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癌及癌旁组织EGFR和Ki-67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严辉;陈卫昌;蔡衍郎

关键词:胃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Ki-67抗原
摘要:目的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GFR和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86例胃良性疾病中EGFR和Ki-67的表达.结果 (1)胃癌和癌旁组织EGFR、Ki-67呈高表达.(2)EGFR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有关;Ki-67表达与胃癌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无关,仅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 (1)EGFR和Ki-67的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癌旁组织显示增殖活性增高的趋势,显现出增殖不稳定状态,具有癌变可能.因此对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大限度地减少残留病灶的可能性.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感染胃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AdmFL)体外感染前小鼠前胃癌细胞的情况.方法体外分别以不同MOI(mutiplicity of infection)的AdmFL感染胃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计算感染率,对体外感染后的胃癌细胞连续计数并绘制生长曲线,RT-PCR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内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mFL蛋白的浓度.结果 MOI为10、100、500的AdmFL感染小鼠胃癌细胞,荧光显微镜下2 d后根据GFP的表达计算的感染率分别是5%、60%和98%;以MOI为100的AdmFL对体外感染后的胃癌细胞无直接的生长抑制作用;在感染后的胃癌细胞内RT-PCR扩增到了mFL的mRNA,ELISA法检测到mFL蛋白的浓度为60.3±5.2 ng/ml.结论 Flt3配体重组腺病毒能有效地感染小鼠前胃癌细胞,并能介导所携带的mFL高效表达.

    作者:匡玉庭;赵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肠间质细胞瘤的诊治(附10例临床分析)

    分析该院经免疫病理证实的10例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多见;免疫组化示CD34表达阳性8例(8/9),波形蛋白表达阳性7例(7/7),Desmin表达阴性8例(8/8),S-100表达阴性7例(7/7).认为小肠间质细胞瘤的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小肠间质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郭健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比较高,一旦癌肿转移到骨,控制骨痛及改善患者余生的生活质量是医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转移性骨肿瘤疼痛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药物及核素治疗,其中常用的姑息疗法是放疗[2].对于局限的骨转移灶,放疗可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但对于广泛多发的骨转移灶,放疗的作用是有限的.而核素治疗可以更广泛和持久地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5].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是近年来治疗核医学发展快的领域之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放射性药物对骨转移癌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对转移病灶有明显缩小、消退作用[1,3,6],同时也发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注意,现分述如下.

    作者:桑士标;李清茹;吴翼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注射用头孢他定粉针在3种输注液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将在有效期内的头孢他定粉针分别用100 ml 0.9%的NS、5%的GS、5%的GNS溶解,用GWJ-3微粒检测仪测定每1 ml复配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结果:复配后,在0.9%的NS中不含25 μm以上的粒子,10 μm以上的粒子<20粒/ml;在另两种输液中,10 μm以上及25 μm以上粒子数均达到中国药典(2000版)的要求,分别小于20粒/ml及2粒/ml,但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表明:临床上使用头孢他定粉针时,以NS或GS作为溶媒较好.

    作者:张永刚;邹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初探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资料,用美兰标记法检测前哨淋巴结15例,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作出病理诊断.结果美兰注射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灵敏度为87.5%(7/8),准确率为80%(12/15),假阴性率为12.5%(1/8).结论美兰注射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腋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术前彩超有助于对乳腺肿块的定性及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判断.

    作者:蒋国勤;曹华;吴浩荣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CD40和CD40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6例胃癌组织和3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D40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11例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CD40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40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3.9%,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1);RT-PCR检测发现CD40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7%,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CD40和CD40mRNA阳性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01~0.01),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瘤块大小无关(P>0.05).结果表明:CD40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中异常表达,且其表达与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胃癌诊断、评价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李锐;陈卫昌;刘强;柴玉海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临床指标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临床指标与出血的关系. 方法对7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出血情况和临床指标进行分级评分,然后进行非参数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按标准化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列为内镜总分(3.051108,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1.090042,P<0.05)、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总分(0.306172,P<0.15).结论出血分级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内镜总分、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Child-Pugh评分总分.

    作者:唐净;王少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DMN诱导的小鼠慢性中毒性肝炎过程中IL-18、TNF-α mRNA及Fas mRNA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二甲基亚硝胺(DMN)所致小鼠慢性中毒性肝炎时肝组织损伤与IL-18、TNF-α mRNA、Fas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取30只小鼠作为模型组,腹腔注射0.1%的DMN14 mg/kg,每隔4 d注射1次,共注射5次.分别在第1、3、5次注射后2 d(即实验第3 d、11 d、19 d)及停止注射14 d(即实验第31 d)眼球取血后分批处死动物(每次处死6只),检测血清IL-18、肝组织TNF-α mRNA及Fas mRNA的表达.对照组6只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隔4 d 1次,共5次,于第31 d处死,检测指标同模型组.结果小鼠第一次注射DMN后肝细胞气球样改变为主,炎症、坏死不明显.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炎症、坏死逐渐加重.停止注射后,肝组织逐渐修复.血清IL-18、肝组织TNF-α mRNA及Fas mRNA水平随着炎症、坏死的加重而升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DMN所致小鼠中毒性慢性肝炎的IL-18、TNF-α mRNA、Fas mRNA的改变与肝组织病理改变同步,呈正相关关系,与人类肝炎时有一定的相似性.

    作者:吴建成;柏淑禹;王泽荣;万千红;王爱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rhIL-24刺激PBMC产生IFN-γ、IL-6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4(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的刺激效应.方法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含有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刺激48 h、72 h,取其刺激PBMC培养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IFN-γ和IL-6含量.结果加含rhIL-24的CHO细胞表达上清的实验组上清中IFN-γ和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rhIL-24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FN-γ和IL-6具有刺激效应,说明rhIL-24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功能.

    作者:叶建新;陈雄艳;盛伟华;丁云芳;谢宇峰;缪竞诚;杨吉成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胎盘多发性贫血性梗死致死胎1例

    2000年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收治胎盘多发性贫血性梗死致死胎1例,现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患者27岁,G1P0G38周死胎临产,RSP,轻度妊高征,于2000年2月23日下午5时入院.妊娠史:妊娠48 d时曾行人流术,但手术失败,妊娠2个月时第2次行人流术,仍未成功,之后任其妊娠,妊娠38周时产检无异常情况,2 d后自感胎动频繁,继之胎动消失入院.

    作者:李红英;徐萍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双核素显像在评价AMI患者心肌灌注与活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201Tl、99Tcm-HL91双核素心肌显像与18F-FDG显像结合99Tcm-MIBI心肌显像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代谢及血流灌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10例AMI患者行10 min和3 h 201Tl与99Tcm-HL91双核素心肌显像,采用17节段分析法来评价201Tl显像节段性稀疏缺损与乏氧节段性显影;对25例AMI患者在PCI术后2周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及99Tcm-MIBI静息心肌显像,行圆周剖面半定量分析评价局部心肌灌注、代谢与室壁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1)75%(21/28)的201Tl灌注缺损心肌节段在乏氧显像中该节段显影,提示有存活心肌,7个不显影节段均为下壁节段,99Tcm-HL91显影节段数明显大于201Tl灌注缺损区.(2)AMI患者术后2周心肌运动正常节段(n=284)99Tcm-MIBI%、18F-FDG%分别为83.71%±15.67%和89.40%±13.62%,高于运动减弱组(n=51)的68.45%±17.34%和71.19%±18.56%,高于无运动组(n=65)的32.26%±14.91%和56.08%±18.83%,运动减弱组高于无运动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与99Tcm-MIBI缺损百分率呈正相关(r=0.791,P<0.05).结论 201Tl、99Tcm-HL91双核素心肌显像与18F-FDG显像结合99Tcm-MIBI心肌显像均可用于临床判断AMI患者的存活心肌及血流灌注.

    作者:章斌;吴翼伟;杨向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利培酮联合氟派啶醇与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症状的疗效比较

    对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氟派啶醇组(n=40)及单用氯氮平(n=40)治疗组,疗程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于治疗1周、2周、4周、6周、8周后进行评定.结果:利培酮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组与单用氯氮平治疗组总体疗效相当,能较早、较好地出现治疗效果,而无严重副反应.结果表明,利培酮短期内联合小剂量氟哌啶醇治疗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症状.

    作者:陈宇晖;李益民;李绍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胃癌及癌旁组织EGFR和Ki-67抗原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GFR和Ki-67抗原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8例胃癌及癌旁组织、86例胃良性疾病中EGFR和Ki-67的表达.结果 (1)胃癌和癌旁组织EGFR、Ki-67呈高表达.(2)EGFR表达与胃癌生长方式、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有关;Ki-67表达与胃癌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PTNM分期无关,仅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 (1)EGFR和Ki-67的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癌旁组织显示增殖活性增高的趋势,显现出增殖不稳定状态,具有癌变可能.因此对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注意原发灶的切除范围,大限度地减少残留病灶的可能性.

    作者:严辉;陈卫昌;蔡衍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从1例Wegener肉芽肿的诊治经过谈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医学生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此时他们发现尽管花了大量时间,书本知识背了不少,但对临床具体病例的处理仍感到束手无策.特别是在对某些疑难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时更是如此.我们拟从1例Wegener肉芽肿的诊治经过对临床诊断时,年轻医生或医学生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柴华旗;贺丹;黎曼;沈蕾;熊重祥;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与社会因素关系的调查

    通过对临床汉语失语症患者的话语中所表现的言语特征进行多维透视,意在从社会因素的视角对失语症患者言语交流康复过程中的运作机制进行尝试研究,在描述分析临床语料的基础上力图发现更多的有关社会因素对其康复过程的影响以及语言学研究和失语症康复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作者:葛红;姜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基底节区梗死13例报告

    小儿基底节区梗死在临床上少见,有其特殊性.我院自1994年8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1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1个月~12岁.有外伤史6例,脑炎2例,烟雾病1例,脑肿瘤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颅内动静脉畸形1例.

    作者:解晓埝;杨旭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

    对34例阻塞性黄疸(恶性19例,良性15例)应用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常规MRI,2D HASET序列MRCP检查.结果:MRI和MRCP对阻塞性黄疸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和100%,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8.2%和82.3%,MRI+MRCP定性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4.1%.结果表明,高场强MRCP对阻塞性黄疸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合MRI和MRCP可提高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率.

    作者:许建铭;范觉昕;须同禄;罗健君;刘仁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不同冻存方法对脐血造血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冻存方法对脐血造血细胞的影响.方法冻存前后脐血单个核细胞通过台盼蓝拒染率、对K562杀伤活性及总集落形成数来进行检测.结果控制冻存保护剂浓度和程序性降温可减小对脐血造血细胞的损害.结论该研究可为脐血建库提供一种较好的冻存方法.

    作者:白艳艳;缪竞诚;张占英;张澜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肿瘤患者放疗前、后钙和微量元素的代谢研究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肿瘤放疗患者从接受放射治疗第2 d起(简称放疗前)和放疗结束前3 d(简称放疗后)检测其食物、尿液、粪便中钙和微量元素铁、锌、铜、锰水平的变化.结果:患者接受放疗后元素铜、锰较放疗前升高,其他元素均呈下降趋势,但只有元素钙的变化具有统计意义(P<0.01).

    作者:李新莉;朱圣陶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对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

    对先后收治的54例患者分甲氨喋呤(MTX)单次注射(A组)、米非司酮口服(B组)及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联合治疗(C组)进行比较.结果:3组成功率分别为60%,78.5%、90%;3组在年龄、孕龄、治疗前血β-HCG值和异位妊娠包块直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认为米非司酮配伍甲氨喋呤对异位妊娠疗效好,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徐建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