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癌72例的外科治疗

钱永坤;蒋新卫;顾新华;谭纪伏;姚成汉

关键词:胆囊癌, 外科手术, 并发症
摘要: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72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总结胆囊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胆囊癌生存率的方法.结果:72例胆囊癌中,按照Nevin分期,Ⅰ期12例,Ⅱ期17例,Ⅲ期17例,Ⅳ期16例,Ⅴ期10例.1、3、5年生存率Ⅰ均为100%,Ⅱ期为100%、71%、41%,Ⅲ期为50%、29%、12%,Ⅳ期为28%、14%、0,Ⅴ期者均未超过1年.提示:早期诊断和手术切除是提高胆囊癌生存率的关键.Ⅰ、Ⅱ期胆囊癌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获得良好的生存率,对有高危因素的胆囊结石及隆起样病变患者,应行预防性胆囊切除.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及与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HAMD抑郁量表和Webster功能评分,对56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抑郁及功能障碍评定.结果 56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29例伴发抑郁,占51.8%,抑郁与帕金森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结论抑郁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有较高发生率,其与帕金森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袁霞;董万利;方琪;孔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妇科老年妇女围手术期处理

    回顾性分析216例60岁以上的老年妇科患者,并以同期中年妇女(40~59岁)200例为对照,分析对照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探讨老年妇科患者的围手术期经验,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水平.结果:老年妇女术前69.9%合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和中年妇女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只要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控制并发症,选择适当术式及麻醉方式,术中、术后严格监护,大多数老年患者能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作者:杨如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云克治疗甲亢伴浸润性突眼的疗效分析

    应用新药云克治疗甲亢伴浸润性突眼患者105例,探讨云克治疗甲亢伴浸润性突眼的疗效.结果:疗效与突眼程度、治疗前甲亢是否控制、用药方法密切相关.轻度突眼、中度突眼、重度突眼有效率分别为100%、89.7%、68.4%,提示突眼程度与疗效呈负相关;云克治疗前甲亢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4%、8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高于未治疗组,对于甲亢突眼患者,在适量、短期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或经131I治疗,使血清TT3、TT4、FT3、FT4降到正常水平,甲亢症状、体征缓解后,再行云克治疗突眼较合适;单用云克注射液与云克注射液和静滴液联合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2.9%、95.7%,提示联合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独治疗.105例甲亢伴浸润性突眼云克治疗,显效38例,有效5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91.4%,表明云克治疗突眼及眼征有较好的疗效,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比较安全,容易推广,不失为一种治疗甲亢伴浸润性突眼的良药.

    作者:桑士标;李清茹;吴翼伟;苏成海;张玮;董慎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IL-1α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IL-1α体外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30 μM维甲酸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进行神经细胞特征性染色鉴定;用含25 ng/ml IL-1α的培养基作用于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递质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MAP-2以及GFAP染色结果阳性,IL-1α作用后突触素染色阳性.结论 IL-1α具有促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能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具有产生突触联系的功能.

    作者:汪智卿;黄坚;凌伟华;丁礼;金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肺联合移植术1例围术期的监护治疗

    心肺联合移植是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心肺联合移植术远比单纯心脏移植或肺移植复杂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围术期的监护治疗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我们于2004年12月24日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现将其围术期的监护治疗分析如下.

    作者:胡雁秋;沈振亚;朱雅萍;余云生;叶文学;卜丽芬;焦鹏;黄浩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YP1A1 MspI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CYP1A1 MspI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以乳腺癌组与对照组人群基因型分布的OR值为效应指标,根据一致性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OR进行合并,并进行偏倚评估.结果共查到符合要求的国外文献10篇,病例和对照数分别为3708、5471例.经过异质性检验,10项结果存在异质性(q=17.7898,P=0.037),通过随机效应模型估计,以CYP1A1 MspI野生纯合子为参比组,携带有杂合子或突变纯合子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合并OR为0.95 (95%CI:0.82~1.11).结论 CYP1A1 Msp I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关.

    作者:徐小乐;靳雅丽;沈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mor M2-PK)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定量检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的肿瘤型M2-PK含量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增高,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胃癌肿瘤切除患者手术后肿瘤型M2-PK的含量低于术前(P<0.05).而肿瘤未切除患者手术前后的差别不明显.肿瘤≥5 cm者肿瘤型M2-PK明显高于<5 cm者(P<0.05);TNMⅢ,Ⅳ期者明显高于Ⅰ,Ⅱ期者(P<0.01);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胃壁浸润深度及组织学分级对肿瘤型M2-PK水平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肿瘤型M2-PK水平明显升高,且初步反应肿瘤大小和病期.肿瘤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型M2-PK的水平有明显影响.肿瘤型M2-PK有可能用于监测胃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董晓强;李德春;谢峰;高泉根;吴国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度及风险预测指标.方法对125例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变量为消化道出血.将一系列参数行单因素分析后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GCS评分,瞳孔不等,平均动脉压,血糖,脑室出血,血肿大小,占位效应,脑积水,凝血酶时间 ,开颅血肿清除术与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的风险预测指标包括GCS评分低(P<0.001),血肿≥30 ml(P=0.017), 累及脑室出血(P=0.018), 开颅血肿清除术(P=0.043).结论 GCS评分低,血肿大,脑室出血及手术创伤是增加急性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作者:周强;王之敏;杨伊林;王穗暖;夏锡伟;宣井岗;彭亚;邵耐远;王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结石症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一期切除胆囊结石15例,治愈14例,围手术期死亡l例,另2例患者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于3、6个月后二期行胆囊切除术,无一例死亡.提示胆石症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同时进行不会明显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但增加了术中大出血的危险性.故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肝硬化程度,肝门部血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炎症的程度等进行选择.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纠正凝血机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必要时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加强保肝及防治并发症.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40例临床分析

    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患者1~4个疗程后手术.根据腹水情况及肿块大小,按完全有效(CR)、部分有效(PR)、稳定(S)、恶化(P)标准进行比较.探讨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髂内动脉介入治疗的4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2例获得再次手术的机会,再次手术时术中见大部分瘤体明显缩小,粘连程度明显好转,腹水有不同程度消退.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26例,稳定6例,无效(恶化)2例.提示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合并糖尿病32例围手术期治疗分析

    对32例大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大肠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行择期手术,6例因急性肠梗阻行手术.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切口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吻合口瘘1例、骶前积脓1例、死亡1例.无酮症酸中毒病例.提示只要围手术期合理控制血糖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合并糖尿病的大肠癌患者可以得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钱永祥;刘兆伟;蒋挺;王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人白细胞介素-17F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7F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效表达hIL-17F的基因工程菌.方法利用RT-PCR法,以PHA活化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总RNA为模板,扩增出hIL-17F cDNA的编码序列,并分别亚克隆至pUCm-T载体和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中,进行PCR、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后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包涵体融合蛋白,且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 PCR产物大小及其单酶切鉴定均证明所克隆的基因是hIL-17F,DNA序列测定进一步证实与GeneBank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5X-3/hIL-17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5%,且Western印迹证实确为目的蛋白.结论该基因系国内首次克隆,hIL-17F基因重组体的构建和在大肠杆菌BL21中的高效表达,为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谢宇锋;盛伟华;缪竞诚;杨吉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静滴用药时细菌内毒素检查

    目的确定合理的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的内毒素限值,建立其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以替代热原检查.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进行试验,根据静滴时联合药液的内毒素总限量确定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的内毒素限值,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其大无干扰浓度.结果根据临床实际应用情况,将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的内毒素限值定为0.22 EU·mg-1,大无干扰浓度为0.5714 mg·ml-1.结论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的内毒素限值和大无干扰浓度的确定,为去甲万古霉素注射液静滴时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提供了方法依据.

    作者:郑晓娴;陶仲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原发性肺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内皮抑素含量.结果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原发性肺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间的差异具显著性(P<0.01).肺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P<0.05 ),Ⅲ+Ⅳ期肺癌血清内皮抑素高于Ⅰ+Ⅱ期(P<0.01),有远处转移者高于未转移者(P<0.05),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解剖学分类、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彭群新;凌春华;季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及术后生活质量的研究

    对57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术后情况随访.患者分为试验组(n=28)和对照组(n=29),对其中术后随访5年以上的52例患者应用FACT-B(4.0)中文版生活质量评价及进行术后外观美容效果评价,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的疗效、美学效果与术后生活质量.结果提示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疗效相当,但前者有较好的美学效果,并且有QOL.

    作者:顾筱旻;吴洁;钱秀珍;胡豫;胡惠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中的应用(附80例分析)

    对80例疑为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探讨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均得予顺利检查,明确诊断.提示纤维结肠镜应用于急性低位肠梗阻,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及性质,为术前准备手术探查创造条件.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皮肾活检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性分析455例肾穿刺患者临床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国产Menghini负压吸引穿刺针和美国产Tru-Core自动穿刺枪,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 肾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结果临床分型:455 例肾穿刺患者,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69例(37.14%),肾病综合征146例(32.09%),系统性红斑狼疮54例(11.87%),急进性肾炎6例(1.31%),血尿待查7例(1.53%),糖尿病12例(2.63%),过敏性紫癜8例(1.76%),慢性肾功能不全22例(4.83%),急性肾衰31例(6.81%).病理结果:IgA肾病(IgAN) 205例(45.05%),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 53例(11.65%),膜性肾病(MN) 15例(3.3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9例(1.98%),膜增生性肾炎(MPGN)17例(3.73%),狼疮性肾炎(LN)58例(12.74%),紫癜性肾炎(HSPN)8例(1.76%),糖尿病肾病(DN)14例(3.07%),微小病变(MCD) 16例(3.52%),硬化性肾炎20例(4.39%),急性肾小管坏死25例(5.49%),新月体肾炎6例(1.31%),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0.44%),原发性淀粉样变性3例(0.66%),ANCA相关性血管炎4例(0.88%).结论经皮肾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肾脏疾病诊断方法.

    作者:李声宏;夏飞;陈珊珊;谢燕;卢国元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与复合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将57例拟行人流术的早孕孕妇随机分为:异丙酚+芬太尼(PF组,n=28)和异丙酚+氯胺酮组(PK组,n=29).观察:注射异丙酚量患者是否诉疼痛;异丙酚用量;术中患者有无肢动出现及患者的苏醒状况等项目.比较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和患者恢复状况.结果:异丙酚用量和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注射异丙酚时患者诉疼痛者PF组明显高于PK组患者;术出现肢动情况PF组明显高于PK组.提示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门诊人流术麻醉,均能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患者的恢复也都迅速、安全,不过异丙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可能更理想.

    作者:江漩;马彩艳;杨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及预防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有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2 028例,均行TVP治疗,其中1 735例获术后随访6月以上.结果术后发生尿道狭窄者52例,急性尿潴留47例,尿路感染64例,附睾炎5例,继发性出血36例,暂时性尿失禁8例,腺体残留3例.结论术中器械损伤是引起尿道狭窄的主要原因;术后尿路感染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术前控制尿路感染、术中仔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光天;单玉喜;崔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MSCT后处理技术在肿瘤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肿瘤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瘤性肠梗阻术前及MSCT后处理的影像表现,与临床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SCT对本研究中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100%,对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41/41),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7.6%(40/41).STS-MIP后处理技术可以显示29例(29/41,70.7%)肿瘤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MSCT是术前无创性诊断肿瘤性肠梗阻的重要方法,对引起梗阻的肿瘤的定位、定性准确性高,对肿瘤的供血血管能较好显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光强;龚建平;李勇;纪建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