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和中浚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的关系,力图进一步揭示高血压病各证型的本质及演变规律,也将筛选出能反映临床疗效的客观、敏感指标.方法 以泸州地区1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者为对象进行病例一对照相关研究.结果 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M235T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34.087,P=0.000<0.05):高血压组TT型,MT型和MM型分别为57.1%,38.5%,4.4%,对照组分别为22.5%,42.5%,35.0%;高血压组M等位基因频率为23.6%,对照组为56.3%;T等位基因频率为76.4%,对照组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157,P=0.000<0.05).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M235T正常对照组除与肝火亢盛证差异不显著外(P>0.05),与其它证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无明显差异(X2=1.979,P=0.372>0.05).阴虚阳亢证与阴阳两虚证之间基因型无明显差异(X2=2.110,P=0.348>0.05),其余各证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TT基因型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易感基因型;中医实证和虚证之间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差异.
作者:廖慧玲;尹思源;葛丽春;王全;周喜芬;石含秀;史书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以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针对原发病给予常规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前2个疗程每天治疗1次,第3个疗程隔天治疗1次.治疗前后,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脑卒中肢体偏瘫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25.71%,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治愈率14.29%,总有效率为85.71%.经统计分析,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肢体偏瘫安全有效,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优于单纯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作者:黄剑;彭支莲;丁盼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制定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有机磷类农药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方法 采用醋酸乙酯冰浴超声提取,SPE活性炭固相萃取柱净化除杂质,GC-NPD法检测药材中有机磷类农药残留量.结果 建议将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有机磷类农药大残留限量规定为:甲胺磷:不得检出、敌敌畏:0.2μg/g;乙酰甲胺磷:0.5μg/g;乐果:0.2μg/g;马拉硫磷:0.5μg/g;杀扑磷:2.0μg/g;对硫磷:不得检出;二嗪农:0.2μg/g;乙硫磷:0.5μg/g;甲基对硫磷:不得检出;久效磷:不得检出;氧化乐果:0.05μg/g.结论 该研究为生产绿色中药和保障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余春梅;武小赟;李铁钢;喻强;阳勇;罗维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喜炎平对头孢唑啉和头孢噻肟在兔体内抗菌作用的影响,观察临床喜炎平伍用头孢唑林的疗效.方法 将健康家兔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第1组注射喜炎平,第2组注射头孢唑啉,第3组注射头孢唑啉加喜炎平,第4组注射头孢噻肟,第5组注射头孢噻肟加喜炎平.用量:喜炎平13mg·kg-1,头孢唑林70 mg·kg-1,头孢噻肟65 mg·kg-1,连续耳缘静脉注射7 d后取耳缘静脉血3 ml,后离心得血清,按微生物法测定各组药物的抗菌活性.选择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的患者100例,年龄10个月~14岁,病程2~6 d,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给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1·d-1,头孢唑啉20~40 mg·kg-1·d-1;对照组50例,给予头孢唑啉20~40mg·kg-1·d-1.疗程1周.结果 喜炎平在体内外无明显抗菌作用,对兔体内头孢唑啉和头孢噻肟抗菌活性有显著增强作用(P<0.05).临床观察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有效率为78.0%(P<0.01).结论 喜炎平与头孢唑啉和头孢噻肟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熊南燕;姜燕;姜彩娥;王雪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温度等对茶芎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影响,确定佳制备温度条件.方法 应用饱和溶液法制备茶芎挥发油包合物,以包合物的包合率、含油率为评价包合指标.结果 佳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1.5h).结论 此包合温度条件的包合率、含油率均较高,而且简单可行.
作者:刘晓燕;张红;程林;许向群;衷友泉;洪年;杨婕;韩修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美洲大蠊抗衰老活性部位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体外化学模拟体系研究了美洲大蠊抗衰老3个活性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以及对3个部位的还原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 美洲大蠊抗衰老活性总提物、抗衰老活性部位Ⅰ、抗衰老活性部位Ⅱ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EC50分别为0.086 25,31.15和4.904 mg·ml-1;总还原力的EC50分别为1.316,38.65和7.598 mg·ml-1;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EC50值分别为0.032 62,5.665和2.913 mg·ml-1;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4.357,9.255和13.44 mg·ml-1.结论 美洲大蠊抗衰老不同有效部位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各自表现出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对自由基的清除机制可能不同.
作者:焦春香;张成桂;刘光明;李树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津血源颗粒对干燥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利用免疫诱导法建立干燥综合征大鼠模型.观测干燥综合征(SS)模型鼠唾液分泌量、体重、进食量、颌下腺指数及脾和胸腺免疫器官指数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津血源颗粒小剂量组、模型组及佐剂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进食量减少,但无明显差异;津血源颗粒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唾液分泌量从造模第14天起明显增加(P<0.05),颌下腺指数、脾指数及胸腺指数极其明显减小(P<0.01).结论 津血源颗粒对SS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汪红仪;许超;李庆平;钱先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规范化诊断标准.方法 以量表为工具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主客观联合赋权法确立指标权重系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佳证候诊断阈值,运用百分位数法确定程度分级标准.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诊断阈值为220,220≤证候积分<267者为肾气亏虚证轻度,267≤证候积分≤319者为中度,证候积分>319者为重度.结论 以临床资料为载体,以量表为工具,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合理方法,建立证候诊断阈值与程度分级标准,是实现证候诊断规范化的一条可行的研究思路.
作者:戴霞;郭伟星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的体外抗癌活性.方法 合成溴取代的白杨素衍生物,并通过MTT法检测其对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HL-60)细胞、人结肠癌(HT-29)细胞和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合成了6个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结论 溴取代白杨素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IC50=0.85~11.60 μmol/L).
作者:郑兴;王小平;刘运美;郭玉;罗星;尹松;代琴;朱琼妮;廖端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考察樟帮炮制与药典炮制白芍饮片对原发性痛经解痉、镇痛、活血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评价镇痛作用;测量凝血时间及出血时间考察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造大鼠痛经模型,记录炮制品拮抗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兴奋作用.结果 不同白芍炮制品均有镇痛,延长凝血、出血时间,抑制缩宫素诱导子宫平滑肌收缩作用,与药典白芍炮制品比较,樟帮白芍炮制品对上述改善作用明显.结论 白芍樟帮炮制品的解痉、镇痛、活血作用优于药典炮制品.
作者:江雁;张凌;熊贤兵;刘海钧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川贝母是具有代表性的川产道地名贵药材,其性苦、甘,微寒,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润肺之功,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证.其药品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tz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unibratata Hsiacl et K.C 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和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1].
作者:阎博华;丁红;丰芬;邵明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紫茎泽兰中黄酮类色素含量的方法.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60%乙醇为溶剂,三氯化铝比色法测定紫茎泽兰中黄酮类色素含量.结果 紫茎泽兰中总黄酮含量为6.14%,RSD=1.62(n=5).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紫茎泽兰中黄酮类色素的含量测定,为紫茎泽兰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作者:李焱;黄筑艳;宴雨寒;张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积雪草多糖的脱色工艺进行研究.方法 对比活性炭、过氧化氢、不溶性壳聚糖对积雪草多糖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脱色工艺.结果 积雪草多糖优脱色工艺为:pH为4.5,25℃,壳聚糖(g):0.5 mg/ml积雪草多糖(100 ml)为3.0:1,脱色60 min,多糖脱色率为62.24%,RSD为0.150 7%(n=5),保留率为80.11%,RSD为0.212 2%(n=5).结论 优脱色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韦媛媛;陈晓伟;彭吉莉;周吴萍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优化中华补血草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分别运用微波法、超声波法和酶解法3种方案提取中华补血草根总黄酮,确定佳提取方案,并运用正交实验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3种方案中,微波提取法为佳方案.微波提取法正交实验中,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30(g/ml)、微波功率528 W、微波时间30 s,是中华补血草根总黄酮较理想的提取条件(得率为22.19 mg/g).结论 微波法提取中华补血草根总黄酮方法简单可行,为进一步的工艺开发提供了参考.
作者:严丽芳;叶莉莉;汤新慧;高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急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浆中前列腺素类物质含量、脑组织海马锥体细胞尼氏体形态结构的变化,探讨清脑宣窍滴丸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连续给药3 d后复制脑缺血模型,缺血2 h再灌22 h后,RIA法测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尼氏染色法观察神经细胞尼氏体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缺血2 h再灌22 h后,大鼠血浆中炎性介质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均明显升高.清脑宣窍滴丸180,90 mg/kg组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45 mg/kg组血浆中6-Keto-PGF1α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180 mg/kg剂量组增加大鼠皮层、海马CA1区、CA3区锥体细胞尼氏体的积分光密度值.结论 清脑宣窍滴丸可能通过调节TXB2和6-Keto-PGF1α变化,增加海马尼氏体积分光密度来改善急性脑缺血损伤.
作者:王斌;孙建宁;石任兵;孙文燕;张硕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只有认识到护理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难点,才能更好地促进两种教育的融合.文章从思想观念、护理人文教育体系、护理教育者等方面分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作者:田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穿心莲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控制穿心莲提取物的质量.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可同时检测出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穿心莲内酯线性范围为0.045 8~0.687 0μg(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4%,RSD为1.67%(n=6);脱水穿心莲内酯线性范围为0.292 4~2.924μg(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RSD为1.68%(n=6).结论 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穿心莲提取物的质量控制.
作者:蒋珍藕;邱宏聪;黄明桂;邓聿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桃红四物汤乙醇和水提液中总酚酸含量及清除DPPH活性,建立快速简便的中药复方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方法.方法 以乙醇和水为溶媒分别得到桃红四物汤乙醇提取液(EFE)和水提液(EFW),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酚酸含量.测定EFW、EFE、没食子酸(GA)对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能力,评价EFW、EFE的抗氧化活性,并与维生素(Vc)进行比较.结果 EFE、EFw、GA、Vc达到50%清除率所需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20.4±0.1),(33.85±0.1),(0.9±0.1),(2.6±0.4)μg·ml-1.结论 EFE、EFW清除DPPH活性有显著差异,活性强弱与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该方法在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及质量评价方面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提示EFE、EFW有望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
作者:杨辉;胡燕峰;郭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前访视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008-01~2010-06该院住院的68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防视中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 68例肺癌患者中,吸烟的23例患者全部术前戒烟,97.0%的患者认为术前访视可减轻心理负担,76.5%的患者可掌握相关健康知识,94.1%的患者认为中医辨证施护效果良好.结论 肺癌患者术前访视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中医辨证护理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张德惠;胡定伟;崔素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海南五层龙Salacia hainanensis L.根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萃取和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卫矛醇(galactitol,1)、肌醇半乳糖苷(α-D-galactopyranosylcyclitol,2)、桫拉希醇(salacinol,3)、棉子糖[D-(+)-raffinose,4]、芒果苷(mangiferin,5).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袁干军;陶宏刚;谢毅强;裴刚;杜方麓;张志远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