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少庸;谢宗涛;张永健
目的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48 h,在24 h达到高峰(P<0.01),至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王晓云;常彦忠;钱忠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浆脑利钠肽(BNP)浓度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测定血浆脑利钠肽浓度,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室重量指数及E峰A峰速度比值.结果 21例中,左室肥厚12例,非左室肥厚9例,两组的左室短轴缩短率之间及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E/A比值及脑利钠肽浓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利钠肽浓度与左室重量指数呈正相关(r=0.67,P<0.001),与E/A比值呈负相关(r=-0.64,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及心舒张功能状况.
作者:杨传高;李红霞;周亚峰;宋建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和系统性溶栓(systemic thrombolysis,S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壁形态学变化及近期疗效.方法 20只成年杂种犬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远近端制作急性深静脉血栓模型.48 h后松开结扎线,DSA造影证实血栓形成.将模型犬随机分成CDT组10只和ST组10只.CDT组经股静脉插入多个侧孔的溶栓导管,经导管用微泵以8 ml/h的速度滴入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15000 U/kg,溶于50 ml NS中)每2 h取血测定PT、APTT,并造影观察溶栓进展.ST组从膝下外周静脉滴入r-sk用量同前.结束后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术后1 d从各组随机抽取5只获取标本,余下的4周后再次造影观察静脉通畅度,并获取标本.HE染色观察静脉是否通畅,是否有附壁血栓;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损伤程度.结果 CDT组在6 h内均能完全溶解血栓,血栓溶解率为100%,而ST组仅为2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PTT未见明显延长;CDT组1 d和4周时均未见附壁血栓,而ST组可见有附壁血栓;术后1 d两组间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而4周时二者间差别显著(P<0.05);术后1 d CDT组内皮细胞分级在Ⅰ~Ⅱ级,ST组在Ⅱ~Ⅲ级,4周后二者都在Ⅱ~Ⅲ级.结论 CDT小剂量就能有效溶解血栓,而ST则取得部分效果.CD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并能延缓内膜增生.
作者:戎建杰;伍波;何礼荣;戴坤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回顾分析该院1997~2003年收治的7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脑膜瘤全切除术66例,次全切除术5例,大部分切术1例.治愈66例,好转6例,治愈率为93.1%.认为早期诊断、正确的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及显微镜的应用,是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死亡率、病残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梁学军;王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000~2002年间收治的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29例,占同期急性胰腺炎病例数(281例)的10.32%,致病因素为:胆源性18例(62.07%),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例(10.34%),Oddi's括约肌功能紊乱1例(3.45%),饮酒过量1例(3.45%),特发性胰腺炎6例(20.69%).提示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并不少见,应充分认识到胆囊切除术后急性胰腺炎的患病风险.
作者:熊玉宝;李军成;吴浩荣;田斌;金涛;王浩炜;王少峰;唐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颅骨修补材料外露(以下简称外露)为颅骨缺损修补术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89年1月~2002年1月期间共收治342例颅骨修补患者,发生外露者11例(占3.2%).现报告如下.
作者:时忠华;王中;周岱;蔡学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A)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2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和伤后6 d行经脑多谱勒(TCD)结合压颈试验来检测CA.结果伤后24 h内CA受损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有13例,占81.3%,和预后呈正相关,中型中有2例,占33.3%.CA在伤后处于不断变化中,6 d后明显好转.结论通过对CA的检测,可了解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代偿能力,并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作者:徐峰;张丽;惠品晶;周岱;张世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致敏小鼠、致敏后诱喘的小鼠各30只及对照组小鼠10只,在不同时间段收集肺泡灌洗液、腹腔冲洗液并观察细胞学改变.结果致敏组及诱喘组小鼠在致敏后2、5、7 d,腹腔Mφ数、BALF细胞总数、肺泡Mφ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致敏组小鼠腹腔Mφ数,肺泡Mφ数到达峰值的时间和下降趋势呈现相关性.结论致敏后巨噬细胞可能由腹腔移行至肺泡,并可提呈外源性抗原.
作者:王宇;张健华;张学兰;季振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1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外放疗、静脉内化疗和腰椎管蛛网膜下腔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改善,在随后复诊的CT或MRI图像上肿瘤完全消失.认为采用手术切除、外放疗、静脉化疗和蛛网膜下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的关键.
作者:陆军松;朱凤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了解无锡及其周边地区的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对388例真菌培养阳性者作了一次分析.结果为:红色毛癣菌283株(74.47%),皮肤癣菌296株(77.89%),酵母菌54株(14.40%),霉菌8株(2.06%),杂菌23株(6.05%).提示无锡地区甲真菌病的主要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
作者:戴迅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分析缺血性结肠炎15例,其中50岁以上者12例,占80%,女性12例.14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占93.3%,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变为主.结肠炎多位于脾曲以下左半结肠,以乙状结肠为多见,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和便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结肠镜检查.认为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检查方法,也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眭振宇;唐文;王少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回顾分析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78例,根据围术期处理分为两组.A组38例,门诊手术,术前无阴道准备,术后口服抗生素;B组40例,住院手术,术前阴道冲洗,Bid×2 d,术后静滴抗生素,术后第3 d阴道塞α干扰素栓,隔晚1粒.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前完全符合者40例(51.28%);病理级别下降33例(42.31%),上升5例(6.41%).术后并发出血A组22例(57.89%),B组10例(2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LEEP是治疗CIN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标本的病理结果,进一步加强LEEP围术期的处理,有利于降低术后出血的并发症.
作者:黄菊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在再生丝素膜上的生长情况,探讨再生丝素膜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成为细胞培养基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静置贴壁培养法体外培养分离的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免疫酶和免疫荧光方法染色鉴定,观察在再生丝素膜上嗅鞘细胞的生长,并用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再生丝素膜对新生大鼠嗅鞘细胞的贴壁能力和形态未见明显改变,也未见明显毒性,并能支持细胞正常生长,呈现正常的生长繁殖曲线.结论再生丝素膜对新生大鼠嗅鞘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作者:徐明;杨吉成;盛伟华;谢宇锋;李明忠;唐天驷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脊柱的原发性骨巨细胞瘤少见.笔者搜集9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报告其临床和CT表现,着重探讨其CT诊断.
作者:张惠林;郭茂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的完全流产率可达90%以上[1].但药流后存在蜕膜残留的可能.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清宫,这无疑给患者增加心理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我院自2002年1~12月采用人工周期疗法治疗药物流产后胎残2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于下.
作者:朱亚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48例重症哮喘患者分3次进行治疗,A组用甲基强的松龙12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B组用甲基强的松龙24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C组用氢化可的松100 mg,每6 h静脉滴注1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3 d后PaO2、PaCO2及pH值的变化.结果:B组临床症状改善天数及哮鸣音消失天数显著少于A、C两组(P<0.05);治疗3 d后各组PaO2均有显著改变,以B组尤为显著,pH值B组改善尤为明显,PaCO2各组变化无差别.结果表明,采用大剂量(960 mg/d)甲基强的松龙,短期治疗重症哮喘患者有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丁晓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快及苏醒质量高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着镇痛不全问题.为此,我们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80例人工流产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严重脑损伤昏迷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7 d,每天刺激一次,每次30 min.并于第一次刺激前行首次SP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 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刺激1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1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分,对照组平均提高2.0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有促苏醒作用;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徐平;王中;吴翼伟;章斌;崔岗;何怀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21眼青光眼术后并发的白内障行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植入一体式折叠人工晶体.结果:术后平均眼压为16.21±4.35 mmHg,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P<0.05).认为,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如果光定位良好,且眼压正常,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视力,且滤泡功能保持良好.
作者:韩永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分折该院近4年住院治疗的膝部骨折脱位患者166例中合并腘动脉损伤的24例.结果:21例得到保肢,3例截肢.15例12 h内恢复血循环,疗效满意.7例超过12h恢复血循环者,疗效较差.认为早期是治疗腘动脉损伤的关键;对足背动脉搏动的误诊和用针刺足趾判断血循环的方法是影响腘动脉损伤早期诊断的两个常见原因;脉氧仪对患肢血运监测简单实用.
作者:杨炎;杨惠林;钱忠来;施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