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莉;李明新;吉玲;孙梅
目的 研究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内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GI/R)后的胃黏膜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核团微量注射法以及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 min后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 h的GI/R模型,计数胃黏膜损伤指数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NF-κB p65的表达.结果 ①GI/R可引起胃黏膜损伤,PVN内微量注射Ang Ⅱ(0.3 μl含30 ng)后GI/R损伤显著减轻;侧脑室注射(icy)Ang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能阻断AngⅡ对GI/R损伤的保护作用,使GI/R损伤明显加重;②正常大鼠胃黏膜可见NF-κB表达,并主要在胞质表达;GI/R后,NF-κB表达增多,尤其是胞核表达明显增加;PVN内微量注射AngⅡ后,可使胃黏膜NF-κB表达量减少;icv给予洛沙坦可阻断AngⅡ的效应,即GI/R损伤后胃黏膜NF-κB阳性细胞数表达量增加.结论 PVN内微量注射AngⅡ对大鼠GI/R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被洛沙坦翻转;NF-κB在PVN内微量注射AngⅡ减轻大鼠GI/R损伤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胡霞;张咏梅;石玥;张建福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胎妊娠合并贫血对妊娠的影响.方法 对资料完整的117例多胎妊娠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合并贫血分为贫血组(81例)和对照组(36例),对2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胎膜早破(PROM)、早产发生率与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贫血组妊娠期高血压病、ICP、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贫血组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Apgar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胎妊娠合并贫血时,对孕产妇及围生儿有不良影响.
作者:郭翠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阿片类药物是传统的术后镇痛一线药物,镇痛效果确切;但有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尿潴留、肛门排气时间延长、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为了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近年来倡导平衡镇痛,即通过联合运用不同药理作用的镇痛药物,以减少各种药物的用量,增强镇痛效果,减低副作用[1].
作者:乐国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能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cholinoceptor).早期研究发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以毒蕈碱(muscarine)为代表的拟胆碱药较为敏感,故把这部分称为毒蕈碱型胆碱受体(muscarinic Ach receptor),即M胆碱受体.
作者:葛源;戴体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CT定位,对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抽吸、冲洗、粉碎、液化血肿,置管用尿激酶溶解引流残留血肿.结果 首次血肿清除率35%~70%,总清除率为90%.基本痊愈9例(16.07%),显著进步19例(33.93%),进步24例(42.86%),死亡4例(7.14%).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操作简便、适应证广泛、损伤小、疗效高、费用低、并发症和后遗症少、病死率低,对高血压脑出血有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朱涛;郭建华;许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常用局麻药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兴奋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电生理学依据.方法 分别用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整体浸泡蟾蜍坐骨神经干,分别测定它们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兴奋性的影响以及兴奋性消失后再恢复的时间.结果 神经干在浸泡药液后兴奋性均受到抑制;用林格液冲洗后兴奋性均能恢复.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起效快,而布比卡因起效较慢;普鲁卡因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利多卡因居中、布比卡因长.结论 普鲁卡因起效快,但作用持续时间短;而布比卡因起效慢,但作用持续时间长;利多卡因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问居中.
作者:蒋信伟;孙红;周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SSB抗原与DNA抗原共同免疫动物时不同抗体滴度的变化,研究合成SSB/La多肽与DNA共同免疫动物是否导致DNA抗体产生抑制.方法 根据人SSB抗原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214-225位的12个氨基酸多肽,将人工合成多肽与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进行耦联,与dsDNA、SSB联合DNA、KLH、PBS分别作为抗原对5组家兔进行免疫,用ELISA法检测产生的抗体.并取动物心、肝、肾、脾和皮肤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ELISA法检测发现,不同抗原免疫家兔均能诱导相应抗体产生.联合免疫组SSB/La抗体的滴度明显高于单独SSB免疫组,而dsDNA抗体的滴度明显低于单独免疫组.此外,混合免疫组中同一家兔SSB抗体效价显著高于DNA抗体效价.免疫后未发现动物以上器官组织学改变.结论 SSB多肽、DNA免疫家兔后抗体产生规律存在差异,合成SSB/La多肽与DNA共同免疫家兔后可导致DNA抗体产生抑制.
作者:丁敏;李厚敏;陈雪;张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亚低温(32℃,3 h)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5天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保护作用及PI3K抑制剂LY294002的作用,探讨亚低温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15 min全脑缺血后再灌注5天.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再灌注组、低温缺血/再灌注组、低温缺血/再灌注给药组和低温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给药方法为缺血前20 min脑室注射.复灌5天后用焦油紫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的细胞.结果 3 h亚低温可有效降低大鼠缺血/再灌注5天后海马CA1区细胞的死亡;缺血前20 min脑室注射PI3K抑制剂LY294002显著抑制了3 h亚低温对海马CA1区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 3 h亚低温对大鼠15 min全脑缺血有确切的保护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了亚低温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冲;胡薇薇;张光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及5-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后头痛发生率的差异,以探讨其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选择因新发胸痛怀疑为冠心病而住院诊治的260例患者,除外有慢性头痛病史、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或冠状动脉手术史的病例.入院后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应用硝酸酯类药物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137例,非冠心病123例.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无头痛定义为筛选试验阳性,反之定义为阴性.结果 冠心病组冠心病危险因素积分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03±0.81 vs.0.82±0.67,P<0.05).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冠心病组头痛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20.43%vs.70.73%,P<0.01).筛选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9.56%,特异性为70.73%,阳性预测值为75.17%,阴性预测值为75.65%,准确性为75.38%.结论 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是否出现头痛可作为鉴别诊断胸痛是否为冠心病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欧阳平;汪自龙;杨婉花;施月萍;杨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氟马西尼、纳洛酮及二者合用对乙醇中毒小鼠的催醒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分成4组(n=10),用16 ml/kg二锅头酒灌胃,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 g、纳洛酮2 mg/kg、氟马西尼1 mg/kg、纳洛酮2 mg/kg+氟马西尼1 mg/kg,观察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结果 纳洛酮组、氟马西尼组及纳洛酮+氟马西尼组小鼠的睡眠时间均短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两者合用组短于单独用药组,但仅与纳洛酮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乙醇中毒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苯二氮革受体有关.
作者:文静;戴体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复杂外伤性白内障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67眼)合并眼前后节组织紊乱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不同的手术时机、术式及疗效.所有患者均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或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37例(37眼)为Ⅰ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眼前节损伤修复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6~1.2者12眼(17.91%),0.3~0.5者31眼(46.27%),0.05~0.2者20眼(29.85%),<0.05者4眼(5.97%).结论 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采用小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使复杂外伤性白内障获得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牟莉;李明新;吉玲;孙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级整群分层抽样,对4所学校的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B超检查等,所得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6个因素进入模型:主要为腰围(OR=1.237)、每次食用煎炸食品量多(OR=1.577)、体重指数(OR=1.432)和不吃早餐(OR=7.471)等危险因素和不吃零食(OR=0.310)、喜欢运动(OR=0.556)等保护性因素.其中,每次食用煎炸食品量和BMI等级间OR相差较大.结论 改变儿童饮食行为偏差,尤其是少食用煎炸食品,适当增加体育运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体重改变,可能会改善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
作者:孙桂香;王健;金英良;徐继承;董华;吴秀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金纳多(Ginaton)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再灌注(I/R)组、药物(Ginaton)组,每组6只.采用双侧夹闭大鼠肾蒂缺血45 min后再灌注3 h的方法制备肾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法分析转录因子c-Jun的激活变化情况,TUNEL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Sham组磷酸化c-Jun的活性变化不明显,I/R组磷酸化c-Jun的免疫活性显著增强,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与Sham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金纳多明显抑制磷酸化c-Jun的免疫活性且减少了肾脏I/R诱导的细胞凋亡,与Sham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金纳多抑制肾I/R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保护肾缺血性损伤的作用可能与抑制c-Jun的激活有关.
作者:王艳;姬怀雪;邢淑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草药GST-22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动脉阻塞(4-VO)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前30 min以及缺血后1 h以30 mg/kg腹腔给药(GST-22),复灌5天,灌注取脑,石蜡切片,以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测定单位面积内焦油紫染色细胞面积总和,组间比较,并进行形态学分析.结果 缺血前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约90%细胞存活;缺血后1 h腹腔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亦有明显保护作用,约有50%细胞存活(P<0.05).结论 中草药GST-22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作者:孙亚峰;裴冬生;张光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其病因与其他年龄组小儿不尽相同.为总结临床经验,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有呕吐症状的96例住院新生儿综合分析如下.
作者:惠玉常;肖先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与神经元c-fos的表达变化.方法 7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组及假手术组,缺血组再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再灌注2、4、6、12、24、48、72 h 7个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记法、蛋白印迹法观察缺血皮质区各时间点GFAP和c-fos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显示2组再灌注4、24、48 h GFAP和c-fos表达的相互关系.结果 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 h神经元c-fos的表达增加,4 h达高峰,随之下降,2组间各时间点均有差异(P<0.05);于再灌注4 h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GFAP表达增加,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于48 h达高峰,随后下降,2组间6、12、24、48、72 h 5个时间点具有差异(P<0.05);且在同一部位,c-fos阳性神经元周围伴有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均被激活,并伴有GFAP、c-fos的不同的时程规律表达变化.
作者:丰浩荣;许鹏程;徐进步;曾因明;吴永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TAPP治疗腹股沟疝95例,采用网状补片常规固定、腹膜缝合关闭等方法.结果 95例TAPP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40~130)min,术后平均住院5.5(4~7)天.术后随访0.5~6年,无复发.结论 TAPP是一种初学者易掌握、安全可靠的疝修补术,遵循无张力疝修补术原则,具有复发率低、创伤小等优点.
作者:尹斌文;谢光伟;马祖泰;张璞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并分析一类捕食者具有流行病的捕食扩散模型,重点研究该方程组解的定性性质.方法 利用线性化和特征值方法及Lyapunov稳定性理论.结果 得到了捕食者绝灭和疾病成为地方病的充分条件.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当捕食者的转化率大且接触率大时捕食者的疾病成为地方病;而当接触率小时该疾病终消除.如果捕食者的接触率足够小时,连捕食者都终消亡.
作者:谭飞;蒋仁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微创稳定系统(LISS)治疗胫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MIPPO)技术,应用LISS内固定治疗胫骨近端骨折8例.结果 本组术后均获随访4~20个月,平均9.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深部感染,1例发生切口延迟愈合.X线愈合时间13~22周,平均16.8周.完全负重时间15~24周,平均18.8周.膝关节活动度:屈80°~140°,平均109°;伸0°~10°,平均3.8°.结论 LISS对胫骨近端关节内或关节外骨折均能稳定地固定,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刘凯;冯斌;刘林;张轶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儿童原发性单纯性肾病综合征血白蛋白水平与蛋白尿变化之间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初次发病且未经激素治疗的原发性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分别观察血白蛋白水平与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尿蛋白量(尿蛋白,)之间、血白蛋白水平与24 h尿蛋白定量和病程的乘积之间(尿蛋白2)的关系.结果 血白蛋白水平与尿蛋白,之间F=0.718,γ=0 127,P>0.05;血白蛋白水平与尿蛋白2之间F=0.001,r=0.005,P>0.05.血白蛋白水平与尿蛋白1、尿蛋白2之间不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也无相关关系.结论 大量蛋白尿可能不是某些原发性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血白蛋白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董晨;高莉莉;赵彤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