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娇;康明非;陈日新;熊浩仲
从现代技术风险的角度透析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从现代技术风险和现代化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和现代化的困境;分析了中医学的科学性特征;从现代技术的角度提出了中医学规避现代风险得以发展的路径.
作者:陈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的基础结构病变,肾小球滤过膜包括内皮细胞、基底膜和上皮细胞(也称足细胞)三个部分.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和丢失是肾小球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1].微炎症状态[2]、高血糖、高血压、氧化应激及一氧化氮等因素均可直接损伤足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α3β1整合素引起的细胞信号通路表达改变有关.整合素表达与细胞外基质(ECM)如纤维连接蛋白、Ⅳ型胶原等的代谢密切相关,足细胞与基底膜、足细胞与足细胞之间以及足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是维持肾小球滤过作用为重要的形态学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整合素在足细胞及基底膜表达是否正常是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重要细胞信号通路.应用中医整体观念认识整合素在肾小球滤过作用的重要性是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是阐述应用中医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关键问题.因而,探索整合素与足细胞损伤在肾脏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发展过程对肾小球肾炎为代表的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明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润肺健脾补肾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重度、极重度肺燥阴伤、脾肾气虚兼挟痰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吸入舒利迭治疗,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润肺健脾补肾方口服,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重度:治疗组IC%、对照组IC%、FEV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EV1%、TLCO-SB%、对照组TLCO-SB%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重度:除治疗组FEV1%、TLCO-SB%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无临床差异.组间疗后比较:重度: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比较IC%、FEV1%、TLCO-S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重度: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 1%、TLCO-S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润肺健脾补肾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重度、极重度肺燥阴伤、脾肾气虚兼挟痰瘀证患者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对肺功能FEV1、TLCO-SB有改善作用.临床应用安全.
作者:梁爱武;谭玉萍;农田泉;杨益宝;冯原;苏齐鉴;梁青莲;唐兰蔓;梁秀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溃愈速与明胶海绵联合应用对大鼠难愈性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除正常创面对照组8只外,大鼠肌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制成难愈性创面模型后随机分成4组,医用凡士林对照组、溃愈速传统湿敷治疗组、溃愈速-明胶海绵治疗组、明胶海绵治疗组,每组8只.记录和观察创面色泽和渗液量,测定创面面积,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和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 医用凡士林对照组与正常创面对照组相比,创面愈合率低(P<0.05),愈合时间延长(P<0.05);溃愈速-明胶海绵治疗组与溃愈速传统湿敷治疗组和明胶海绵治疗组相比,创面渗液量较少,新生肉芽组织较多,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多,愈合率高(P<0.05),愈合时间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愈速与明胶海绵联合应用制成的溃愈速-明胶海绵创面敷料是一种优良的难愈性创面敷料.
作者:万滢聪;朱以香;韦义红;贾敏强;徐洪璋;赵文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存留大量隐喻修辞,这些隐喻对于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译文文本诸家各执一词.因其语言久远,要实现对其跨时空正确理解,鉴于语言学概念整合理论及相关跨空间整合的基础上,该文尝试对《黄帝内经》中的隐喻翻译过程进行理清,并对两种译文进行分析,针砭译文.
作者:张斌;李莫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对消渴病症的研究主要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展开,而基于古代文献研究,多偏重于消渴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用药规律、并发症及防治等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现代临床研究多只是从有限的病例认识出发,只能反映消渴研究的某一方向,对于从整体分析消渴的预防、发病、转归则只能提供一定的借鉴;消渴相关方面的实验研究以固定的组方、固定的动物模型、有限的指标展开,并不能完全反映真正的治疗实际.因此,笔者认为消渴病症的研究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各类文献以及历代医家的医案去研究分析,明确其深刻内涵,以规范消渴病症的治疗模式.
作者:文颖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兔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白介素-1β(IL-1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建立变性兔软骨细胞模型,将其分为空白组、模型组、30μmol/L槲皮素组、60μmol/L槲皮素组、120μmol/L槲皮素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模型组吸光度值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说明IL-1β能够显著抑制软骨细胞的增殖,兔变性软骨细胞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及不同浓度槲皮素组组间相比,吸光度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均可明显促进变性软骨细胞的增殖,其增殖作用与槲皮素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槲皮素能够显著促进IL-1β体外诱导兔软骨细胞的增殖,槲皮素具有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
作者:吴素珍;刘霞;李加林;胡海波;张蕊;吴龙火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筛选肾虚质大鼠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探讨肾虚质与免疫基因之间的联系.方法 采用“猫吓鼠”的方法,造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复合型肾虚质动物模型,提脾脏淋巴细胞总RNA,经标记、杂交、芯片扫描、图象采集与数据分析等过程获得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结果 通过对以上免疫相关的基因的统计分析,发现有12条基因在两次杂交中均有差异,其中有5条基因在模型组表达上调,经药物干预后表达下调;有7条基因在模型组表达下调,经药物干预后表达上调.结论 肾虚质大鼠脾脏淋巴细胞既表达免疫相关的正向调节基因,亦表达负向免疫相关的调节基因,在两次杂交中均有差异的12条基因可能是与肾虚质直接相关的免疫基因.
作者:孙理军;党照丽;王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PGF2α/PGE2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8例,根据其经络特性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结果 隔姜灸疗法的临床疗效为100%,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治疗后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血清PGF2α/PGE2的比值治疗后下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以调整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为主的隔姜灸疗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欣;尚坤;刘明军;李亚;吴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外燥对小鼠肺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病理特征.方法 昆明种小鼠42只(SPF级)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A组)、温燥组(B组)、凉燥组(C组),每组14只;按文献条件造模处理后第6天、第12天电镜观察肺呼吸膜与Ⅱ型肺泡细胞(ATⅡ)超微结构;检测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含量.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第6、第12天肺呼吸膜增厚、肺泡隔增宽与弹性纤维组织增生;ATⅡ微绒毛减少与线粒体肿胀、嗜锇性板层小体(OMB)“平均面积”减小(P<0.05)伴DPPC持续下降(P<0.01).结论 肺呼吸膜增厚与纤维组织增生是燥证咳喘之证的超微组织病理学基础,提出ATⅡ之嗜锇性板层小体与线粒体结构异常可作为外燥伤肺病机的特异性超微病理学指标.
作者:倪圣;丁建中;张六通;肖长义;黄江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山楂叶提取物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机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山楂叶提取物微球,以收率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法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山楂叶提取物微球的佳制备工艺为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1.0,药物浓度为3.0%,所制得的山楂叶提取物微球收率为85%,包封率为81%;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在10h时累积释放率达到91.282%.结论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山楂叶提取物微球收率和包封率均较高,制备工艺简单,过程稳定可行,适合大工业生产.
作者:杨希凡;高巍;孟美;张炜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梨皮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TC-C18(4.6 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溶液(7.5:92.5),检测波长为327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c℃.结果 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回归方程为Y=33.241X-0.035 9,线性范围为0.08~0.64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RSD=1.8%(n=6).结论 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四种梨皮中绿原酸的含量差异较大,为中药梨皮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张盛;丁建中;黄荣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基础理论体系中现行的“气分阴阳”学说,与临床实际和中药学理论甚不符合,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且易造成临证思维混乱,其否定“气阴两虚”证候的客观存在更难取得学术共识,是机械套用阴阳学说“一分为二”思维和忽视临床实际的结果.基于“一分为三”思维的“气分为三”假说,可以纠正“气分阴阳”学说的偏颇,也与中药学理论和当前临床实际契合.在脏气的分类上,应该以“气分为三”假说替代现行的“气分阴阳”学说,以实现理论的自洽性和临床的可证性.
作者:张楠;张金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方法 将2009级4个护理本科班两两随机分组,对照组109人,采用传统的演示、练习、辅导、考核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组108人,采用融病案分析、角色扮演、真人操练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改革效果.结果 实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师生满意度均提高.结论 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提高护生学习中医护理操作的兴趣、实际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云翠;周慧芳;舒静;付蓓;胡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探讨体外动态力学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活性物质合成释放的影响,为针推物理力学性质治疗手段“运行气血”的作用提供细胞生物方面的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脐静脉血管肉皮细胞株ECV304,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1Hz振荡力学刺激组和2Hz振荡力学刺激组,分别实施0Hz、1 Hz和2Hz的动态力学刺激后,检测细胞外培养液血管活性物质ET-1和PGI2含量的变化.结果 不同频率力学作用后,细胞外培养液中ET-1的含量减少,PGI2的含量增加,动态力学振荡频率因素是造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的原因.结论 不同频率振荡力学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舒缩活性物质ET-1和PGI2合成释放的调节,可能是针推治疗后发挥“运行气血”作用的细胞生物力学原理之一.
作者:李程;江瑜;陈磊;胡铁汉;陈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肾藏象学说内容丰富,关系错综复杂.肾藏象学说包括: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生殖、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其华在发、肾主骨等.关系复杂:“肾藏精”与“肾主水”关系现代研究提出精水合一,同为生命之本的观点;“肾藏精”与“肾主骨生髓”关系现代研究提出“肾主骨、生髓、通脑”同出一源的观点;有人提出“肾主纳气”为肾封藏功能具体体现之一.现代对肾藏象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入,而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运用也日益频繁.
作者:黄飞;王小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及T174M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以泸州地区1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相关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M235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34.087,P=0.000< 0.05);T174M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x2=1.877,P=0.391 >0.05).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基因型和等位频率与对照组比较,M235T正常对照组除与肝火亢盛证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它证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74M正常对照组除与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4.322,P=0.038 <0.05),与其它证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痛的易感基因型;T174M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无关,可能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痰湿壅盛有关;中医实证和虚证之间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廖慧玲;尹思源;葛丽春;王全;周喜芬;石含秀;史书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针刺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肺组织p38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的改善机制.方法 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组)、哮喘模型组(M组)、哮喘模型针刺组(A组),每组10只.制作卵蛋白致敏哮喘大鼠模型,取大椎、肺俞(双)、风门(双)穴位给予针刺,隔日一次,共针7次.针刺干预实验结束时,计数哮喘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肺组织p38MAPK的蛋白含量.结果 M组大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较C组显著增多(P<0.05);A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M组(P<0.05).M组大鼠肺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较C组增多(P<0.05);A组大鼠肺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低于M组(P<0.05).结论 针刺对哮喘的治疗作用与降低大鼠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数目,降低肺组织p38 MAPK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王亚;喇孝瑾;崔建美;林清;刘慧娟;孙娜;王洪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临床确有疗效的外用制剂皮粘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外伤复合冰醋酸复制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观察皮粘散对溃疡面积的影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结果 皮粘散可明显减少慢性皮肤溃疡大鼠的溃疡面积,同时也能上调创面组织中EGF和bFGF的表达,此外,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皮粘散也可促进肉芽组织、纤维胶原及新生血管的生长,加速溃疡创面愈合.结论 皮粘散对慢性皮肤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上调EGF及bFGF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宇轩;陈明岭;王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参芪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人参、三七、黄芪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对制剂中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进行含量测定.采用Odyssil ODS-C18(250 mm×4.6 mm,5μm)柱为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5℃,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90℃,载气流速1.6 L· min-1.结果 定性鉴别分离度好、专属性强;人参皂苷Rg1和黄芪甲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420 ~8.400μg(r =0.999 0)和0.115 ~2.300μg(r =0.999 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97%(RSD=1.35%)和100.97%(RSD=1.45%).结论 该实验建立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适用于该品质量的控制.
作者:李琼;曾锐;杨学森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