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效唑对珐菲亚生长发育和药材产量的影响

凌征柱;赵维合;覃文流;姚绍嫦;蓝祖栽

关键词:多效唑, 珐菲亚, 调节, 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 针对珐菲亚极易旺长,严重影响根部生长发育的问题,拟用多效唑调节珐菲亚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以达到控茎促根,提高药材产量.方法 在旺长盛期用不同浓度进行喷施处理.结果有效地适当抑制珐菲亚植株的高长,增强茎杆粗长,促进根部生长.结论多效唑用于珐菲亚的生长调节安全有效.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枸杞多糖对实验性食管癌大鼠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对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食管癌大鼠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F344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正常对照组常规饲养,其余两组以甲基苄基亚硝胺(NMBA)0.5 mg/kg皮下注射于大鼠诱导食管癌模型,治疗组在诱癌同时预防性给予枸杞多糖10 mg/kg灌胃治疗,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ml/kg灌胃.在诱癌9周、15周每组分别取5只大鼠抽取外周血,EDTA抗凝,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_4~+T细胞和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细胞数,另留取血清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10的含量.结果 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大鼠食管癌后大鼠外周血中CD_4~+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_4~+CD_(25)~+Tr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此过程随诱癌时间而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用药后9周、15周枸杞多糖治疗组CD_4~+CD_(25)~+Tr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CD_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经枸杞多糖治疗后显著下降.结论 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导大鼠食管癌后外周血中CD_4~+CD_(25)~+Tr细胞表达增强,IL-10分泌显著增加,枸杞多糖可有效抑制其表达,显著改善实验性食管癌大鼠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作者:单铁英;乔俊红;杨书良;苏安英;唐军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舌象与肝病关系临床研究集析

    查阅了近40年的舌象与肝病关系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主要涉及的肝病有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症、脂肪性肝病等,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

    作者:张治国;杨杰;张智;向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川党参品质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川党参品质变化规律和影响品质变化的因素.方法田间移栽、定期取样及室内处理分析相结合.结果 川党参根的生物量积累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20日后基本趋于稳定;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相关显著;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川党参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结论 川党参的品质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者:彭锐;孙年喜;马鹏;王俊;李隆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苦荬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目的 对苦荬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结果 苦荬菜属植物含三萜、甾醇、倍半萜、黄酮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过敏、抗白血病、保肝、护脑等多种药理作用.结论研究开发苦荬菜属植物具有广阔前景.

    作者:刘胜民;谢卫东;孟凡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凤仙花中山萘酚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目的 从凤仙花中提取山萘酚.方法 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溶剂对凤仙花中山萘酚的进行提取,对得到的醋酸乙酯提取物,采用葡聚糖凝胶LH-20进行分离,以甲醇为溶剂进行重结晶,利用HPLC进行检测.结果 用醋酸乙酯溶剂提取凤仙花中山萘酚是可行的,山萘酚含量相对较高.结论凤仙花可作为提取山萘酚的优选原料.

    作者:胡喜兰;程青芳;尹福军;边红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分析

    目的 以女贞子为原料,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探讨超声频率、溶剂浓度、料液体积比、超声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对女贞子中的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中齐墩果酸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含量.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齐墩果酸的适宜工艺条件为:料液体积比5:40,乙醇浓度95%,超声频率44 000 Hz,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女贞子中齐墩果酸提取含量可达到(1.271±0.002)%. 结论 超声波辅助提取女贞子有效成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蒋珍菊;王周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维药雪莲前列栓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雪莲前列栓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鉴别处方中的雪莲,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雪莲前列栓中绿原酸的含量.使用Waters RpC_(18) (150 mm×4.6 mm,5 μm) ;检测波长:327 nm;流动相:乙腈-0.4%磷酸溶液(10:90);流速:1.0 ml·min~(-1);柱温:35℃.结果在TLC图谱中可检出雪莲的特征斑点,HPLC法在绿原酸26.68 ~293.48 μg(r=0.999 8,n=6)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6%(n=9),RSD为1.89%.结论 所采用的方法准确、可靠,可行性及重复性良好,能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希尔艾力·吐尔逊;斯拉甫·艾白;曼尔丹·尼牙孜;吐尔洪;薛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皮移植促进兔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经皮注射对兔桡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对56只白兔施行骨折模型,随机分为第1批(用药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和第2批(纯化注射组C组、实验对照组D组).骨折模型术后14,28 d取材进行影像学、组织学、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与分析.结果两个批次的实验组新生血管、骨小梁形成均明显优于同批对照组,4种骨痂记分、外骨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rhG-CSF动员的BMSCs经皮注射后有明显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作者:蔡建平;张爱国;杨掌权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针刺的思考

    <黄帝内经·阴阳二十五人>将人按体质分为二十五种,意义重大.但黄帝内经未提出具体针刺方法,给针刺临床运用带来一定困难.在文献中,这种分类方法如何运用指导针刺临床也少见论述.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李雪青;马树祥;崔建美;李旗;杨晓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优化莪术挥发油的佳超声提取工艺.方法采用L_9(3~3)正交设计,以莪术挥发油得率和吉马酮含量为指标,优选莪术挥发油的提取方法.结果 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80 W,药材粉碎目数100,超声时间40 min.结论确定的佳工艺所得的莪术挥发油得率和吉马酮含量都较高,可为实际生产提供依据.

    作者:杨木华;杨志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华东地区大戟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华东地区大戟属药用植物的资源情况.方法野外考察及植物分类学研究.结果整理出华东地区大戟属药用植物5亚属10组26种.结论 为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打下基础.

    作者:李惠;赵志礼;倪梁红;孟千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的相互作用,以了解其有效成分体内吸收的情况.方法 采用平衡透析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脂质体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考察了透析时间、模拟生物膜浓度和缓冲溶液pH值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 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吸收检测结果表明,有11个指纹峰吸收明显;模拟生物膜的浓度对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与模拟生物膜相互作用影响较大,随浓度增加,色谱峰面积明显减小,符合被动吸收规律;pH值对其中3个成分的吸收有影响.结论 采用脂质体平衡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联用的方法,能方便、有效地预测复方脑得生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情况,揭示该复方的潜在活性成分,为其药效物质基础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何丽姗;徐斌;王光忠;刘焱文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夜香树花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夜香树花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株生长抑制的影响.方法 按极性递增原则回流提取得到夜香树花提取物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再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法观察夜香树花提取物总浸膏和正丁醇部位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肝癌细胞株Bele7404、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 当夜香树花总浸膏浓度为40μg/ml及正丁醇部位提取物浓度为20 μg/ml时对3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为48.10%~68.97%.结论 夜香树花提取物在体外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作者:卢红梅;钟振国;赵世元;吕金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蟾皮和蟾蜕脂蟾毒配基含量测定与比较

    目的 检测蟾皮及新发现的药用部位蟾蜕脂蟾毒配基含量并进行比较.方法 HPLC检测蟾皮、蟾蜕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结果 蟾皮、蟾蜕中的脂蟾毒配基含量分别为0.011 7,0.031 3 mg/g.结论实验提示蟾蜕、蟾皮中均只有极微量的蟾毒配基残留.

    作者:缪珠雷;张康;杨鸣泽;周秀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清眩丸醇提工艺的正交设计-重复实验法优选

    目的 确定清眩丸中原料药川芎、白芷共同醇提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实现对浸膏中阿魏酸和欧前胡素的同时测定.以出膏率、欧前胡素得率、阿魏酸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用正交设计-重复实验法考察乙醇浓度和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提取的影响,确定乙醇同时提取川芎和白芷中有效成分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清眩丸中川芎与白芷同时醇提的佳工艺为:85%乙醇,用量8倍,提取时间为1 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法为清眩胶囊原料药川芎与白芷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陈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芭蕉根不同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芭蕉根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炎、镇痛活性.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和小鼠棉球肉芽肿等实验进行抗炎实验,采用醋酸扭体法进行镇痛实验,对芭蕉根的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8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进行抗炎和镇痛实验研究.结果 芭蕉根石油醚和正丁醇提取物可以明显的减轻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棉球肉芽肿的重量,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小鼠足肿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芭蕉根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在相同剂量下,芭蕉根石油醚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活性,而80%乙醇和水提取物相对具有较好的镇痛活性.

    作者:钱海兵;孙宜春;黄婕;王祥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葛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比较

    目的 优选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水浴回流、微波和超声波辅助3种方法提取葛根总黄酮,正丁醇萃取纯化.结果 微波辅助提取所得总黄酮提取率高,提取率为91.68%,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87.56%;超声波辅助提取次之,提取率为87.88%;水浴回流提取低,提取率为85.35%.结论 微波辅助提取法节能、高效,且污染小,具有应用前景.

    作者:甘琳;周芳;张越非;池汝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微归脾丸对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超微归脾丸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衰老小鼠模型,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给药45 d后,测定肝脏及脑组织的抗氧化指标(MDA,SOD,GSH-Px),和胸腺、肝脾的脏器指数,并与普通归脾丸进行比较.结果 超微归脾丸可显著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的胸腺、脾、肝的脏器指数;肝组织中MDA不同程度下降,SOD及GSH-Px活力不同程度提高,与普通归脾丸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超微归脾丸的抗衰老作用优于普通归脾丸,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免疫功能,清除氧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作者:桂卉;文雅萍;邹龙;刘东文;蔡光先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养老奉亲书》与老年人食疗方法

    <养老奉亲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关于老年养生的专著,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老年人食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指出老年人养生应以食疗为先,依据辨证为基,以脾肾为要进行合理为佳、味形为用的食疗方法.而这种食疗方法更有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益寿延年.

    作者:史银飞;路新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三叶木通中酚醇及酚醇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茎中强极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制备型HPLC等对三叶木通的水提取液进行分离,根据波谱方法(EI-MS、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 COSY)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醇 (4-hydroxy-3,5-dimethoxybenzenemethanol) ①;赤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 [erythro-1-phenyl-(4'-hydroxy-3'-methoxy)-2-phenyl-(4''-hydroxy-3''-methoxy)-1,3-propanediol]②;苏式-1-苯-(4'-羟基-3'-甲氧基)-2-苯-(4''-羟基-3''–甲氧基)-1,3-丙二醇[threo-1-phenyl-(4'-hydroxy-3'-methoxy)-2-phenyl-(4''-hydroxy-3'' -methoxy)-1,3-propanediol]③;(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 –丙三醇 [(7S,8S)-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ol]④;2-(4-羟基-3-甲氧基苯)-乙醇1-O-β-D-葡萄糖苷[2-(4-hydroxy-3-methoxyphenyl)-ethanol-1-O-β-D-glucopyranoside]⑤;(7S,8S)-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1,2,3-丙三醇-2-O-β-D-葡萄糖苷 [(7S,8S)-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ol-2-O-β-D-glucopyranoside]⑥.结论 6个化合物全部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作者:关树光;於文博;关树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