相似,但内镜下止血迅速、价廉,可以减少输血量和休克的发生率.

    作者:张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的预测作用

    对20例单纯性鼾症、9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轻度21例,中度22例,重度48例)分别用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计算嗜睡评分(ESS),然后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依据PSG监测将ESS与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性鼾症组、OSAHS各组患者的ESS、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的ESS与AHI成明显的正相关(r=0.55,P<0.01),说明OSAHS病情越严重,ESS评分越高.提示Epworth嗜睡评分量表在OSAHS诊断及判断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预测作用,尤其在基层医院对此疾病的筛查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使用中要适当变通.

    作者:徐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对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后在C臂机X线监视下以克氏针经内外髁皮肤交叉固定.结果36例中有3例因复位欠佳改用切开复位,2例行2次复位.术后摄片见达解剖复位者19例,轻度桡偏者10例,轻度旋转者4例.平均随访18个月(12~36个月),按李稔生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评定标准,优30例,良2例,中1例,无差,其中2例轻度肘内翻.提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为治疗儿童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朱振洪;王晓东;张希峰;王科文;张锡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93株酵母样真菌药敏分析

    为了解该院2003年度临床标本中分离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93株酵母样真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93株酵母样真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6.7%、93.5%、77.4%、45.2%、25.8%.

    作者:赵胜;周惠琴;严茹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氯化汞致vero细胞DNA损伤及锌和硒拮抗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低剂量氯化汞在短时间内染毒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vero细胞,通过MTT法制定出氯化汞染毒剂量,与氯化汞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锌、亚硒酸钠以及硫酸锌+亚硒酸钠溶液,共同培养2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的彗星尾长和彗星率.结果硫酸锌和亚硒酸钠,以及两者合用都具有拮抗氯化汞致vero细胞DNA损伤的作用,两者佳组合是1.5 mg/L硫酸锌+1.0 μmol/L亚硒酸钠.结论低剂量氯化汞短期内染毒可致肾脏vero细胞DNA损伤,硫酸锌和亚硒酸钠在体外可以有效拮抗该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效果更明显.这对进一步探索氯化汞肾脏毒性机制和防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郑双来;周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评价

    为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将8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45)和肠外营养(PN组,n=41)两组,分别监测术前、术后5、10 d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计数(TLC),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血清Alb、PA、TF和T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没有差异,EN组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EN和PN均能给予术后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EN安全有效、价廉效佳.

    作者:陈磊;郭万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模型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对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BALB/cAnude裸小鼠,LS174T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并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2-ME及放射治疗,观察肝转移生长抑制及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脾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成功率达100%;种植后4周2-ME联合放射治疗组肝转移灶平均重量53.6±4.7 mg,而对照组为173.9±11.6 mg;微血管密度分别为8.4±1.7和41.2±6.3.结论2-ME联合放射治疗对肝转移灶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微血管的形成是其有效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留根;周士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囊肿开窗术治疗成人多囊肝病的不足(附9例报告)

    对9例成人多囊肝病患者采用剖腹肝囊肿去顶开窗术.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炎、肺部感染、深静脉栓塞等,且开窗术有较高的复发率.认为肝囊肿去顶开窗术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临床上应合理选用.

    作者:田力平;钱海鑫;刘建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

    采用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NET)行肠内营养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胃瘘等严重并发症18例.结果:X线监视金属导丝引导下置入NET的成功率77.8%(14/18),置管操作时间5~15 min,平均10 min.营养管维持时间5~71 d,平均25 d.18例全部保守治愈,效果满意.说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经济、患者痛苦小耐受好,无置管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李小兵;郑世营;周福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快速右室起搏猪心力衰竭模型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快速右心室起搏猪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0头猪进行快速右心室起搏,起搏前及起搏3周关闭起搏器后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内径(LVDs)、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容收缩时间(IVCT)、射血时间(ET),计算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室做功指数(Tei指数).结果猪快速右心室起搏后其症状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变,且接近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快速右室起搏致心力衰竭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模型.

    作者:周炳元;杨俊华;惠杰;杨向军;孟自力;沈振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主动吸引引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特殊应用与价值

    目的研究与评价主动吸引引流技术(ASD)在肠瘘(IF)治疗中的特殊应用与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例IF4种治疗模式(MTIF-Ⅰ、Ⅱ、Ⅲ、Ⅳ)中,各种形式ASD的应用效果.结果由微型持续吸引系统(MSSD)提供的ASD包括开放式持续吸引(OSSD)、封闭式持续吸引(CSSD)及灌洗式持续吸引(ISSD).IF局部行OSSD数周后形成管状瘘(TTF),经非手术方法治愈(MTIF-Ⅰ)4例,非手术治疗无效行确定性手术治愈(MTIF-Ⅱ)6例,均无并发引流所致的腹腔残存感染;经行急诊IF确定性手术(MTIF-Ⅲ)4例中的肠道重建部的肠腔内、外分别行CSSD及SSD,各例均未再发生IF;远侧结肠瘘6例在瘘局部行多周ISSD及失功性横结肠造瘘(MTIF-Ⅳ),各例均未并发与ISSD相关的并发症.结论ASD的OSSD、CSSD及ISSD等应用于治疗IF,对治愈患者起到重要作用.在MSSD的控制系统中介入压力传感器,使各种形式的ASD均能进行有效、安全的吸引引流.

    作者:朱黎庆;王钦尧;张敏;朱士驹;黄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泪道激光联合药物加注治疗慢性泪囊炎继发泪道阻塞67例(78眼)疗效分析

    采用国产Nd-YAG泪道激光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泪囊炎继发泪道阻塞67例78眼.结果:78眼中,76眼一次激光疏通.随访1~3个月,治愈61眼,占78.2%;二次激光治愈6例,占7.7%;失败11例,占14.1%.认为国产Nd-YAG激光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慢性泪囊炎继发泪道阻塞具有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极少出血等优点.

    作者:张积;徐国旭;魏晓红;李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SAP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1 mg/kg).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大鼠SAP模型,测定大鼠成模后8 h血清TNF-α、肺组织TNF-α mRN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和肺组织湿/干重比,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AP组血清TNF-α为265.8±33.1pg/ml,肺组织TNF-α mRNA为0.93±0.07,MPO为0.89±0.06 U/g,肺湿/干重比为3.97±0.47,肺病理评分为2.87±0.26,均较SO组明显增高(P<0.01).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血清TNF-α为110.4±15.2pg/ml,肺组织TNF-α mRNA为0.43±0.06,MPO为0.54±0.04,肺湿/干重比为3.18±0.37,肺病理学评分为1.51±0.18,均较SAP组明显减轻(均P<0.01).结论地塞米松对SAP并发的肺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及减少中性粒白细胞聚集有关.

    作者:汪良芝;沈云志;蒋伟;施新岗;许永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的毒性及其影响细胞增殖的因素.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原代培养鼠胚表皮细胞,用直接接触法和浸提液法体外培养鼠胚表皮细胞,MTT比色法检测其在不同蚕丝蛋白材料上的增殖活力和细胞相对增殖率,进行毒性分析;并用活细胞计数法观察不同蚕丝蛋白材料对鼠胚表皮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鼠胚表皮细胞在1、2、4、5、7、8、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与细胞对照组相当(P>0.05);在3、6、9号化学交联或HY-823交联型蚕丝蛋白材料上生长,其增殖活力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而在11号蚕丝蛋白材料其增殖活力显著低于细胞对照组(P<0.01).1、7号丝胶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0级(无毒),2、3、4、5、6、8、9、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轻微毒),而11号蚕丝蛋白材料细胞毒性分级为2级(中度毒).活细胞计数结果与MTT检测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除11号蚕丝蛋白材料外,1~10号各型蚕丝蛋白材料无明显细胞毒性,能支持鼠胚表皮细胞正常生长,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盛伟华;谢宇锋;缪竞诚;王金志;李明忠;谢瑞娟;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尿NTx在早期预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在早期预测妇女绝经期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63名绝经前妇女分成双侧卵巢切除组和卵巢未切除两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测血清雌激素(E2)、促卵泡生成素(FSH)、碱性磷酸酶(AKP)和尿NTx/Cr值,比较其变化情况.结果卵巢切除组术后3个月血清E2明显下降,血清FSH和尿NTx明显升高,血清AKP无变化.卵巢未切除组,各项研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作为一项骨吸收指标,双侧卵巢切除后3个月就能观察到尿NTx的变化,由此可早期了解绝经妇女骨吸收情况,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作者:黄沁;杨伟文;沈宗姬;徐文新;华月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腹二切口胸膜顶吻合治疗食管中段癌

    我们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使用常州GW-Ⅰ型管道吻合器或美国强生公司产的SDH型圆形吻合器对食管中段癌216例行胸腹二切口胸膜顶机械吻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建华;邹良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腿痛的防治

    分析该院12年来开展的腰椎间盘手术病例1080例,随访均超过半年.术后评定按改良Macnab疗效标定标准,优良率为79%,45例进行了再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2%.再次手术的具体原因为同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和病变节段不稳定.这类患者年龄均偏大;术前X线检查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变及椎间隙高度丢失.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时,首先要尽量摘除髓核组织,同时要考虑到病变节段腰椎的稳定性.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及术前X线检查提示椎体前后缘骨刺等腰椎退行性变明显或有椎间隙狭窄的患者,手术时考虑在摘除椎间盘的同时应用腰椎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

    作者:房砚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我院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分析

    为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配合临床合理用药,对我院2001年至2003年住院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不尽合理,临床医师应改变其用药习惯.

    作者:柏佩彬;张全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