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汪良芝;沈云志;蒋伟;施新岗;许永春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肺损伤, 细胞因子, 地塞米松, 治疗, 大鼠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SAP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1 mg/kg).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制作大鼠SAP模型,测定大鼠成模后8 h血清TNF-α、肺组织TNF-α mRNA、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和肺组织湿/干重比,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SAP组血清TNF-α为265.8±33.1pg/ml,肺组织TNF-α mRNA为0.93±0.07,MPO为0.89±0.06 U/g,肺湿/干重比为3.97±0.47,肺病理评分为2.87±0.26,均较SO组明显增高(P<0.01).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血清TNF-α为110.4±15.2pg/ml,肺组织TNF-α mRNA为0.43±0.06,MPO为0.54±0.04,肺湿/干重比为3.18±0.37,肺病理学评分为1.51±0.18,均较SAP组明显减轻(均P<0.01).结论地塞米松对SAP并发的肺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能与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及减少中性粒白细胞聚集有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重塑模型气道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讨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重塑模型气道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雄性豚鼠108只,随机分为哮喘发作组(A组)、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3组.每组动物分别予以卵蛋白、布地奈得、生理盐水处理,在每个时点末次激发后1 d处死,留取肺组织,观察各组气道胶原纤维的沉积情况.结果通过胶原染色发现A组气道基底膜下网状层、平滑肌周围可见较多的胶原纤维沉积,B组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C组仅见少量胶原纤维沉积.结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能抑制气道胶原纤维的沉积,但这种作用是不完全的.

    作者:王宇清;朱灿红;季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胸腹二切口胸膜顶吻合治疗食管中段癌

    我们自1998年10月至2004年10月使用常州GW-Ⅰ型管道吻合器或美国强生公司产的SDH型圆形吻合器对食管中段癌216例行胸腹二切口胸膜顶机械吻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熊建华;邹良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褪黑素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脏NF-κB表达及iNOS的影响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脏NF-κB表达及iNOS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褪黑素处理组(Mel)3组,分别检测标本中NF-κB表达和iNOS含量.结果S组无NF-κB阳性表达;I/R组和Mel组经历单纯的肝脏缺血后,NF-κB的表达与S组无差异(P>0.05),而再灌注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NF-κB表达增加,并均于6 h时点处达到各自峰值,Mel组于再灌注后各相应时点NF-κB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I/R组(P<0.01).再灌注后0~1 h,3组iNOS活力无差异(P>0.05),此后,I/R组iNOS活力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较S组显著上升(P<0.01),其高峰亦在9 h时点处出现,Mel组再灌注1 h后各时点iNOS活力均较I/R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褪黑素可以有效下调肝脏I/R过程中NF-κB的表达,抑制iNOS的活力,发挥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楷;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囊肿开窗术治疗成人多囊肝病的不足(附9例报告)

    对9例成人多囊肝病患者采用剖腹肝囊肿去顶开窗术.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腹腔感染、胆汁性腹膜炎、胆囊炎、肺部感染、深静脉栓塞等,且开窗术有较高的复发率.认为肝囊肿去顶开窗术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临床上应合理选用.

    作者:田力平;钱海鑫;刘建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法的比较

    根据不同时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方法的变迁,将68例患者以每4年为一个时期分3组进行治疗结果的比较:(1)1993年至1996年间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18例;(2)1997年至2000年间以非手术治疗为主23例;(3)2001年至2004年间采用个体化治疗27例.结果病死率3组分别为44.4%(8/18)、26.1%(6/23)、11.8%(4/27).随着治疗方法的变迁,病死率明显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提示SAP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个体化治疗,病变早期尽早采取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并适时选择手术适应证,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华农标;高源;蒋继周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评价

    为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将8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第1天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n=45)和肠外营养(PN组,n=41)两组,分别监测术前、术后5、10 d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计数(TLC),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血清Alb、PA、TF和T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间没有差异,EN组较PN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明显缩短.提示EN和PN均能给予术后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EN安全有效、价廉效佳.

    作者:陈磊;郭万越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我院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分析

    为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配合临床合理用药,对我院2001年至2003年住院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的品种和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不尽合理,临床医师应改变其用药习惯.

    作者:柏佩彬;张全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多胎妊娠58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多胎妊娠的临床管理与母儿不良结局的关系,回顾性分析58例多胎妊娠(双胎52例、三胎6例)的临床经过并比较双胎与三胎的妊娠结局.其中初产妇54例(双胎50例、三胎4例),经产妇4例(双胎2例、三胎2例).平均分娩孕周34+6周(双胎35+1周、三胎32+5周).平均住院时间双胎(10.8 d)明显低于三胎(30.2d)(P<0.01).并发症:早产率为74.2%,其中<32周的三胎(33.3%)明显高于双胎(3.8%)(P<0.0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三胎(50.0%)明显高与双胎(7.7%)(P<0.01);妊娠高血压、ICP的发生率双胎(30.8%、15.4%)与三胎(33.3%、16.6%)相比无明显差异.剖宫产率双胎(55.8%)与三胎(66.6%)相比无明显差异.新生儿平均体重2172.4 g(双胎2206.9 g、三胎1933.3 g),122个新生儿中死亡2个,转入苏州儿童医院进一步治疗33个(双胎25个、三胎8个).提示多胎妊娠的早产率随胎数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延长住院时间及良好的住院监护,多胎妊娠的母儿不良结局可得到改善.

    作者:黄春燕;杨伟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15例报告

    目的初步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比较15例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康复、假体位置、Harris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可以控制.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作者:蒋建农;郝思春;孙俊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灰阶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对23例肝脏小病灶患者做了超声造影检查,同时与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3例造影显示病灶34个,选择其中28个典型病灶为重点观察对象.结果超声造影定性的准确率为91%,高于常规超声的55%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70%.提示二代造影剂Sono Vue可连续观测病灶内血流灌注情况,等同于增强CT和增强MRI的检查原理和判断标准,是超声诊断肝内病灶的一种革命性的新型手段.

    作者:高勇;黄海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内镜下金属夹联合电凝治疗胃肠大息肉疗效观察

    使用Olympus HX-5LR-1型推送器及MD-850型金属夹,对42例消化道大息肉钳夹后行电凝切除,治疗后2周复查内镜,观察息肉治疗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42例患者均一次治愈,成功率100%,平均放置金属夹2.5枚,无1例发生术中及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提示金属夹联合电凝治疗消化道带蒂大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的技术,适宜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陆静静;钟捷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早期肝脏放射性损伤病理组织学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脏放射性损伤早期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成年家兔24只,采用40 Gy X线左侧半肝照射后,随机分为照射后第4、10天两个观察组,每组12只,进行肝脏病理学研究.结果照射后第4天组12只家兔,光镜下肝脏无异常变化,从中随机抽出1只家兔电镜检查照射区肝组织见细胞器肿胀、胞浆空泡样变等超微结构水平改变.家兔肝脏照射后第10天未照射区肝组织无异常,照射区出现不同程度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改变,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水肿和细胞内胶原纤维形成、泡浆内空泡化、Disse间隙水肿等异常.结论肝脏在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光镜下早期病理改变以小叶中央静脉血管闭塞性损伤为主要特征,更早期电镜下就可观察到细胞器超微结构水平的损伤.

    作者:黄文才;沈钧康;陈胜平;金德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肝细胞移植治疗放射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移植肝细胞在放射性肝损伤(RILD)动物模型体内的代谢支持作用,评价肝细胞移植对RILD的疗效.方法用60Co照射实验大鼠肝区,总剂量40 Gy,一次性照射,剂量率为100 cGy/min,制成急性RILD动物模型.4 d后将所有照射动物施行部分肝叶切除术(约切除2/3).以改良两步法分离同种属大鼠肝细胞,并立即将上述动物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经脾脏实质的肝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5.0×106;对照组经脾实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个月两组分别采血测血清清蛋白水平.术后2个月再次检测清蛋白,并做常规病理切片及透射电镜检查,比较两组在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动态观察两组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移植术后1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明显上升,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移植后2个月,实验组血清清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与对照组、本组1个月前的水平均有显著差异.移植后1个月和2个月两组动物死亡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RILD轻于对照组.结论同种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后,在RILD动物模型体内有良好的代谢支持作用,并可提高其短期生存率.

    作者:陈胜平;吴浩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肿瘤患者HPRT基因的调查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探讨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核细胞法研究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的突变频率,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结果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而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不同种类癌症患者外周血HPRT基因突变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HPRT基因突变频率分析可作为患癌风险评估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周菊英;王利利;徐晓婷;俞志英;秦颂兵;许昌韶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外科手术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标本用光镜初步观察,拟诊为间叶性肿瘤者再进一步检查CD117、CD34、波型蛋白、结蛋白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CD117阳性者,或CD117阴性而CD34阳性、结蛋白阴性者诊断为间质细胞瘤.结果42例GISTs患者中,胃28例,小肠11例,结肠、网膜及肠系膜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18/42)、消化道出血(17/42)和腹部肿块(10/42).GISTs良性12例、潜在恶性10例和恶性20例.光镜下细胞主要呈梭型(60%)和上皮细胞型(13.3%),细胞排列呈栅栏状、旋涡状.CD117、CD34、波形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和97.6%,而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4.3%和4.8%,结蛋白无表达.结论GISTs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可作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免疫标记物.

    作者:徐惠明;许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大肠癌肝转移模型

    目的观察血管生成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对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BALB/cAnude裸小鼠,LS174T人大肠癌细胞株,脾脏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裸鼠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并给予血管生成抑制剂2-ME及放射治疗,观察肝转移生长抑制及肿瘤组织微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脾切除脾脏种植法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的成功率达100%;种植后4周2-ME联合放射治疗组肝转移灶平均重量53.6±4.7 mg,而对照组为173.9±11.6 mg;微血管密度分别为8.4±1.7和41.2±6.3.结论2-ME联合放射治疗对肝转移灶的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肿瘤微血管的形成是其有效性的机制之一.

    作者:金留根;周士福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上消化道异物77例内镜治疗分析

    采用ETMPVG28电子胃镜、OLYMPUS XQ20(XQ40)纤维胃镜及其取异物配件治疗上消化道异物77例.结果:异物位于食管53例,(其中7例存在食管基础疾病),胃23例,十二指肠1例.异物种类主要为鱼骨、硬币、骨、假牙等.2例胃内假牙内镜治疗失败,后经消化道自然排出;1例食管异物内镜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内镜治疗均获成功.认为上消化道异物为常见内镜急诊,内镜治疗对大多数患者均能成功,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吴兵;沙莎;沈耀明;金雪琴;吴晓芳;孙英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可吸收球囊制作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以可降解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可吸收球囊的生物学性能及其用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DL-乳酸与ε-己内酯(70:30)的共聚物(PDLLA-CL)制造直径1.9 cm的可吸收球囊,进行体外降解试验和动物实验,观察胫骨上端回植骨块的愈合情况及球囊的吸收情况.结果可吸收球囊的初始拉伸强度为8.5 MPa,2周后为4.2 MPa,于体外24周可完全降解.载负磷酸钙骨水泥的可吸收球囊的动物实验显示,于16周时,球囊已部分吸收,胫骨上端开槽处回植骨块愈合良好,无骨膜反应和排斥反应.结论采用PDLLA-CL研制的可吸收球囊,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机体正常组织结构无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将灌注入内的磷酸钙骨水泥与周围组织形成一个良好的分割屏障,有效防止骨水泥的渗漏.

    作者:周云;唐天驷;熊成东;陈海啸;杨惠林;程华强;潘高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01例鼻咽癌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201例鼻咽癌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全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41.3%和34.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有N3期(P=0.020)和在颈淋巴结切取或针吸活检(P=0.016),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为KPS 90分(P=0.000).进一步对各年龄组患者进行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青年(20~35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为颈淋巴结切取或针吸活检(P=0.017);中年(36~59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是N3分期(P=0.004),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为KPS 90分(P=0.000);老年(60~80岁)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是男性(P=0.011).结果表明,老、中、青各年龄组各有不同的预后影响因素;应尽量避免从颈淋巴结取材活检而取得病理诊断.

    作者:黄瑾;裴红蕾;马耀华;董亚静;杨方忠;史亦飞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PTH对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将2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分成A、B两组,其中A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正常值上限3倍,B组PTH>正常值上限3倍.通过对A、B两组患者的心超检测,了解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变与血PTH的关系.结果显示,B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均高于A组.B组舒张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9%,明显高于A组的25%.两组患者的收缩功能差异不显著.提示尿毒症患者血PTH增高是影响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作者:陆慧勤;汪克定;陈强;王皓;邵伯良;计文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