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蔡烟岫;刘曼华;苏玲娣;滕晓东;陶国华

关键词:妊高征, 粘附分子, 胎盘滋养叶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摘要:随机选取妊娠的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IH)25例(其中轻度8例,中度8例,重度9例),为PIH组,另选正常孕妇30例,为正常孕妇组.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两组产妇临产前及产后1周血清中VCAM-1的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相应胎盘组织中VCAM-1的表达.结果:妊高征组产前血清VCAM-1浓度(1383.60±121.89 ng/ml)显著高于正常孕妇组(1052.07±90.37 ng/ml,P<0.001),而妊高征组产后血清VCAM-1水平(906.68±82.29 ng/ml)与产前血清相比,明显下降(P均<0.001);VCAM-1主要表达在胎盘滋养叶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PIH组胎盘滋养叶细胞表达率低于正常孕妇组(P<0.01),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妊高征组高于正常孕妇组,但P>0.05.结果表明,PIH患者血清VCAM-1浓度的升高、胎盘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率的升高及胎盘滋养层细胞缺乏VCAM-1的表达可能与PIH的发生、发展有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超氧化物歧化酶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干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对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应.方法 54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SOD治疗组(SOD+ SAP).经胆胰管内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建立SAP模型.SOD治疗组在建立SAP模型前30 min按20000 U/kg体重给大鼠后肢肌注给药.在建模后3 h、6 h、12 h 3个时间点分批(每组每批6只)将大鼠处死,经心脏取血检测血清淀粉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水平.结果 SOD治疗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SAP组均明显下降(3 h时,P<0.01,6 h、12 h时,P<0.05).SOD治疗组3 h、6 h点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1),12 h点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治疗组血清MDA水平在3 h、6 h点明显低于SAP组(P<0.01),12 h点则与SAP组相近(P>0.05).SOD治疗组的胰腺组织病理评分在3 h点明显低于SAP组(P<0.05),6 h、12 h点则趋于一致(P>0.05).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能减轻SAP胰腺组织损害和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赵毅;陈卫昌;许春芳;蔡笃雄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胰十二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口漏的预防

    对2002年5月~2003年2月连续性地于10例(A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FG)改善手术操作,并将其胰漏发生率与之前的70例(B组)同类手术作比较.结果:A组10例中无胰漏(0%)发生,B组发生胰漏6例(8.6%),其中2例死亡.两组胰漏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生物蛋白胶可降低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陈胜平;吴浩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29例临床分析

    对2000~2002年间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29例,占同期急性胰腺炎病例数(281例)的10.32%,致病因素为:胆源性18例(62.0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例(10.34%),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1例(3.45%),饮酒过量1例(3.45%),特发性胰腺炎6例(20.69%).提示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并不少见,应充分认识到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患病风险.

    作者:熊玉宝;李军成;吴浩荣;田斌;金涛;王浩炜;王少峰;唐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5例

    作膝正中切口或髌旁内侧切口,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25例.结果:根据Mercha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达87.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8周,膝关节平均屈曲110°.认为逆行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能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卢小兵;郑祖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超声内镜在食管癌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

    选取37例食管癌患者于接受新辅助化疗治疗前、后分别行食管超声内镜检查,按照UICC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分期,所有患者在接受1个周期的全身化疗后直接手术治疗,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对比.结果:与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相比,超声内镜对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判断准确率高;与术后病理分期对比,超声内镜对食管癌术前病理分期判断准确率高,为86.5%.认为超声内镜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可以作出准确判断,从而指导新辅助化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崔少庸;谢宗涛;张永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15例治疗分析

    回顾性分析该院1994年10月~2003年3月964例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术后乳糜胸患者中,保守治疗成功7例,保守转手术成功5例,早期手术成功2例,另1例因患者家属拒绝保守转手术而自动出院.认为对食管癌术后的乳糜胸应本着预防在先、综合治疗的原则.

    作者:朱孝中;钱永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鼠急性脑缺血后Hephaestine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48 h,在24 h达到高峰(P<0.01),至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王晓云;常彦忠;钱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综合治疗

    对21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外放疗、静脉内化疗和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改善,在随后复诊的CT或MRI图像上肿瘤完全消失.认为采用手术切除、外放疗、静脉化疗和蛛网膜下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的关键.

    作者:陆军松;朱凤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丙泊酚与芬太尼配伍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

    ASA Ⅰ~Ⅱ级人工流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F组静注丙泊酚2 mg/kg及芬太尼1 μg/kg,P组静注丙泊2 mg/kg.观察两组患者诱导和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HR、MAP及SpO2情况.结果:诱导时间F组显著少于P组(P<0.01),苏醒时间F组显著短于P组(P<0.05).丙泊酚用量F组少于P组(P<0.01).SpO2的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术中 HR的下降在扩张子宫颈及术毕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丙泊酚联合应用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丙泊酚用量.

    作者:涂辉;王琛;谢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小切口胆囊切除70例报告

    回顾总结1999年以来开展的7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小切口手术成功,3例改常规切口,小切口患者恢复快,平均住院3.5 d,不需拆线.认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使用.

    作者:范仁根;田力平;谭友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血浆脑利钠肽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室重量指数及E峰A峰速度比值.结果 21例中,左室肥厚12例,非左室肥厚9例,两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之间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脑利钠肽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利钠肽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作者:杨传高;李红霞;周亚峰;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锁眼入路颅脑手术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目的探讨锁眼入路颅脑手术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方法随机选择2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分为普通开颅组(A组)和锁眼手术组(B组),每组10例.在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T2)、切皮后(T3)、肿瘤切除时(T4)、拔管后(T5)、术后6 h(T6)分别测定血糖浓度.结果 A组患者在T4、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1、P<0.01);B组患者在T5、T6时间点与T1时间点比较血糖浓度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5),A、B两组患者在T1、T2、T3、T4时间点血糖浓度差别无显著意义,而在T5、T6时间点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锁眼入路手术应激反应较普通开颅组低.

    作者:徐府奇;李华;王琛;魏兴;谢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甲硝唑联合超声技术在根管治疗术一次法中的应用

    选择急性尖周炎患牙155颗,随机分成实验组80颗和对照组75颗,实验组以5 g/L甲硝唑作冲洗液联合超声技术预备根管,微波消毒后,采用根管治疗一次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持不锈钢K锉预备根管,微波消毒后,行根管治疗一次法.结果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8.75%,对照组为2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实验组为94.29%,对照组为91.94%,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甲硝唑是较理想的超声根管冲洗液,联合超声技术及微波消毒可有效地杀灭根管内的细菌,减轻根尖区的炎症反应,降低根管治疗术后的急性反应,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徐建萍;姚宁;吴燕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脑外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检测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A)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和伤后6 d行经脑多谱勒(TCD)结合压颈试验来检测CA.结果伤后24 h内CA受损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有13例,占81.3%,和预后呈正相关,中型中有2例,占33.3%.CA在伤后处于不断变化中,6 d后明显好转.结论通过对CA的检测,可了解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代偿能力,并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徐峰;张丽;惠品晶;周岱;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度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早期治疗

    通过对162例重度骨盆骨折合并休克患者的抢救分析,认为尽早进行抗休克治疗,尽快建立多条静脉通路,大量输注平衡盐溶液和红细胞混悬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骨盆制动并适时开展急诊手术等综合治疗措施,注意救治的顺序和多学科协调,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勇;霍跃光;顾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在脆性X综合征基因FMR-I检测中的比较

    目的探索一种更简便、更快速的DNA提取方法用于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检测.方法用经典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提取的DNA和用饱和盐法提取的DNA用于脆性X综合征的基因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提取的DNA在纯度和产量上存在差异,但在脆性X综合征基因检测包括完成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两种实验时结果均无差异.结论用饱和盐法提取的DNA可用于脆性X综合征基因的检测,它比传统的苯酚-氯仿-异戊醇提取法更简便、快速和经济,可用于临床上对脆性X综合征的筛查.

    作者:肖丽娟;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异丙酚加芬太尼复合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及苏醒质量高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着镇痛不全问题.为此,我们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80例人工流产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观察

    对48例重症哮喘患者分3次进行治疗,A组用甲基强的松龙12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B组用甲基强的松龙24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C组用氢化可的松10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3 d后PaO2、PaCO2及pH值的变化.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天数及哮鸣音消失天数显著少于A、C两组(P<0.05);治疗3 d后各组PaO2均有显著改变,以B组尤为显著,pH值B组改善尤为明显,PaCO2各组变化无差别.结果表明,采用大剂量(960 mg/d)甲基强的松龙,短期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有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丁晓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气管导管涂抹润滑剂对改善全麻后咽喉痛的作用

    将6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Ⅰ组)30例,气管导管上不涂抹任何药物;润滑剂组(Ⅱ组)30例,气管导管上涂抹润滑剂.对两组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后咽喉部疼痛情况.结果:对照组30例中有11例(36.67%)感觉到咽喉部疼痛,而润滑剂组30例中仅2例(6.67%)感觉到咽喉痛,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气管导管上涂抹润滑剂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全麻后咽喉部疼痛的发生率.

    作者:詹英;杨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促苏醒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7 d,每天刺激一次,每次30 min.并于第一次刺激前行首次SP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 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刺激1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1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徐平;王中;吴翼伟;章斌;崔岗;何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