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董吉祥
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以及血浆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水浸束缚应激(water-immersion and restraint stress,WRS)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电镜和荧光染色共聚焦显微镜方法分别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放免法检测不同时段WRS大鼠血浆EGF的含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EGF含量明显下降(P<0.05),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溃疡指数(UI)明显增加(P<0.01),且与应激时间呈正相关(r=0.9750,P<0.01).结论应激促使大鼠胃上皮细胞凋亡,凋亡参与了胃黏膜的损害过程;应激引起血浆EGF含量的下降;胃黏膜的损害可能与失去内源性EGF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有关.
作者:徐俊;宋于刚;武金宝;赖卓胜;王亚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002年5月~2003年2月连续性地于10例(A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FG)改善手术操作,并将其胰漏发生率与之前的70例(B组)同类手术作比较.结果:A组10例中无胰漏(0%)发生,B组发生胰漏6例(8.6%),其中2例死亡.两组胰漏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生物蛋白胶可降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陈胜平;吴浩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48例重症哮喘患者分3次进行治疗,A组用甲基强的松龙12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B组用甲基强的松龙24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C组用氢化可的松10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3 d后PaO2、PaCO2及pH值的变化.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天数及哮鸣音消失天数显著少于A、C两组(P<0.05);治疗3 d后各组PaO2均有显著改变,以B组尤为显著,pH值B组改善尤为明显,PaCO2各组变化无差别.结果表明,采用大剂量(960 mg/d)甲基强的松龙,短期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有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丁晓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1眼青光眼术后并发的白内障行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一体式折叠人工晶体.结果:术后平均眼压为16.21±4.35 mmHg,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P<0.05).认为,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如果光定位良好,且眼压正常,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视力,且滤泡功能保持良好.
作者:韩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30例重肾双输尿管畸形手术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术后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96.7%.仅1例术后1年因并发膀胱输尿管返流行左肾切除术.认为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主要依靠IVU、B超、CT等检查,目的是为了发现异位输尿管引流的肾脏或肾段;重肾上半肾及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单侧肾及输尿管切除术仍为治疗有临床症状的重肾双输尿管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樊彩斌;周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回顾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8例,根据围术期处理分为两组.A组38例,门诊手术,术前无阴道准备,术后口服抗生素;B组40例,住院手术,术前阴道冲洗,Bid×2 d,术后静滴抗生素,术后第3 d阴道塞α干扰素栓,隔晚1粒.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完全符合者40例(51.28%);病理级别下降33例(42.31%),上升5例(6.41%).术后并发出血A组22例(57.89%),B组10例(2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LEEP是治疗CIN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标本的病理结果,进一步加强LEEP围术期的处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出血的并发症.
作者:黄菊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回顾总结1999年以来开展的7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小切口手术成功,3例改常规切口,小切口患者恢复快,平均住院3.5 d,不需拆线.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使用.
作者:范仁根;田力平;谭友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15例,其中50岁以上者12例,占80%,女性12例.14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占93.3%,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变为主.结肠炎多位于脾曲以下左半结肠,以乙状结肠为多见,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和便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检查.认为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检查方法,也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眭振宇;唐文;王少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锁眼入路颅脑手术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法随机选择2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分为普通开颅组(A组)和锁眼手术组(B组),每组10例.在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T2)、切皮后(T3)、肿瘤切除时(T4)、拔管后(T5)、术后6 h(T6)分别测定血糖浓度.结果 A组患者在T4、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1、P<0.01);B组患者在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5),A、B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血糖浓度差别无显著意义,而在T5、T6时间点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锁眼入路手术应激反应较普通开颅组低.
作者:徐府奇;李华;王琛;魏兴;谢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分折该院近4年住院治疗的膝部骨折脱位患者166例中合并腘动脉损伤的24例.结果:21例得到保肢,3例截肢.15例12 h内恢复血循环,疗效满意.7例超过12h恢复血循环者,疗效较差.认为早期是治疗腘动脉损伤的关键;对足背动脉搏动的误诊和用针刺足趾判断血循环的方法是影响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的两个常见原因;脉氧仪对患肢血运监测简单实用.
作者:杨炎;杨惠林;钱忠来;施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000~2002年间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29例,占同期急性胰腺炎病例数(281例)的10.32%,致病因素为:胆源性18例(62.0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例(10.34%),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1例(3.45%),饮酒过量1例(3.45%),特发性胰腺炎6例(20.69%).提示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并不少见,应充分认识到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患病风险.
作者:熊玉宝;李军成;吴浩荣;田斌;金涛;王浩炜;王少峰;唐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7 d,每天刺激一次,每次30 min.并于第一次刺激前行首次SP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 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刺激1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1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徐平;王中;吴翼伟;章斌;崔岗;何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72例机械通气患儿的临床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其高危因素和病原学特点.结果:72例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38例,发病率为52.7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多为耐药菌.认为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控制原发病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VAP的关键.
作者:陈小倩;肖志辉;冯星;丁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选择急性尖周炎患牙155颗,随机分成实验组80颗和对照组75颗,实验组以5 g/L甲硝唑作冲洗液联合超声技术预备根管,微波消毒后,采用根管治疗一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持不锈钢K锉预备根管,微波消毒后,行根管治疗一次法.结果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实验组为94.29%,对照组为91.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甲硝唑是较理想的超声根管冲洗液,联合超声技术及微波消毒可有效地杀灭根管内的细菌,减轻根尖区的炎症反应,降低根管治疗术后的急性反应,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徐建萍;姚宁;吴燕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室重量指数及E峰A峰速度比值.结果 21例中,左室肥厚12例,非左室肥厚9例,两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之间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脑利钠肽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利钠肽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作者:杨传高;李红霞;周亚峰;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脊柱的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少见.笔者搜集9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其临床和CT表现,着重探讨其CT诊断.
作者:张惠林;郭茂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和系统性溶栓(systemic thrombolysis,S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壁形态学变化及近期疗效.方法 20只成年杂种犬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远近端制作急性深静脉血栓模型.48 h后松开结扎线,DSA造影证实血栓形成.将模型犬随机分成CDT组10只和ST组10只.CDT组经股静脉插入多个侧孔的溶栓导管,经导管用微泵以8 ml/h的速度滴入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15000 U/kg,溶于50 ml NS中)每2 h取血测定PT、APTT,并造影观察溶栓进展.ST组从膝下外周静脉滴入r-sk用量同前.结束后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术后1 d从各组随机抽取5只获取标本,余下的4周后再次造影观察静脉通畅度,并获取标本.HE染色观察静脉是否通畅,是否有附壁血栓;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CDT组在6 h内均能完全溶解血栓,血栓溶解率为100%,而ST组仅为2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PTT未见明显延长;CDT组1 d和4周时均未见附壁血栓,而ST组可见有附壁血栓;术后1 d两组间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而4周时二者间差别显著(P<0.05);术后1 d CDT组内皮细胞分级在Ⅰ~Ⅱ级,ST组在Ⅱ~Ⅲ级,4周后二者都在Ⅱ~Ⅲ级.结论 CDT小剂量就能有效溶解血栓,而ST则取得部分效果.CD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并能延缓内膜增生.
作者:戎建杰;伍波;何礼荣;戴坤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体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修复治疗损伤脊髓的疗效.方法由胚胎SD鼠大脑海马区脑组织培养出NSC,经传代、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植入按Allen法制成的SD鼠的损伤脊髓内,术后观察鼠的行为改变、斜板试验及改良运动功能Tarlov评分评价功能恢复;体感诱发电位(SEP)和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脊髓感觉及运动电位传递;光镜及电镜观察植入区组织结构;以示踪剂麦胚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显色观察轴突的生长及功能恢复;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饱和硫蛋白(S100)阳性细胞.结果 NSC在损伤脊髓中能成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有轴突形成,分化倾向于神经元,能迁移1 cm距离.WGA-HRP能被运输到挫伤以外区域,运动电位能传递到损伤区远端,行为学观察受试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异体胚胎NSC能在损伤区替代受损的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神经轴突联系,使损伤的脊髓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作者:孙永明;郑祖根;杨立业;董启榕;荆钰华;蔡丽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条件、生活方式和心理状况,以探讨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范围内调查了1208例(有效资料为1067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健康情况.结果 1067例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7%;老年人中存在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不定时、不定量或暴饮暴食的占29.6%;不参加身体锻炼的占26.3%;吸烟者占37.0%;对生活不满意的占8.3%;患病后不及时治疗的占10.9%;不了解及不太了解卫生保健知识的占75.9%.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与生活方式、社会学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有相关关系.结论为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迫切需要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张明芝;朱永烈;杨永生;朱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随机选取妊娠的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IH)25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9例),为PIH组,另选正常孕妇30例,为正常孕妇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两组产妇临产前及产后1周血清中VCAM-1的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相应胎盘组织中VCAM-1的表达.结果:妊高征组产前血清VCAM-1浓度(1383.60±121.89 ng/ml)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1052.07±90.37 ng/ml,P<0.001),而妊高征组产后血清VCAM-1水平(906.68±82.29 ng/ml)与产前血清相比,明显下降(P均<0.001);VCAM-1主要表达在胎盘滋养叶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PIH组胎盘滋养叶细胞表达率低于正常孕妇组(P<0.01),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妊高征组高于正常孕妇组,但P>0.05.结果表明,PIH患者血清VCAM-1浓度的升高、胎盘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率的升高及胎盘滋养层细胞缺乏VCAM-1的表达可能与PIH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蔡烟岫;刘曼华;苏玲娣;滕晓东;陶国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