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利
目的 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6批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51个化合物,总含量97.976% ~ 98.734%.6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49.775% ~59.822%),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10.776% ~ 20.121%)与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1.209%~5.400%).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不同贮藏期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基本一致,4年新会陈皮与另5批贮藏年限更长的新会陈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茶枝柑的新会陈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化学型.
作者:王坚;陈鸿平;刘友平;刘荣;樊丹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裸花紫珠不同提取物及不同洗脱部位中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水和80%乙醇作提取剂得不同提取物;用HP-20大孔树脂对裸花紫珠干浸膏划段得不同洗脱部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结果 建立了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的标准曲线,测得裸花紫珠不同提取物中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的百分含量分别为:14.41,25.56,6.81和14.78,28.01,13.39;测得其不同洗脱部位中总酚、总黄酮和总皂苷的百分含量分别为:9.67,17.09,11.98;35.85,72.24,15.64;20.80,32.44,23.89和10.50,15.14,62.79.结论 裸花紫珠水提取物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材料;测定总酚含量作为下一步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
作者:颜小捷;谷陟欣;卢凤来;黄胜;李典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尾刺激法制作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观察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百分率、食量、体重等指标,在活体动物水平研究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的治疗作用及特点.结果 各治疗组在消食口服液治疗后食量、体质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剂量消食口服液组为明显(P<0.01);消食口服液组碳末固体残留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多潘立酮组作用相当,大剂量消食口服液组胃内残留率低于多潘立酮组(P<0.01);在小肠固体推进率的比较中,消食口服液治疗组碳末半固体糊在小肠内推进长度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多潘立酮组(P<0.05).结论 消食口服液具有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食量和体重、促进胃肠排空的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吴洪斌;许丹;鲍文菁;刘惠武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糖类物质不仅作为结构成分和能量物质存在,如在高盐、高压等逆境条件下,海洋糖类物质还对生物体起着良好的保护性作用.海洋糖类物质具有的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使它们在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精细化学方面有着优良的应用潜能.文章对有良好应用潜能的海洋糖类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和应用进行了综述和归纳,预示了海洋糖类物质在化妆品中的广阔前景.
作者:于国友;王天琦;吴海歌;姚子昂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洋葱的通便作用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燥结型与脾虚型两种便秘模型,观察洋葱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排便情况及碳末推进的影响;采用离体方法观察洋葱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管的影响.结果 在燥结型便秘模型中,洋葱提取物可提高小鼠黑便粒数、粪便总粒数、粪便重量和小肠推进率;在脾虚型便秘模型中,洋葱提取物可以提高小鼠的排便潜伏期、粪便总粒数及粪便重量;在大鼠离体肠管试验中,洋葱提取物可对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离体大鼠肠管强直性收缩,并使肠管的振动幅度增强.结论 洋葱具有通便作用,但对不同类型便秘小鼠影响不同;洋葱的通便作用可能与肠管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有关.
作者:黄麟媛;翟海峰;宣边斐;崔凯茜;黄建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及评价唐山地区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深入各代表性样地进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定量评价唐山地区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结果 初步调查及评价结果显示唐山地区急需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有12种,需要保护的药用植物资源有37种.结论 应制定保护规划、采取引种栽培、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
作者:田春雨;薄海美;朱亮;许静;白静;魏勃;吴范武;李继安;张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宁夏五市社区回族与汉族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以对比和分析回族和汉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状况和特点,为本地区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社区所在市进行分层,按照人口总体构成比,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宁夏地区五市10个社区常住≥35岁的4200名常住、回族和汉族居民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调查资料,对回族和汉族人群社区脑卒中现患率和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回族居民脑卒中现患率较汉族显著降低;回族居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吸烟、饮酒率均较汉族明显减低(P<0.05);回族居民糖尿病的现患率较汉族增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可能分别是汉族和回族居民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提倡回族居民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降低脑卒中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回族居民需要控制多糖饮食,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进而预防脑卒中.
作者:刘敬霞;李建生;牛阳;杜小利;楚国庆;王孟妍;刘会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学“神病”“痴呆”“健忘”范畴,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医家认为该病是以髓海不足、神明失用为基本病机,肾虚精亏、痰瘀阻滞为主要病因的虚实夹杂病症.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及中医证素临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培元填精、化痰祛瘀为治疗AD的基本原则,组成益智防呆方用于临床收到显著疗效,在动物实验中同样证实该治疗原则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并对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作者:万文斌;董振华;李亚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中药康肾合剂(KSP)对酒精性肾损害大鼠肾组织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B(PDGF-BB)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6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酒精组、中药组,每组22只.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酒精组给予乙醇每日2次灌胃,中药组在给予同酒精组等量乙醇基础上,加用康肾合剂水煎剂每日2次灌胃,共12周.于实验第4周、8周、12周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PDGF-B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酒精组大鼠肾组织PDGF-BB表达显著增强(P<0.05和P<0.01);中药组大鼠PDGF-BB表达明显低于酒精组(P<0.05和P<0.01).结论 大鼠肾组织PDGF-BB表达增强与酒精性肾损害存在一定关联,KSP干预酒精性肾损害的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DGF-BB表达有关.
作者:邱皓;胡晓琴;吕晓云;刘文;李艳芬;滕玉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功能损害并呈进行性恶化的结果.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内环境稳定性遭到破坏,血液中毒素的堆积也不断增加,导致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失调,进而累及消化、心血管、神经等多系统脏器.罗仁教授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和科研研究三十余年,对肾性血尿、蛋白尿、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结石等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笔者师从罗教授学习多年,见其治疗尿毒症颇有良效.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毕建璐;赵晓山;罗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栽培条件(大棚、地膜覆盖、露地)当归多糖含量.方法 用加热回流法提取样品当归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当归多糖含量.结果 大棚、地膜、露地样品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9%、2.87%、3.89%.结论 不同栽培条件下当归多糖含量不同,露地>大棚>地膜,露地栽培对当归多糖含量的影响程度为明显,大棚次之,且大棚栽培与地膜覆盖对当归多糖含量的影响程度基本相近.
作者:王振恒;晋玲;马毅;崔治家;李应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药易出现混淆品,亟需找到一种快速、简便和经济的鉴别方法.近年来,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已成为中药材物种及物种间亲缘关系鉴定的常用方法之一.该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就同工酶分析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牛红军;姜明;杨官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狼疮肾炎(LN)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微观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更好地为LN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LN的68例患者的观察,统计分析其中医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西医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LN平均病程从热毒炽盛型→阴虚内热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呈逐渐递增的趋势.从热毒炽盛型到气阴两虚型,以补体C3滴度,抗ds-DNA抗体阳性率、ESR在证型间的变化为显著(P<0.05).中医证型在贫血严重程度上的差异(P<0.05),但血WBC计数、PLT、IgA、IgM、IgG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种证型间血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毒炽盛型和气阴两虚型的蛋白尿发生率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抗ds-DNA抗体、抗SS-B抗体、BUN、SCr、UA、补体C3、ESR和Hb对LN辨证分型有参考作用.
作者:肖敬;史伟;吴金玉;黄雪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陈潮祖(1929-),男,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临床方面,于杂病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辨证、遣方、用药经验.下面介绍陈老治疗疑难杂病经验.
作者:吕林;黄穗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梅花鹿鹿茸Ⅰ型胶原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选择诱导分化和促成骨的佳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ALP活性,并用改良Gomori法进行ALP染色,采用茜素红法进行钙化结节染色.采用RT-PCR法检测成骨分化的关键因子RunX2 mRNA的表达,成骨标志物ALP mRNA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2.5g·L-1的鹿茸Ⅰ型胶原促进BMSCs的增殖使ALP活性降低,5~40 g·L-1的鹿茸Ⅰ型胶原抑制BMSCs的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5g·L-1的鹿茸Ⅰ型胶原使ALP活性增加显著且促进钙化结节的形成.RT-PCR检测5g·L-1的鹿茸Ⅰ型胶原上调RunX2、ALP基因的表达,而2.5g·L-1的鹿茸Ⅰ型胶原则下调RunX2、ALP基因的表达.结论 梅花鹿鹿茸Ⅰ型胶原可以通过上调RunX2基因的表达诱导BMSCs向OB分化,且与浓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艳双;罗速;张大方;曲晓波;李娜;谭寅凤;李枫;王秀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西药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具有多机制协调保护肾脏的特点,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马旭;邵凤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从中医宏观与辨证的角度切入,对比中西医学科思想的差异与优劣,阐述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融入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等理论精髓指导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独具中医特色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新体系,试图解决蛋白质研究中出现表浅化等问题,进一步深化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药研究的结合.
作者:祝美珍;曾石森;齐玉洁;苏春寿;朱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文章探讨肝系病位特征与基础证的专家意见征询研究的相关内容.在中医经典文献的研究和5位教授的咨询预调查的基础上,于全国范围内遴选26位知名专家,邀请专家对肝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常见症状作出重要性评价.将得到的肝系病证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以及舌脉特征等相关信息通过内容效度和系统聚类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标准化分析,通过整个分析过程建立了肝系病证的辨证要素系统.
作者:史话跃;吴承玉;杨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通过筛选出古代与消渴有关的有明确方药记载的中医药文献,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探讨古代文献消渴用药特点.结果提示历代消渴文献用药注重阴虚病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是治疗消渴的常用方;常见证型有:热毒蕴结、气阴两虚、湿热津伤、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常用治法有:泻火解毒、益气养阴、清利湿热、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结果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统一性,说明这一方法能较好地运用于梳理中医古籍文献中方药规律的探索.
作者:陈凯佳;陈敏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凉燥对小鼠呼吸膜超微结构与功能和黏液素基因5ac(MUC5ac)与核转录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 84只SPF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A)、常温燥组(B)、凉燥组(C),每组28只.按文献造模后第6天、12天检测各组Ⅱ型肺泡细胞(ATⅡ)超微结构、二棕榈酰卵磷酯(DPPC)含量、肺MUC5ac基因表达、NF-κB活性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 与A组比较,电镜观察显示B组、C组第6、第12天肺泡隔增宽、ATⅡ微绒毛减少,肺组织MUC5a mRNA表达上调;C组ATⅡ线粒体肿胀、嗜锇板层小体“平均面积”减少,伴DPPC含量、NF-κB与TNF-α下降(P<0.05).结论 凉燥袭肺致ATⅡ能量代谢障碍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受损,受邪部位津液骤伤与肺泡病变抑制NF-κB活性与TNF-α的调节作用并刺激MUC5ac基因表达上调;凉燥之凉可伤肺阳而致肺津不化,病邪之物滞凝成痰而使肺呼吸膜增厚并损“肺通天气”之功,为阐析凉燥伤肺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作者:倪圣;丁建中;张六通;向光盛;黄江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