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国;杨杰;张智;向丽华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野生制何首乌对大鼠的肝损伤.方法本实验给药组每天按不同剂量(分别相当于成人每日12 g临床用量的20,50,100,200 倍)灌胃大鼠一次,前3 个月为给药期, 第4个月为停药恢复期, 分别于给药后的2个月、3个月及4个月末采取血液进行生化检测,同时在3个月末摘取大鼠肝脏匀浆进行丙二醛(MDA)、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 - ST)检测及进行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大剂量和较大剂量给药组对大鼠肝脏转氨酶AST在3个月时有一定的影响(P<0.05),MDA有显著性升高(P<0.05).肝脏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光镜下大剂量给药组可见散在炎细胞浸润, 肝血窦充血, 枯否氏细胞增生活跃并可见吞噬色素颗粒.结论制何首乌大剂量长期灌胃对大鼠肝脏有轻度的肝损害,常用剂量各阶段应用则未见毒副作用.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作者:耿增岩;陈金铭;于德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超声法分别以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浓度乙醇水溶液和不同极性提取溶剂对玄参中多酚类化合物进行提取.方法 采用Folin-Ciocalteu方法测定玄参不同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并通过DPPH抗氧化活性体外评价体系测定玄参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40%乙醇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高,而20%乙醇提取物具有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论玄参中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作者:刘质净;李丽;王晶;闫静;刘春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石芍护睛散对实验性干眼病角结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新西兰白兔采用睑板腺开口烧灼及紫外线照射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组,中药组给予石芍护睛散口服,与空白组及西药组对照,取角结膜切片,记录凋亡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中药组细胞凋亡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亦少于西药组.结论石芍护睛散对干眼病角结膜细胞凋亡有显著抑制作用.
作者:肖家翔;杨建修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对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大鼠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F344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两组以甲基苄基亚硝胺(NMBA)0.5 mg/kg皮下注射于大鼠诱导食管癌模型,治疗组在诱癌同时预防性给予枸杞多糖10 mg/kg灌胃治疗,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kg灌胃.在诱癌9周、15周每组分别取5只大鼠抽取外周血,EDTA抗凝,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_4~+T细胞和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细胞数,另留取血清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10的含量.结果 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大鼠食管癌后大鼠外周血中CD_4~+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_4~+CD_(25)~+Tr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此过程随诱癌时间而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用药后9周、15周枸杞多糖治疗组CD_4~+CD_(25)~+Tr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CD_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枸杞多糖治疗后显著下降.结论 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大鼠食管癌后外周血中CD_4~+CD_(25)~+Tr细胞表达增强,IL-10分泌显著增加,枸杞多糖可有效抑制其表达,显著改善实验性食管癌大鼠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作者:单铁英;乔俊红;杨书良;苏安英;唐军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中华补血草根提取物(Limonium sinense Ktze root extract, LSE)的抗肿瘤活性.方法 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HepG_2的存活率,检测LSE对离体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模型,检测LSE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测定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 0.2~0.8 mg/ml LSE可剂量抑制肿瘤细胞HepG_2的增殖;200,400,800 mg/kg LSE对荷瘤小鼠实体瘤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8.6 %、40.7 %及49.0 %.且各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高于模型组小鼠.结论 LSE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和一定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汤新慧;徐力致;高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超临界CO_2萃取桔核中柠檬苦素的优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对柠檬苦素萃取量的影响.结果 优化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2℃,夹带剂用量1.8 ml/g.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预测性好.
作者:杨军;余德顺;范菊娣;罗喜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HPLC-MS/MS测定小鼠肝、心、脾、肺、肾组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浓度的方法.方法 利用肝脏组织进行了提取方法的研究,考察了提取溶剂、提取温度、匀浆配比等对氧化苦参碱提取回收率的影响;测定以非那雄胺为内标,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方式检测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结果 组织-水为1:10,在冰水浴中匀浆,以2%正丁醇氯仿混合溶剂的液-液萃取法处理样品;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线性范围均为4~2 000 ng·ml~(-1);定量下限均为4 ng·ml~(-1);各组织方法回收率均在87.1%~110.3%;批内、批间精密度<14%;提取回收率>58.6%.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灵敏、简便、省时,适用于小鼠各脏组织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作者:陈有军;刘奕明;赵瑞芝;刘丽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通过对近年来热力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的综述,介绍热力学方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包括对中药四性、中药复方配伍、中药药效筛选和品质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为审视和研究中医药提供新的视角和技术水平.
作者:张红;刘晓燕;韩修林;程林;衷友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以女贞子为原料,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探讨超声频率、溶剂浓度、料液体积比、超声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女贞子中的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含量.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齐墩果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料液体积比5:40,乙醇浓度95%,超声频率44 000 Hz,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女贞子中齐墩果酸提取含量可达到(1.271±0.002)%. 结论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有效成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珍菊;王周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优选金花茶种子中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丙酮-水法从金花茶种子中提取总多酚,利用正交实验优选总多酚佳提取工艺,考察丙酮浓度、时间、温度、提取次数及料液比对总多酚收率的影响.结果 总多酚的佳提取工艺为:25倍量的50%丙酮-水,80℃,提取3次,4 h/次,总多酚含量为9.59%,总多酚的收率为1.71%.结论 丙酮-水提取法可用于金花茶种子中总多酚的提取,其中提取溶剂倍量和提取温度对总多酚提取的影响较大.
作者:唐前;罗燕英;唐玲;黄连冬;于大永;冯宝民;王永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黄瓜香提取物的抗炎效应.方法 采用4种急性炎症模型,包括角叉菜胶及蛋清诱导大鼠足趾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1%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渗出模型,观察黄瓜香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结果 黄瓜香提取物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对角叉菜胶和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对急性炎症导致的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均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黄瓜香提取物中、高剂量两个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黄瓜香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炎效应.
作者:李春艳;钟飞;李先辉;吕江明;贾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的相互作用,以了解其有效成分体内吸收的情况.方法 采用平衡透析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透析时间、模拟生物膜浓度和缓冲溶液pH值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 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吸收检测结果表明,有11个指纹峰吸收明显;模拟生物膜的浓度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影响较大,随浓度增加,色谱峰面积明显减小,符合被动吸收规律;pH值对其中3个成分的吸收有影响.结论 采用脂质体平衡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的方法,能方便、有效地预测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情况,揭示该复方的潜在活性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何丽姗;徐斌;王光忠;刘焱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黄芩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用植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是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文章概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黄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制备工艺,并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全面开发利用黄芩提供参考.
作者:李玉萍;熊向源;刘建涛;龚妍春;吴光杰;周春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卒中的病理基础,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全过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是中风病恢复期的重要病机,运用中医取象比类法看待中西医对中风发生的认识,不难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细胞的粘附、聚集以及斑块破裂引起的堵塞管腔,与中医瘀血阻络引起的血流不畅有某些相似之处,为此,深入研究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中某些炎性物质的关系,就有可能找到中医药干预缺血中风二级预防的新途径.
作者:陈杰;朱磊;周喜燕;秦秀德;黄燕;蔡业峰;王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夜香树花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株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 按极性递增原则回流提取得到夜香树花提取物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再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法观察夜香树花提取物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Bele7404、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当夜香树花总浸膏浓度为40μg/ml及正丁醇部位提取物浓度为20 μg/ml时对3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为48.10%~68.97%.结论 夜香树花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作者:卢红梅;钟振国;赵世元;吕金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五鹤续断快繁体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优化.方法以五鹤续断(Wu-He Dipsacus asper)初春萌发的幼嫩茎、茎尖和叶作为外植体,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根和芽分化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诱导愈伤组织的适培养基为MS+6-BA1.5 mg·L~(-1)+NAA0.2 mg·L~(-1),在光照下培养长势好;诱导丛生芽的优培养基为MS+6-BA2.0 mg·L~(-1)+NAA0.5 mg·L~(-1);诱导生根的佳培养基为1/2MS+NAA1.0 mg·L~(-1)+ PP3 330.4 mg·L~(-1).结论 建立了一套五鹤续断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作者:武芸;武玉莲;张泽;丁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瓣蕊唐松草根茎中提取抗氧化性物质的佳方法及工艺条件.方法 用不同溶剂、不同条件对提取的根茎内含物进行抗氧化实验,抗氧化性的测定采用T-AOC法.结果 瓣蕊唐松草根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性;用乙醇与醋醇乙酯提取时抗氧化性较高;温度因素对其抗氧化性影响很大;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12.5,浸提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结论瓣蕊唐松草在天然抗氧化剂开发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敖恩宝力格;邰丽华;胡日都胡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酵母菌发酵对川乌、附子(黑顺片)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取酵母菌直接发酵和以面粉为基质进行酵母菌扩增,之后再与川乌、附子混合两种发酵方法,水煎提取、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和浸膏得率.结果 酵母菌直接发酵生物碱含量高,酵母菌+面粉再与川乌、附子混合发酵后生物碱含量略低,但浸膏得率高,两种方法发酵均高于传统水提法.结论 酵母直接发酵川乌、附子能明显提高总生物碱含量和浸膏得率.
作者:葛喜珍;刘洁;苏建树;郑来丽;李利辉;赵有玺;田平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优选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浴回流、微波和超声波辅助3种方法提取葛根总黄酮,正丁醇萃取纯化.结果 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总黄酮提取率高,提取率为91.68%,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87.56%;超声波辅助提取次之,提取率为87.88%;水浴回流提取低,提取率为85.35%.结论 微波辅助提取法节能、高效,且污染小,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甘琳;周芳;张越非;池汝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鹿衔草黄酮苷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实验方法,经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结果鹿衔草黄酮苷(20 mg·L~(-1))能够浓度依赖性的降低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张力.分别能减小苯肾上腺素(PE) (10~(-6) mmol·L~(-1))和KCl(60 mmol/L)对血管环的收缩幅度,大舒张幅度分别为(102.7±1.6)%(P﹤0.01)和(39.6±1.6)%(P﹤0.01).此舒张作用不能被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 300 mmol·L~(-1))、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亚甲蓝(MB 10~-5mmol·L~(-1))、环氧酶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 10~-5mmol·L~(-1) )、ATP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 10~(-6) mmol·L~(-1) )、Ca~(2+)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TEA 10~(-6) mmol·L~(-1))所阻断.但可以被瞬时外向钾电流阻断剂氯化钡(BaCl_2 10~(-6) mmol·L~(-1) )和钾通道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 1 mmol·L~(-1))阻断.在无钙灌流液中,用HPFG(2 mg·ml~(-1))孵育10 min可使CaCl_2的量效曲线下移且使PE的大收缩幅度降低(P﹤0.01).激光扫描共聚焦检测细胞内钙的结果表明,鹿衔草黄酮苷浓度依赖性(1 ,2 g·L~(-1))地抑制了静息状态平滑肌细胞胞浆内钙浓度的升高.结论 鹿衔草黄酮苷能够浓度依赖性舒张大鼠胸主动脉,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开放瞬时外向钾通道,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但并不影响一氧化氮的释放和前列环素的生成.
作者:何秀权;叶明磊;顾袁琴;邵雪岩;陈曦;侯云龙;乔国芬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