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娥;段宝忠
中药注射剂(TCMI)的问世,改变了中药以口服给药为主的传统给药方式,突出了速效和高效的特点,为临床医生用药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表明,TCMI 存在的问题较多,认真总结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有助于TCMI 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兴海;吴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长春七花和果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长春七花和果实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67个化合物,其中花得15种化合物,果实得52种化合物.结论两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基本相似,主要成分均为表蓝桉醇,大根香叶烯D和β-水芹烯.
作者:梁波;张小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黄连多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扩散法研究黄连多糖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并选用黄连水提液和盐酸小檗碱作为对照.结果黄连水提液和小檗碱对菌体均有抑菌效果,黄连水提液的抑菌效果尤为明显;黄连多糖没有抑菌作用.结论黄连多糖在体外条件下,不具有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姜延伟;王懿萍;吴玉娟;洪鹏举;许伦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并设32例应用三九胃泰胶囊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疗效优于对照组的7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改善胃粘膜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生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远期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陈良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对海南裂叶山龙眼叶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脂溶性部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从海南裂叶山龙眼叶超临界提取物中共分离出55个组分,鉴定了其中20个化合物,占萃取物总量的89.78%,其中含量高于5%的有7个,主要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5.42%);百秋里醇(13.86%);二十九碳烷(11.37%);1-脱氢睾酮(7.83%);3,5-二烯豆甾烷(6.79%);3-甲基二环[4.1.0]庚烷(5.18%);(1.α.,2.β.,5.α.)-2,6,6-三甲基二环[3.1.1]庚烷(5.09%).结论海南裂叶山龙眼叶的提取物中含有萜类、酯类、烷烃、激素、甾类、维生素、生物碱等各类化学成分,为海南裂叶山龙眼的开发奠定了研究基础.
作者:靳德军;符乃光;梁振益;刘明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测定巴戟天低聚糖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方法巴戟天低聚糖水解后可形成果糖,果糖在盐酸的作用下生成羟甲基糠醛,照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85 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巴戟天低聚糖在5~30 μg·ml -1范围内,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22%,RSD=2.20%(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重复性好.
作者:林芳花;林励;刘晓涵;汪金玉;马艳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通过总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养生思想,认为篇中的天人相应观、阴阳平衡观、重视阳气观、阴阳气位观、形神合一观、正气为本观、动静协调观、固护脾胃观不仅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钦鹏;徐志玉;李晓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分析、总结近年来中药材生产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和文献报道,论述了我国的中药材及中成药要走向国际市场,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中药生产必须规范化与规模化.即按照GAP生产药材,而中药材生产实施GAP,病虫害防治是急需研究、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作者:王红霞;陈随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烯紫杉醇脂质体大鼠体内代谢过程.方法优化色谱条件,以萃取浓集法处理生物样品,内标法测定样品中药物含量;SD大鼠尾静脉给药后测定设定时间点体内药物浓度,用2.0版DAS软件分析药物体内动力学参数.结果经优化色谱条件,在0.05~25 μg/ml浓度范围内,多烯紫杉醇线性关系良好.药物体内过程符合双室模型,主要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均值为:分布半衰期(T1/2α)为2.374 min;消除半衰期(T1/2β)为299.038 min;清除率(CL)为0.026 L/(min·mg);表观分布容积(V1)为0.219 L/kg.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多烯紫杉醇脂质体提供体内动力学参考.
作者:刘睿颖;王盛民;宋庆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优选超临界CO2萃取薤白挥发油成分的工艺条件.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以萃取的压力、温度、时间为主要因素,考察薤白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结果佳工艺为压力15 MPa,温度30 ℃,时间3 h,其挥发油得率为1.093 %,是水蒸气蒸馏法得率(0.296 %)的3.7倍.结论超临界萃取具有耗时少、效率高等优点,适合批量生产.
作者:蒋合众;马超英;李艳;丁雪娇;罗丽勤;林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因素、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李鹂;欧伟文;李毅;汪国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对长白楤木根、茎、叶中所含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360 nm波长处测定.结果总黄酮在4.08~32.6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0.018 3C+0.012 7,R2=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63% (RSD=1.93%).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长白楤木的质量控制.
作者:宁德利;阮洪生;韩承伟;黄金仁;殷奎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为充分利用番石榴叶资源,优选番石榴叶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提取番石榴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影响番石榴叶总黄酮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为: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提取次数>溶剂用量.结论番石榴叶总黄酮佳提取工艺为10倍量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2h/次.
作者:蔡丹昭;刘华钢;韦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为开发利用民族药鸡肉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及理化鉴定的方法.结果鸡肉参为紫葳科植物滇川角蒿Incarvillea mairei(Le'vl)Grierson的根.结论实验结果可为该生药的鉴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月娥;段宝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正交实验优选消痤颗粒剂的成型工艺.方法以药液的相对密度、加辅料倍数、混合辅料比例为主要影响因素,以芍药苷含量、成型难易为评价指标,用L9(34)正交实验优选成型工艺.结果筛选出的佳成型工艺为相对密度1.28,加3.0倍辅料,混合辅料的比例为(糊精∶乳糖:糖粉)=2∶3∶1.结论该工艺合理可行,稳定可靠.
作者:朱小勇;徐冬英;陈卫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地黄的3个炮制品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方法应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和综合放血造成小鼠血虚模型,观察地黄不同炮制品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CFU-E、BFU-E和CFU-GM的影响.结果与酒炖熟地组相比,生地组明显增强血虚小鼠骨髓粒系祖细胞的生成能力,并能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其他各组相比,酒炖熟地组显著增强血虚小鼠骨髓红系祖细胞的生成能力.结论不同地黄炮制品对血虚小鼠补血作用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实现的.
作者:崔瑛;房晓娜;王会霞;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白花蛇舌草对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白花蛇舌草含药血清分别处理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PG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法观察其对PG细胞p5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经白花蛇舌草含药血清作用的PG细胞p5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与p53基因表达增多有关.
作者:李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中性蛋白复合酶法提取大枣多糖的工艺,并验证大枣多糖的部分药理作用.方法对不同提取方法作对比;以多糖的得率和纯度为指标,对效果较佳的中性蛋白复合酶提法安排正交实验,筛选提取工艺;后进行动物实验.结果确定中性蛋白复合酶法提取的佳工艺为:酶液浓度0.15%,pH 7.5,提取温度37℃;大枣多糖的药理实验表明大枣多糖属无毒级,大枣多糖大、中、小剂量对S180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结论中性蛋白复合酶法提取大枣多糖工艺有效可行.
作者:石奇;樊君;石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降糖复方中药提取液中总多糖的含量.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苯酚-硫酸法.结果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40 μg/ml,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99.36%,RSD=3.15%.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重现性良好.
作者:高伟;王晓娟;刘翊;杜连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方法采用预发酵法、分离法、酶解法、预发酵-黑曲霉发酵法、双分离法等提取黄姜皂素.结果双分离法的纤维素的平均得率为46.36%,淀粉的平均得率为32.75%,黄姜皂素的平均得率为预发酵法的86.47%,但酸用量为预发酵法的8.33%.结论双分离法为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资源利用程度高,且生产周期缩短.
作者:舒国伟;陈合;李庆娟;王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