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跃
目的 通过青蒿HPLC指纹图谱研究,比较不同地区的市售青蒿饮片之间的差异,为青蒿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C18 4.6 mm ×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高纯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06 nm)测定26份不同地区的市售青蒿饮片的指纹图谱,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相似度计算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6份饮片中,65.4%的样品相似度结果大于0.950,9.2%的样品相似度结果小于0.600,15.4%的相似度结果在0.850~ 0.950之间.结论 市售青蒿饮片所含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质量一致性欠佳.
作者:白根本;王敏;彭玉帅;王如峰;马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对慢性鼻窦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等检查方法,观察鼻中隔、鼻腔和鼻窦等情况.记录双侧中鼻甲肥大、钩突肥大、下鼻甲肥大、筛泡过度气化的解剖变异情况.结果 组1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治愈,慢性鼻窦炎临床治愈71例(71%),好转26例(26%),无效3例(3%).术后术腔不同程度黏连9例,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2例,与鼻中隔黏连2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组2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治愈,慢性鼻窦炎临床治愈76例(76%),好转24例(24%).术后术腔不同程度黏连17例,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6例,与鼻中隔黏连6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结论 鼻中隔偏曲在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鼻中隔偏曲长期妨碍鼻腔引流是慢性鼻窦炎发生的重要因素,窦口鼻道复合体充分引流后,单纯鼻窦炎可自愈.因此鼻中隔偏曲患者应尽早手术,防止鼻炎、鼻窦炎的发生.矫正鼻中隔有时可被看做是治疗单纯鼻窦炎有效的选择之一.
作者:修世国;张雪;邢东升;李东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吴茱萸总碱、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作用.方法 采用SD大鼠胸主动脉贴壁法,培养VSMCs并传代,通过特异性抗体SM α-actin进行免疫组化细胞学鉴定;MTT比色法检测VSMCs的增殖,制作各生物碱抑制VSMCs增殖的量效曲线,并依照改良寇式法计算吴茱萸各生物碱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比较三种生物碱的效应.结果 当质量浓度小于3×10-6g·L-1时,吴茱萸总碱的抑制作用低于等量的吴茱萸碱和次碱;高于此浓度,吴茱萸总碱抑制效应强于吴茱萸碱和次减,三种生物碱的IC50分别是1.72×10-5g·L-1、2.56×10-4g·L-1和3.42 ×10-4g·L-1.但总碱浓度高于3×10-5 g·L-1时,则呈细胞毒作用.结论 吴茱萸碱、次减和总碱均有抑制VSMCs增殖作用,吴茱萸碱的抑制作用略高于次减,总碱浓度过高可产生细胞毒作用.
作者:徐洋;侯化化;李强;张婧怡;孙安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李恩宽教授是中医临床名家,不仅擅长治疗内科杂症,也擅长治疗男科疾病,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方面亦有独到的经验:病机上尤重温阳,治疗上以疏通为第一要义,组方严谨,一方为主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作者:李恩宽;黄遂斌;严忠亮;章传华;郑安锐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常用药物性味和归经的规律和特点,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思路与方法,系统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100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归类,用SPSS17.0软件对其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所涉及的“性”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用药主要是温性(占31.8%),其次是微寒(占21.2%)、寒性(占15.1%)、平性(占15.1%),此4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83.2%,其它药性使用较少;味则以苦味(32.2%)为先,其次为甘(30%)、辛(27.3%),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89.5%,其它药味则使用较少;“归经”以归脾经(22.36%)的药物为,其次是归胃经(18.63%)、肺经(13.66%)、肝经(13.04%)、大肠经(11.8%)的药物.结论 苦寒入脾经药物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健脾和胃功能是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治疗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萍;王平;田代志;刘军锋;刘松林;陈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人参属植物在中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之前主要利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人参属植物资源进行质量评价和药理机制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能有效弥补该方法的不足.该文阐述了代谢组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代谢组学在人参属植物资源鉴定、质量评价、生态因子、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作者:钟贵;王元忠;张霁;金航;张金渝;肖焱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CHOP通路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DEN间断给药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诱癌过程中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ERK,ATF6,IRE-1和CHOP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CHOP通路相关蛋白在诱癌早、中期(1 ~14周)逐渐升高,诱癌晚期(15~ 20周)表达达到峰值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CHOP通路参与了DEN诱发大鼠肝损伤、肝细胞增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大鼠形成肝癌后,不参与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肖斌;马冬杰;司广和;张学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和孟鲁司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结果 观察组临床控制率73.33%,对照组临床控制率51.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对照组总有效率87.2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联合中药麻杏石甘汤能有效缓解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黄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以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载体,从脑灰质密度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 采用VBM成像技术,以10例健康被试者(A组)和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比较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与A组健康受试者脑灰质密度的异同.结果 B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区灰质密度存在差异;B组中风患者治疗后,脑灰质密度有所改善.其中尾状核、扣带回、中央前回、楔叶脑灰质密度改变明显.结论 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灰质密度的异常,对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及“运动网络”关键区域脑灰质密度的调节是实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核心机制.
作者:谢西梅;武平;安军明;黄琳娜;杨运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当前中药研究的学科前沿.文章在查阅、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建议.指出当前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基于网络药理学阐释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活性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阐释中药药效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诠释中药饮片的主治、功能与归经等属性间相互关系;基于网络药理学诠释中药新的适应症;基于网络药理学阐释中药方剂主成分及配伍关系;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探讨.并进一步就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开展基于网络药理学数据处理分析的培训;加强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学术交流;加强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团队间的科研合作.以期为推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程提供文献基础和思路启发.
作者:王君明;苗明三;屈凌波;张月月;崔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对《中药槐米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教学实验做了微型设计.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将微型实验结果与常量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相同样品非常接近的测定结果.证明了在中药分析教学实验中采用微型实验的可行性.
作者:姜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中医症候表现与常用生化指标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脂肪肝中医症候表现数据库,应用SPSS12.0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运用多元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脂肪肝患者793例,平均年龄为(50.7±14.0)岁,男女比例为1.77:1.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高密度脂蛋白的异常与恶心呕吐(常有但可以进食或每日发但可以进食)有一定联系.②甘油三酯、胆固醇的异常与舌苔薄白腻、舌津少有较密切的联系.③血糖异常与舌质红、烦躁易怒(偶有情绪波动)、周身困重、倦怠乏力有一定联系.结论 中医辨证所依赖的症状与一些生化指标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黄杰;季光;魏华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进行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滤纸片法追踪美洲大蠊的脂溶性抑菌活性成分.采用硅胶、葡聚糖凝胶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NMR,MS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到两个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油酸-1-甘油酯和亚油酸-1-甘油酯.结论 两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虫体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奎;冯颖;何钊;孙龙;陈智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乳腺增生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占乳腺疾病的75%,居乳腺疾病的首位.目前中西药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及拔罐疗法相结合治疗68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的68例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小28岁,大50岁,病程长3年,短2个月,均为双侧乳房发病.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临床体检可触及增厚腺体,呈散在条索状、团块状、颗粒状肿块,有触痛;乳腺彩超示:多发低回声结节,大直径一般不超过1 cm;病理活检为囊性增生.此次入选患者均符合非哺乳期、非过敏体质、肝肾功能状况良好.
作者:代友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热淋清颗粒、保妇康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宫颈糜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7d常规采用微波治疗.微波治疗后对照组采用a-2b干扰素凝胶,睡前清洁外阴后置阴道后穹窿,1g/次,隔日1次,共10次;莫西沙星,0.4/次,口服,1次/d,共5d.观察组采用热淋清颗粒,8g/次,3次/d,口服,共14 d;保妇康栓,睡前清洁外阴后置阴道后穹窿,1粒/次,隔日1次,共10次.于术后2,4,8,12周于月经干净后3~7d进行复诊,记录阴道出血及排液持续时间、阴道排液量、宫颈愈合时间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阴道出血和排液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阴道排液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98.44%,差异不明显;观察组宫颈糜烂Ⅲ度患者疗效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热淋清颗粒、保妇康栓能缩短宫颈糜烂微波治疗后阴道出血及排液时间,减少阴道排液量,对于Ⅲ度宫颈糜烂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作者:杨建文;王东红;王玉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方联合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作用观察.方法 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推拿手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口服自拟中药方,14 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自拟中药方联合推拿手法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为临床同类治疗开拓思路.
作者:张立庄;赵保礼;张喜芬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糖尿病所致的大鼠睾丸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茶多酚治疗组.光镜下观察睾丸的显微结构改变,检测睾丸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组织中Bcl-2以及Bax蛋白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睾丸曲细精管萎缩、变形及生精上皮脱落,茶多酚治疗组大鼠睾丸组织的形态结构几乎接近于正常.茶多酚治疗组大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显著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SOD活性显著高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糖尿病模型组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P<0.05).与糖尿病模型大鼠比较,茶多酚可升高睾丸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表达(P<0.05),提高Bcl-2/Bax比值.结论 茶多酚对糖尿病所致的大鼠睾丸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调节凋亡蛋白有关.
作者:王秀虹;余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医药诊疗体系具有整体观、辨证论治等鲜明的特色,中医学的整体性策略,即对人体状态加以认识、分类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正是与现代医学区别所在.而代谢组学这一新近研究方法更近于中医学“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患者生理状态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
作者:徐彬;李泽庚;彭波;王浩;童佳兵;杨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测定不同生长期铁棒锤子根和母根中生物总碱的含量,确定入药部位和佳采收期.方法 酸碱滴定法.结果 子根中生物总碱的含量高于同时期母根,选择子根入药,生长290天时子根中生物总碱含量达到(2.387±0.09)%,和其他各个时期达到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选择子根入药,佳采收期是生长290天,即9月20日左右.
作者:王恩军;韩多红;陈垣;张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超声辅助提取北五味子果梗中总木脂素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 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倍数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提取北五味子果梗中总木脂素提取率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心组合设计,以北五味子果梗中总木脂素的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分析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北五味子果梗中总木脂素得率的影响[1].结果 试验优化得出超声辅助提取北五味子果梗中总木脂素的佳工艺为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33.53 min,料液倍数100倍.结论 应用响应面优化法能够快速方便的得到北五味子果梗总木脂素超声辅助提取的较优工艺,所建立的模型预测良好,为五味子果梗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宋新;王冰;丁璞;李先宽;陈婷;张建逵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