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学锋;胡泉;李明权;陈彤;朱海慧
梗阻性黄疸主要为胆管阻塞导致胆汁流出受阻,多种原因可引起该病,如胆部的结石,炎症及肿瘤等[1].胃癌根治术后的梗阻性黄疸大多与胃癌的复发有关,淋巴结和脏器复发较常见[2].梗阻性黄疸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伤及黄疸指数升高,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3],但部分患者在梗阻解除后的肝功能恢复不理想,损伤甚至加重,因此需要额外的保肝药物来改善肝功能.大柴胡汤具有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促进损伤肝细胞再生及减轻炎症的作用,其中的柴胡、黄芩和大黄等成分也具有保肝作用[4].因此,本研究给予胃癌根治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大柴胡汤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毛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1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治疗组56例,对照组给予镇静、解痉、氧疗、控制喘憋、抗病毒、抗炎、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1例(73.2%),有效10例(17.9%),无效5例(8.9%),总有效率为91.1%.对照组显效34例(60.7%),有效8例(14.3%),无效14例(25%),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张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结果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73.33%,对照组临床控制率5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对照组总有效率87.2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联合中药麻杏石甘汤能有效缓解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黄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奇效四物汤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5例先兆流产患者给予奇效四物汤治疗,观察其疗效率.结果 85例治疗后统计,治愈77例,占90.5%,无效8例,占9.5%.结论 奇效四物汤对先兆流产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汪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进行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滤纸片法追踪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NMR,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到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油酸-1-甘油酯和亚油酸-1-甘油酯.结论 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虫体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奎;冯颖;何钊;孙龙;陈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牡丹皮及其不同炮制品的紫外光谱鉴别方法.方法 利用紫外谱线组法对牡丹皮和牡丹皮炭不同炮制程度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紫外谱线图谱进行研究,采用紫外谱线组的吸收峰数及峰位置对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鉴别.结果 牡丹皮及其炮制品的紫外谱线组的吸收峰、峰位及吸收度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紫外谱线组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鉴别区分牡丹皮及其炮制品.
作者:朱琼花;付腾飞;周立艳;孟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以中医药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点为出发点,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78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中医+西医治疗的治疗组和行单一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其中中医遵循辨证用药.参考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远高于对照组的82.4%(P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降低了病死率,而且减少了并发症.中医治疗宜坚持辨证治疗,以确保中医功效发挥的针对性.
作者:黄春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熏洗对肛门瘙痒症患者致敏皮肤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应用免疫组化观察患者术后第1、3、7天肛周皮损中PAR-2的表达,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第1、3、7天肛周皮肤中PAR-2的表达逐渐下降.结论 使用肛周皮下游离术联合乌梅丸治疗肛门瘙痒症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靶点可能抑制PAR-2的表达.
作者:黄文武;廖莉萍;杨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它以“汇聚学科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为载体,在传承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政策支持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如何在这一大好环境下更好地建设中医药重点学科,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文章从中医药自身属性和特点出发,分析学科队伍、学科方向和学科平台等三个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在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孙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李恩宽教授是中医临床名家,不仅擅长治疗内科杂症,也擅长治疗男科疾病,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病机上尤重温阳,治疗上以疏通为第一要义,组方严谨,一方为主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李恩宽;黄遂斌;严忠亮;章传华;郑安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艾叶多糖对体外巨噬细胞内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制备艾叶多糖,灌洗法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用不同浓度的艾叶多糖与巨噬细胞共孵育48 h后行酸性磷酸酶(ACP)、非特异性酯酶(NSE)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酶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直观地观察各组巨噬细胞胞内酶的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艾叶多糖中浓度组巨噬细胞的ACP和NSE活性均明显增强,高浓度组巨噬细胞的ACP、NSE和SDH活性均明显增强.结论 一定浓度的艾叶多糖能增强体外培养巨噬细胞胞内酶活性.
作者:尹美珍;胡岗;李仲娟;喻昕;喻格书;王静晖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四川不同产地间川芎挥发性组分的异同.方法 采用溶剂-超声萃取法提取川芎新鲜根茎中挥发油,利用GC-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川芎的挥发性组分.结果 从5个产地1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47种成分,并检测出有Z-藁本内酯和E-藁本内酯两种构型;5个产地15个样品中共有成分12种;川芎个体之间的挥发性组成分存在差异,尤其是不同产地样品间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比例差异较大,但同一产地样品间的主要成分3-丁基-环戊二烯羧酸乙酯A、Z-藁本内酯、E-藁本内酯的相对含量比较接近;从Z-藁本内酯的含量来看,以川芎道地产区——都江堰石羊镇的样品相对含量高,眉山义和乡次之,眉山修文镇再次.结论 道地产区川芎的挥发性成分个体间差异较小,相似性较好,与非道地产区相似性较低;分析药材前物质是探究道地性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海;严铸云;何冬梅;伍艳华;王萌;何彪;郑川;杨胤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沈舒文教授善于运用散瘀通滞治疗胃痛,病因主要突出“滞”字、治法主要突出“通”,临床效果明显.病因主要分为肝胃气滞、气滞血瘀、痰湿凝滞、中阳虚寒、胃阴枯涩等五个方面,分别使用疏肝解郁通气滞、行气化瘀通络滞、化痰散结通结滞、甘温补中散寒滞、滋阴养胃润络滞五种治疗方法.该文总结沈舒文教授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作者:宋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方联合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观察.方法 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口服自拟中药方,14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自拟中药方联合推拿手法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为临床同类治疗开拓思路.
作者:张立庄;赵保礼;张喜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琼酯稀释法测定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对15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软膏对15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MIC为0.6~1.6 mg/ml,革兰氏阴性菌MIC为1.0 ~ 3.0 mg/ml,真菌MIC为1.5 ~ 4.1 mg/ml.结论 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具有广谱的抗菌特性,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抗菌药物.
作者:郑光耀;何玲;薄采颖;王呈呈 刊期: 2013年第09期
通过对维生素D来源、维生素D季节变化、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功能及临床研究,阐述中医“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理论认识.
作者:郑碧霞;陈云志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白花丹醌(plumbagin)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Annexin V/PI双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以Tca-8113细胞株作为靶细胞,采用原位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8 μmol/L白花丹醌作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24 h和48 h后,凋亡细胞显著增加,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白花丹醌对人舌鳞癌细胞Tca-8113作用72 h后,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且随药物浓度增大,抑制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增强,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进一步证实了白花丹醌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它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陈新华;杜泽乡;白法睿;罗朝晖;雷鹏;肖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风寒表证模型小鼠体重及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的变化.方法 200只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动物在18~21℃室温环境中饲养.实验组动物放置温度2~5℃,湿度60%,风速4~5级,自然光线环境中饲养.于实验开始第7天(造模成功)、第10天和第14天分三批次,分别先称体重然后处死,采集脏器称重并计算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结果 对照组体重、脾和胸腺重量均随饲养天数增加而增加,脾脏系数上升,胸腺系数较恒定;实验组普遍出现风寒表证状况,小鼠体重先减后增,脾脏重量增加,而系数变化不明显,且系数均高于对照组,胸腺质量变化不大,但系数下降明显.结论 风寒表证模型小鼠造模期及恢复期体重变化较大,脾脏和胸腺系数受体重影响较大,也与脏器代偿性增大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树林;张发斌;李杰;陆东明;吴萍;刘占厚;张广梅;赵协慧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对大鼠心肌梗塞后心肌组织PKD1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功构建大鼠心梗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丹参提取物3个不同剂量组,每组8只大鼠,另设假手术组8只.术后48 h,丹参提取物组分别给予低、中、高10,20,40 mg/(kg·d)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kg·d)灌胃.8周后应用HE染色分析左心室心肌细胞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左心室心肌胶原纤维变化;反转录PCR(RT-PCR)法测定蛋白激酶D1(PKD1)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左心室心肌组织PK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分析,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出现大片坏死,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伴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丹参提取物低、中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淡染,轮廓较为模糊,部分细胞核肥大,排列较为杂乱,伴有老化的肉芽组织和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丹参提取物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较清晰,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减轻.Masson染色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心肌中大片的胶原组织取代了正常的心肌组织,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大鼠以红色心肌组织为主,间杂以胶原组织.RT-PCR结果表明,和模型组相比,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PKD1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十分丰富;和模型组相比,丹参提取物各剂量组心肌组织胞浆中PKD1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丹参提取物可能通过下调PKD1的表达而改善心肌梗塞后的心肌组织病变.
作者:杨雷;毛秉豫;徐国昌;叶松山;卞华;曾小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水提醇沉法对红花进行提取并测定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同时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作用研究.方法 以山奈酚为标准品测定红花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以氧自由基清除能(ORAC)法测定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荧光素(FL)为荧光探针,2,2-偶氮-2-氨基氢氯化丙烷(AAPH)在37℃时以稳定的速率产生过氧化氢(H2O2),抗氧化剂的存在可以清除H2O2,动态延迟FL的荧光衰减,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以4-甲基-伞形酮-β-D-半乳糖苷(4-MUG)为反应底物,4-MUG被酵母α-葡萄糖苷酶水解后产生的4-甲基-伞形酮(4-MU)为荧光探针,通过测定样品加入前后荧光变化计算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结果 以山奈酚计,每1g红花中含1.14 mg总黄酮;红花提取物的ORAC值为(1090±138)μmol TE/g,为维生素C[ORAC值为(2042±197)μmol TE/g]的53%;在(15.63~1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红花提取物表现出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2.8±5.7)μg/ml,阿卡波糖的IC50为(1.75±0.42)μg/m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红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抑制酵母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所含黄酮类成分有关.
作者:廖晖;梁红萍;武晋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