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浆脑利钠肽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

杨传高;李红霞;周亚峰;宋建平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病, 脑利钠肽(BNP), 左室肥厚
摘要: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室重量指数及E峰A峰速度比值.结果 21例中,左室肥厚12例,非左室肥厚9例,两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之间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脑利钠肽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利钠肽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随机选取妊娠的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IH)25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9例),为PIH组,另选正常孕妇30例,为正常孕妇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两组产妇临产前及产后1周血清中VCAM-1的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相应胎盘组织中VCAM-1的表达.结果:妊高征组产前血清VCAM-1浓度(1383.60±121.89 ng/ml)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1052.07±90.37 ng/ml,P<0.001),而妊高征组产后血清VCAM-1水平(906.68±82.29 ng/ml)与产前血清相比,明显下降(P均<0.001);VCAM-1主要表达在胎盘滋养叶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PIH组胎盘滋养叶细胞表达率低于正常孕妇组(P<0.01),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妊高征组高于正常孕妇组,但P>0.05.结果表明,PIH患者血清VCAM-1浓度的升高、胎盘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率的升高及胎盘滋养层细胞缺乏VCAM-1的表达可能与PIH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蔡烟岫;刘曼华;苏玲娣;滕晓东;陶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IgA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评分的关系

    对31例IgA肾病患者按肾小球病理学评分分组,用非参数统计法分析各组的血肌酐、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量.结果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认为可以根据肾功能和24h尿蛋白量估计IgA肾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唐梅;董吉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外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检测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A)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和伤后6 d行经脑多谱勒(TCD)结合压颈试验来检测CA.结果伤后24 h内CA受损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有13例,占81.3%,和预后呈正相关,中型中有2例,占33.3%.CA在伤后处于不断变化中,6 d后明显好转.结论通过对CA的检测,可了解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代偿能力,并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徐峰;张丽;惠品晶;周岱;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的CT诊断

    脊柱的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少见.笔者搜集9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其临床和CT表现,着重探讨其CT诊断.

    作者:张惠林;郭茂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在再生丝素膜上的生长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在再生丝素膜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再生丝素膜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成为细胞培养基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分离的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免疫酶和免疫荧光方法染色鉴定,观察在再生丝素膜上嗅鞘细胞的生长,并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再生丝素膜对新生大鼠嗅鞘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明显毒性,并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结论再生丝素膜对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徐明;杨吉成;盛伟华;谢宇锋;李明忠;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丘系前区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探讨

    对双侧震颤明显的PD患者,一侧丘脑腹外侧核(VL)中丘脑腹外侧中间核(Vim)核毁损后,对侧震颤消失;另一侧试用了Bertrand所介绍的丘系前区(prl)替代Vim核,以避免左侧脑内手术可能发生的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结果:107例手术证明丘系前区毁损对震颤疗效显著,对僵直也有良好疗效.除3例语言受到一定损害、恢复不理想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认为,prl作靶点组合是PD第二次对侧手术很好的选择.

    作者:车志豪;成良正;许培源;俞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后Hephaestine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48 h,在24 h达到高峰(P<0.01),至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王晓云;常彦忠;钱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132例肺癌临床及纤维支气管镜结果分析

    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刷检并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的肺癌132例进行分析.结果:管内增生型占44.7%,管壁浸润型占40.2%,外压型占5.7%,正常型占11.4%,经病理证实管内增生型以鳞癌为多,占76.27%;管壁浸润型以小细胞肺癌为多,占52.83%,正常型以腺癌为多,占73.33%.纤支镜诊断阳性率为84.1%,以管内增生型和管壁浸润型为高(P<0.01).认为纤支镜检查创伤小,方法简便,诊断效率高,是早期肺癌诊断的重要检查工具.

    作者:段光军;吴曙华;胡华成;李培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70例报告

    回顾总结1999年以来开展的7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小切口手术成功,3例改常规切口,小切口患者恢复快,平均住院3.5 d,不需拆线.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使用.

    作者:范仁根;田力平;谭友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膝部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24例治疗分析

    分折该院近4年住院治疗的膝部骨折脱位患者166例中合并腘动脉损伤的24例.结果:21例得到保肢,3例截肢.15例12 h内恢复血循环,疗效满意.7例超过12h恢复血循环者,疗效较差.认为早期是治疗腘动脉损伤的关键;对足背动脉搏动的误诊和用针刺足趾判断血循环的方法是影响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的两个常见原因;脉氧仪对患肢血运监测简单实用.

    作者:杨炎;杨惠林;钱忠来;施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缺血性结肠炎15例分析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15例,其中50岁以上者12例,占80%,女性12例.14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占93.3%,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变为主.结肠炎多位于脾曲以下左半结肠,以乙状结肠为多见,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和便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检查.认为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检查方法,也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眭振宇;唐文;王少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手术结合放疗治疗疤痕疙瘩26例疗效观察

    对26例疤痕疙瘩采取手术切除,并于术后1~7 d起采用德国KD-2型直线加速器发出的高能(6MeV)电子束(β射线)外照射,放疗剂量为200~400 cGy,每周2~3次,4~8次为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600~2000 cGy.照射范围自切口向外扩展1~2 cm.结果:26例中,治愈和有效共23例(占88.9%),无效3例.认为手术结合放疗是目前治疗疤痕疙瘩较有效的方法.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林伟;祁强;钱汉根;赵小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肾双输尿管畸形30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对30例重肾双输尿管畸形手术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96.7%.仅1例术后1年因并发膀胱输尿管返流行左肾切除术.认为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靠IVU、B超、CT等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异位输尿管引流的肾脏或肾段;重肾上半肾及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单侧肾及输尿管切除术仍为治疗有临床症状的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樊彩斌;周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CD40信号对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激发CD40分子对肺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影响.方法以肺癌细胞株A549和SPC-A-1为研究对象,以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5C11处理A549和SPC-A-1细胞,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比较CD40激发前后化疗药物顺铂(DDP)或丝裂霉素(MM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测定激发CD40分子前后化疗药物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激发CD40分子可增强DDP及MMC对CD40 表达肺癌细胞株A549增殖的抑制率(P<0.05)以及增强DDP及MMC对该细胞株的杀伤效应(P<0.05);而CD40不表达细胞株SPC-A-1经sCD40L或5C11处理不能产生类似的作用.结论激发CD40信号可引起CD40 表达肺癌细胞A549对化疗药物DDP及MMC的敏感性增加,可能在肺癌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天立;黄建安;於葛华;雷伟;张学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浆脑利钠肽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室重量指数及E峰A峰速度比值.结果 21例中,左室肥厚12例,非左室肥厚9例,两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之间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脑利钠肽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利钠肽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作者:杨传高;李红霞;周亚峰;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在脆性X综合征基因FMR-I检测中的比较

    目的探索一种更简便、更快速的DNA提取方法用于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检测.方法用经典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提取的DNA和用饱和盐法提取的DNA用于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在纯度和产量上存在差异,但在脆性X综合征基因检测包括完成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两种实验时结果均无差异.结论用饱和盐法提取的DNA可用于脆性X综合征基因的检测,它比传统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提取法更简便、快速和经济,可用于临床上对脆性X综合征的筛查.

    作者:肖丽娟;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对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应.方法 5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SOD治疗组(SOD+ SAP).经胆胰管内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建立SAP模型.SOD治疗组在建立SAP模型前30 min按20000 U/kg体重给大鼠后肢肌注给药.在建模后3 h、6 h、12 h 3个时间点分批(每组每批6只)将大鼠处死,经心脏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结果 SOD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SAP组均明显下降(3 h时,P<0.01,6 h、12 h时,P<0.05).SOD治疗组3 h、6 h点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12 h点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治疗组血清MDA水平在3 h、6 h点明显低于SAP组(P<0.01),12 h点则与SAP组相近(P>0.05).SOD治疗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在3 h点明显低于SAP组(P<0.05),6 h、12 h点则趋于一致(P>0.05).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减轻SAP胰腺组织损害和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毅;陈卫昌;许春芳;蔡笃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呼吸科病房的病原及其耐药性调查

    对2001~2003年472份普通痰标本行细菌培养,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按NCCLS标准判定敏感菌株.结果:分离出细菌177株,阳性率为37.5%.革兰阴性杆菌占67.8%,其中,排前5位的依次为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白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占32.2%,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优势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泰能、头孢他定、环丙沙星、头孢哌酮及丁胺卡那有较好的敏感性;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表明: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亦有所增加;临床上及时掌握病菌及耐药性的新动态,对指导临床医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意义重大.

    作者:郑玉兰;王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孟氏骨折79例治疗分析

    对79例孟氏骨折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加外固定(9例)、经皮撬拔克氏针内固定(31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39例).结果:65例经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6个月),优良率为83%.认为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不理想,对开放性骨折和影响功能的陈旧性骨折均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徐炜;董启榕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综合治疗

    对21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外放疗、静脉内化疗和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改善,在随后复诊的CT或MRI图像上肿瘤完全消失.认为采用手术切除、外放疗、静脉化疗和蛛网膜下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的关键.

    作者:陆军松;朱凤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