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旋光法测定复方麻黄素滴鼻液中盐酸麻黄素的含量

李春华

关键词:旋光法, 复方麻黄素滴鼻剂, 盐酸麻黄素
摘要:采用旋光法测定复方麻黄素滴鼻液中盐酸麻黄素的含量.结果:线性范围为5~25 mg/ml,平均回收率为100.1%.认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血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的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作为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获得贴壁细胞,取扩增第三代后的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用免疫荧光标记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结果来源于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种植于特定的培养基中后,可产生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破骨样和间充质样细胞;传3代后,这些细胞可得到纯化、扩增;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经诱导后的MSCs表达神经丝蛋白(N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源于脐血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可作为神经干细胞的来源而用于实验研究和临床.

    作者:喻永涛;惠国桢;陈镭;陆华;苗宗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hIL-24刺激PBMC产生IFN-γ、IL-6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的刺激效应.方法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含有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刺激48 h、72 h,取其刺激PBMC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IFN-γ和IL-6含量.结果加含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的实验组上清中IFN-γ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和IL-6具有刺激效应,说明rhIL-24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叶建新;陈雄艳;盛伟华;丁云芳;谢宇峰;缪竞诚;杨吉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同种异体左全肺移植术的麻醉体会

    肺移植患者术前均为双侧肺严重终末期病变,心脏功能亦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要维持围术期呼吸、循环的稳定,对麻醉医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我院于2004年6月27日成功地对1例双侧肺移植术患者施行了麻醉,术后已3月余,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建亚;须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辐照猪皮与含碘猪皮在灼伤创面的运用效果观察

    对80例灼伤患者按灼伤面积大小随机分成二组,常规切削痂后,分别用辐照猪皮和含碘猪皮覆盖灼伤创面,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观察灼伤Ⅱ°创面愈合时间及对Ⅲ°创面的保护效果,发现二者均能达到减少渗出、减少感染机会和促进创面愈合的目的.但从保存方法、相对易感染程度及配套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辐照猪皮的优点多于含碘猪皮.

    作者:郭于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385例临床特点分析

    对38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尤其是肾损害相关因素以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999年至2003年过敏性紫癜患儿占住院患儿的比率分别为0.41%、0.62%、0.76%、0.79%、1.22%.(2)诱因:感染235例,占61.03%,进食特殊食物79例,占20.52%,接触过油漆20例,占5.19%;其他诱因51例,占13.25%.(3)出现肾脏症状181例,发生率为47.01%;79例皮肤紫癜者15例出现肾损害,占18.99%;76例皮肤紫癜加关节症状者,21例出现肾损害,占27.63%;128例皮肤紫癜加消化道症状者中78例发生肾损害,占60.94%;103例皮肤紫癜加消化道症状加关节症状者中63例发生肾损害,占61.16%(P<0.005).(4)362例治愈好转,占94.03%.6例血C3降低者中2例分别在1~2年后出现典型的SLE表现.结果表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患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以感染为诱因占首位;早出现肾外症状愈多,发生肾损害的可能性愈大;HSP 早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有助于及早发现肾损害.

    作者:朱国际;魏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全自动蛋白电泳分析的实验观察

    采用INTERLBA全自动电泳仪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分析.按说明书严格操作,分别对电泳时间的选择、电泳数量与缓冲液的关系、烘干时间的选择、灵敏度和精密度等进行检测.结果:全自动蛋白电泳分析能灵敏地分离出各类异常蛋白区带,其批内和批间的精密度CV均小于5%,适当的电泳时间和热烘干时间分别为12 min和8~10 min,电泳缓冲液和浸膜缓冲液电泳次数不超过22张电泳薄膜.认为全自动蛋白电泳分析速度快,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精密度,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全自动蛋白电泳分析方法.

    作者:周金苟;金晓华;黄惠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和瘢痕挛缩

    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治疗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和瘢痕挛缩14例.结果:对3例采取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移植7 d左右再植自体刃厚皮片的二步法进行复合移植,其余11例采取一步法即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同时复合移植,成活率为100%.复合皮移植成活后皮片收缩轻,外观平整,色泽接近正常皮肤,触软,弹性佳,功能良好.

    作者:张九恒;林伟;徐启文;罗立群;徐祗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血液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0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了心量测评.结果: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病程在3个月以内组的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因子分高于病程在3个月以上组.结果表明:血液肿瘤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常规的心理评估,可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徐英;王金华;陈文;朱霞明;孙爱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将56例心功能(NYHA)为Ⅱ~Ⅲ级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对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反映心室重构指标、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而对照组仅为58.3%.结果表明,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心室重构.

    作者:黄鹤楼;陈群;陆永怡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及癌旁组织EGFR和Ki-67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GFR和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86例胃良性疾病中EGFR和Ki-67的表达.结果 (1)胃癌和癌旁组织EGFR、Ki-67呈高表达.(2)EGFR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有关;Ki-67表达与胃癌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无关,仅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 (1)EGFR和Ki-67的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癌旁组织显示增殖活性增高的趋势,显现出增殖不稳定状态,具有癌变可能.因此对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大限度地减少残留病灶的可能性.

    作者:严辉;陈卫昌;蔡衍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诱导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白细胞介素-1 β分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目的分析CagA+幽门螺杆菌及不同激酶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 β(IL-1β)分泌的影响.方法将CagA+幽门螺杆菌与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共同培养,IL-1β分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素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结果 CagA+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胃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蛋白激酶A、C、G的抑制剂不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ES-1分泌IL-1β,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可阻断这种IL-1β的分泌.结论 CagA+基因型幽门螺杆菌可显著增加胃粘膜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并且依赖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作者:李岭;陈卫昌;江家贵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感染胃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AdmFL)体外感染前小鼠前胃癌细胞的情况.方法体外分别以不同MOI(mu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AdmFL感染胃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算感染率,对体外感染后的胃癌细胞连续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RT-PCR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内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mFL蛋白的浓度.结果 MOI为10、100、500的AdmFL感染小鼠胃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2 d后根据GFP的表达计算的感染率分别是5%、60%和98%;以MOI为100的AdmFL对体外感染后的胃癌细胞无直接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感染后的胃癌细胞内RT-PCR扩增到了mFL的mRNA,ELISA法检测到mFL蛋白的浓度为60.3±5.2 ng/ml.结论 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能有效地感染小鼠前胃癌细胞,并能介导所携带的mFL高效表达.

    作者:匡玉庭;赵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46例临床观察

    将4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功能Ⅱ~Ⅳ级患者,在常规应用ACEI、洋地黄类、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心衰仍未控制的情况下,加用心先安静滴或微量泵静注.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Ⅰ~Ⅱ级,总有效率为86.9%.心先安在CHF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范围大,值得临床选择应用.

    作者:吴玉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青霉素过敏患者抗生素的选用

    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对G+球菌疗效明确,且价格低廉,是基层医院的一线抗菌药物.但由于其较多的过敏反应,及过敏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一旦引发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张勤;周黎;周凤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拔T管后胆漏的预防及处理(附11例报告)

    1996年至2001年共进行胆总管切开置T管引流手术247例,对其中11例拔T管后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中,8例经保守治疗痊愈(72.7%);3例再手术(27.3%),其中2例痊愈,1例死于肝肾综合征.总治愈率为90.95(10/11).认为拔T管胆漏的预防是多方面的,出现胆漏后保守治疗是有效的,但必要时需再手术.

    作者:马莱;倪忠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胎儿窘迫的诊断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分析195例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的病例,按胎儿窘迫的不同诊断标准进行分组比较,统计其新生儿窒息率及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并统计各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的百分比.结果:①随着胎儿窘迫诊断指标项目的增多,发现检出的新生儿窒息率和胎儿窘迫相关因素百分率也相应升高.②胎儿窘迫的主要相关因素为脐带因素、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产程异常、胎盘因素等.认为对于胎儿窘迫应采取多指标来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于有胎儿窘迫相关因素者,应密切监护,积极处理,适时行剖宫产术.

    作者:贝水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91例监测分析

    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太仓市1993年至2003年的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太仓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人数91例,死亡率平均为267.7/105,1~4岁是意外死亡的高发年龄段;溺水和意外窒息是意外死亡的第一、二位死因.认为根据该地区的环境特点、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及建立和完善意外伤害的社会急救体系等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死亡率.

    作者:张玉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及其移植对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转化为肌细胞,为心力衰竭的细胞心肌成形提供较为理想的移植细胞.方法从兔股骨头处抽取骨髓,用Ficoll细胞分离液分离MSCs,体外培养,经5-氮杂胞苷(5-aza)刺激24 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肌源细胞中肌节肌动蛋白(Actin)、肌钙蛋白Ⅰ(Troponin Ⅰ);用RT-PCR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的基因表达;用电镜观察肌源细胞的超微结构.并将诱导分化后的MSCs移植到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致心肌梗死(MI)的模型中.移植后6周用心脏超声多普勒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心功能.结果 MSCs经5-aza刺激后,免疫组化染色肌节肌动蛋白、肌钙蛋白Ⅰ呈阳性;有肌球蛋白重链的基因表达;有多核肌管形成;透射电镜下可见明显的肌丝形成、糖原颗粒丰富、核居中.诱导分化MSCs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E/A、左室前壁和间隔收缩速度均有显著增加(P<0.05),左室舒张末期压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MSCs可在体外环境下向肌细胞转化,移植诱导分化的MSCs至MI区域后,能改善MI后的心功能.

    作者:陈建昌;蒋文平;刘志华;程绪杰;李红霞;洪小苏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高,一旦癌肿转移到骨,控制骨痛及改善患者余生的生活质量是医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药物及核素治疗,其中常用的姑息疗法是放疗[2].对于局限的骨转移灶,放疗可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但对于广泛多发的骨转移灶,放疗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核素治疗可以更广泛和持久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5].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近年来治疗核医学发展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放射性药物对骨转移癌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转移病灶有明显缩小、消退作用[1,3,6],同时也发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现分述如下.

    作者:桑士标;李清茹;吴翼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的临床意义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9例高血压患者中,3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9.49%;2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中,1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4.00%;1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50.00%;8例糖尿病患者中,3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37.50%.结果表明: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多继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其进行形态学评价,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老年血管性病变患者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和平;查月琴;沈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