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鑫
附子、半夏是“十八反”中明确提出不能同时调剂使用的中药品种.但大量古今文献显示,临床上仍有一些古代医家及近现代医家常常将二者配伍应用以治疗阳虚痰湿所致的高血压、眩晕、痹证、不寐、心悸等一系列病证.基于此,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跟师经验,从附子半夏配伍应用的溯源、现代配伍研究、病案分析等3方面对二者的配伍应用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特定病理状态下附子半夏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杨妮娜;赵应红;李方洁 刊期: 2017年第19期
赵智强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为素体燥热,外感风邪湿热,入里化热,血热内蕴,热盛生风;热毒久羁,耗伤气血,致津枯血燥;血少则血行欠畅,久则成血瘀之证.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祛风、化瘀.
作者:孙玲;赵智强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经水出诸肾,月经后期多与肾气不足有关,肾气亏虚则冲任失调.本文从肾论治,应用月经周期调理冲任,以调冲汤、八珍汤为基本方,辨证审因,灵活加减,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
作者:边俊;王学文;刘媛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随着中医养生的普及,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观念的认知和行为的误区,从而因养生的不正确而造成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中医养生中出现的误区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力求能修正错误认知,使人们对于养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以便能更好的普及中医养生.
作者:宋云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局部药物治疗是治疗湿疹的主要手段,中医和西医局部治疗湿疹的方法、药物各有优势,疗效确切,然临床上对于外用药膏及外治方法的选择上仍存在合理规范运用等问题.因此,笔者通过近年相关中西医药物局部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徐永强;陈丽娟;黄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通过CT动脉成像技术,分析颈内动脉斑块与中医辩证类型的相关性,以期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应用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更好地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问的200例动脉硬化症的患者,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并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动脉硬化症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气虚血瘀型(25.5%)、痰瘀互结型(30.0%)、脾虚湿盛型(23.0%)、肝肾阴虚型(21.5%);斑块类型:不稳定性121例(60.5%)和稳定性79例(39.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度:轻度狭窄85例(42.5%)、中度狭窄61例(30 5%),重度狭窄33例(16.5%),闭塞21例(10.5%);4种中医辨证分型的动脉硬化症患者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分析颈内动脉起始段CTA征象可了解动脉硬化症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分析可了解颈内动脉起始段斑块类型、狭窄度分别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之间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陈耿春;陈绍辉;李阳;邱士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朱雄雄教授推崇对药,认为用好对药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其治疗脾胃病时擅长应用对药,今将其治疗脾胃病时常用对药加以总结整理,以研究其用药经验,从中获得教益.
作者:杰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对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的在我科住院的85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3例,采用中药足浴,对照组42例,采用温水足浴,每晚1次,1周为1疗程,比较2组2个疗程后的睡眠质量得分.结果:两组相比,实验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足浴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作者:郭婷;朱虹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三子养亲汤具有消食化痰、温中降逆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系病证,以其具有消食化痰作用为切入点,可以异病同治,扩大应用.分析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的中医病因多为饮食不节,病机多为食积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化生,痰湿入于经脉则见高脂血症,痰湿留滞肝胆则见脂肪肝.亦有两者并见者.临床上导师刘老师善用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等疾病,苏子和莱菔子有温中理气的作用,白芥子化痰除湿.3者合用有化痰、除湿、温中、降逆的功效,并加入温性消食之品如炒麦芽、炒神曲、焦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化痰作用,反映了治病必求其本的中医思想,并结合饮食及运动治疗,改善生活习惯以使饮食起居有节,起到消除病因治未病的效果.综合治疗能够起到改善症状,消除疾病,甚至预防复发的效果.
作者:张琦;刘文全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搜集国内近3年的有关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和中药治疗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各医家根据实践经验分别从病因病机等方面辩证论治,临床多获良效.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少,值得临床推广普及.
作者:杨利影;唐阁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头针、腹针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失语的治疗效果及对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6例中风后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接受语言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头针、腹针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及语言功能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8.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各维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语言功能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腹针结合语言康复训练能促进中风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倩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是指发生在发育期的全身骨代谢疾病.主要的病理表现是骨量减少,典型表现是青春期发病,患者以背部下端、髋部和脚踝的隐痛开始,可导致行走困难,常发生承重关节疼痛和下肢骨折,或可发生畸形,身高变矮等.该文报道1例男性青少年患者出现全身骨痛10月余,骨密度测定检查发现腰椎L1-L4 T值:-0.8,Z值:-0.4,左侧股骨T值:-2.1,Z值:-2.0.25-羟基维生素D3:5.36ng/ml,考虑为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作者:马莉莉;高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对中西医相互结合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从2013年6月到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比组、研究组,分别相应的使用蒙脱石散和另加中药汤剂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整体有效率95.1%要明显的比对比组的75.6%好(P<0.05).结论: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上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有利于患者获得确切治疗效果.
作者:俎桂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在对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定向免费的政策和所学专业较为认同,但存在的问题是定向就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学习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定向就业与学医有冲突、较为纠结,大部分学生渴望毕业后继续考研,较大比例的定向免费生因不能升学、不能自主择业等原因在专业课程学习上不刻苦.本文重点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强化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进行探究.
作者:刘奇麟;张博;史瑞;赵星晨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引阳入阴推拿联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把60例患有失眠症的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前者采用引阳入阴配合音乐疗法,后者采用每晚口服阿普唑仑0.4 ~0.8mg常规治疗,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临床证候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观睡眠症状和客观指标均有差异性的改变,其中观察组综合症状疗效率为93.33%,对照组综合症状疗效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PSQI评分值为P<0.05,对照组治疗后PSQI评分值为P>0.05.结论:引阳入阴联合音乐疗法治疗失眠症,能有效的缓解睡眠功能障碍,促进睡眠综合质量的提高.
作者:李云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探究戊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为治疗戊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戊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证候特点分为肝胆湿热组、脾虚湿困组、瘀热互结组,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肝胆湿热组、脾虚湿困组和瘀热互结组在年龄分布,起病时间上并无差异(P>0.05),肝胆湿热组男性患者比例大,脾虚湿困组中女性比例更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虚湿困组ALT、TBIL、PTA水平、住院时长显著低于肝胆湿热组(P<0.05).结论:肝胆湿热型是戊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之一,其患者ALT、TBIL水平高,住院时间较长,可作为临床诊疗时判断病情趋势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冯雨薇;张建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口服加味小柴胡汤基础上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RDQ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食管黏膜内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致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中频电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频电治疗,观察组在中频电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P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次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中频电联合穴位贴敷可快速缓解颈部痉挛、疼痛,安全无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任亮;郭振强;刘晓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茵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均口服半夏泻心汤,每次200ml,1日3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0%.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疗效确切.
作者:李云安 刊期: 2017年第19期
面神经炎的基本病机为经络空虚,外感邪气痹阻面部经脉,经筋气血瘀滞,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采用针刺、刺络放血、穴位贴敷这3种外治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再辅以心理疏导治疗,疗效颇佳.针刺印堂、水沟,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丝竹空、太阳、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对侧合谷;耳后乳突刺络放血,隔日1次;耳后乳突穴位贴敷,隔日1次,与刺络放血交替治疗;由于本病极易造成心理问题,急性期突然发病多惊恐,继而焦虑,甚则抑郁,故辅以镇静,疏解焦虑抑郁的心理疏导治疗,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肖尧;荣晓婷 刊期: 201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