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鬼针草属药材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品种中槲皮素的含量

夏清;刘圆;李莹

关键词:鬼针草属, 槲皮素,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目的 建立鬼针草属药材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并比较鬼针草属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品种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 Kromasil C 18柱(4.6 mm×250 mm, 5 μm),柱温30 ℃;流动相为甲醇-0.4 %磷酸水溶液(41∶59);检测波长 360 nm;流速1 ml·min-1.结果 槲皮素在0.02~0.80 μg,峰面积与进样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 =3×106X-33 404,R2=0.999 9(n=5),平均回收率99.87%.鬼针草属药材各部位和各品种中槲皮素的含量分别为:根0.075 %,茎0.48 %,叶1.4 %,狼杷草0.095 %,白花鬼针草0.677 %,婆婆针0.329 %,三叶鬼针草0.085 %.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以作为控制鬼针草属药材质量的方法之一;就化学成分槲皮素的角度考虑,不同部位以叶入药好,其次是茎,因此建议鬼针草属药材以地上部分为好;就不同种而言,以白花鬼针草槲皮素含量高,质量好.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苍耳子对小鼠血糖影响的研究

    目的 观察苍耳子提取物对正常小鼠和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小鼠,随机分成5组,即苍耳子溶液高剂量组(3.75g·kg-1)、中剂量组(1.875 g·kg-1)、低剂量组(0.937 5 g·kg-1)及阳性对照组(格列苯脲)和正常组.另取四氧嘧啶高血糖模型小鼠,随机分为6组,即苍耳子溶液高剂量组(3.75 g·kg-1)、中剂量组(1.875 g·kg-1)、低剂量组(0.937 5 g·kg-1)、两个阳性对照组(苯乙双胍和糖脉康)、模型组,并取一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灌胃给药10 d后,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考察药物对正常小鼠和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和糖耐量的影响.结果 苍耳子高、中、低剂量能降低正常小鼠血糖,且具有调节血糖和维持血糖稳定作用.苍耳子高、中剂量能明显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并具有改善高血糖模型小鼠糖耐量的作用.结论 苍耳子对正常小鼠和高血糖模型小鼠有降低血糖和维持血糖的作用.

    作者:张梅;吴越;慕春海;李启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药物分析中的褪色反应

    褪色反应在药物分析中可以用于药物分析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该文着重讨论药物分析中的褪色反应类型,特别是用于含量测定的褪色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褪色反应、离子缔合褪色反应、加成褪色反应、电荷转移褪色反应和包结褪色反应,以促进药物分析的教学.

    作者:马卫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枸杞子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枸杞子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水提法提取枸杞子中的多糖,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枸杞子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提取次数实验.采用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对枸杞子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维生素C进行了比较.结果 确立了水提法提取枸杞子多糖的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固液比1∶30,提取时间3.5 h,提取2次.当多糖浓度达到229.5 μg/ml时,清除率达到48.1%,维生素C的清除率为41.2%.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低于维生素C,当多糖浓度达到229.5 μg/ml时,清除率达到13.5%,维生素C的清除率为48.6%.结论 该.方法 简单、环保,枸杞子中多糖含量为8.34%.枸杞子多糖对这两种自由基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于维生素C.

    作者:刘长建;姜波;刘亮;范圣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姜黄素逆转P糖蛋白介导的膀胱肿瘤多药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P糖蛋白(P-gp)介导的膀胱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药物的体外杀伤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罗丹明浓度.结果 姜黄素不增加阿霉素对BIU-87的细胞毒性作用(P>0.05);而对于BIU-87/ADR,姜黄素明显增加阿霉素细胞毒性(P<0.05),逆转指数为4.0.姜黄素明显抑制P-gp的药物外排作用可能是关键因素.结论 姜黄素通过抑制P-gp的药物外排作用有效逆转多药耐药.

    作者:王磊;柯红;王一羽;任东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山慈姑体外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山慈姑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将山慈姑提取物经大孔树脂(D-101)分离得到4个组分A,B,C和D,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抑菌活性. 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对组分D有很强的敏感性,MIC≤12.5 mg/ml,对组分B有中等强度的敏感性,MIC为12.5~25 mg/ml;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10231)对组分B和组分D有中等强度的敏感性,MIC为12.5~25 mg/ml,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对各组分的敏感性都较低,MIC>50 mg/ml.结论 山慈姑提取物B和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作者:郭东贵;王寒;朱晓鹤;周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鼻渊灵颗粒剂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 优选鼻渊灵颗粒剂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黄芩苷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含量;用正交实验L9(34)优选鼻渊灵颗粒剂的佳提取工艺.结果 黄芩苷在0.177 2 ~1.772 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n=7),平均回收率为99.3 % , RSD =2.26 % (n = 6);优选的提取工艺为:以10倍药材量的水提取3次,1 h/次,醇沉浓度为50%.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 准确、重复性好,优选出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作者:李春花;王永泽;李瑞平;刘素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清热解毒软胶囊抑菌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清热解毒软胶囊的抑菌、抗炎作用.方法 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清热解毒软胶囊低抑菌浓度(MIC);用蛋清诱发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诱发小鼠耳肿胀等急性炎症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慢性炎症模型研究抗炎作用.结果 清热解毒软胶囊具有体外抗菌作用,对引起呼吸道感染的9种常见病原菌和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清热解毒软胶囊具有抗炎作用,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及大鼠棉球肉芽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清热解毒软胶囊具有抑菌、抗炎作用,为清热解毒软胶囊临床用于治疗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等症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作者:郭芹;杨光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黄甘草汤中甘草酸对蒽醌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黄甘草汤中甘草酸对大黄中游离与结合蒽醌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揭示甘草在中药方剂配伍中能缓和大黄泻下作用的原因. .方法 按传统水煎法制备大黄甘草汤,分光光度法测定提取液中游离与结合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 大黄与甘草在水煎过程中,甘草中的甘草酸可增加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率,降低大黄中结合蒽醌的提取率.结论 大黄与甘草在煎煮过程中,甘草中的甘草酸与产生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生成沉淀,降低了结合蒽醌的含量,甘草可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

    作者:韩刚;金光灿;叶小舟;毕瑞;董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夏枯草辅助治疗初治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夏枯草配合化疗治疗初治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初治惰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单用夏枯草治疗,20 g/d,煎服,连用1个月为1疗程.B组采用改良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联合化疗(CHOP)方案化疗.C组采用夏枯草联合改良CHOP方案治疗.结果 A组19例,有效率为10.53%;B组38例,有效率为52.63%;C组44例,有效率为75.00%.3组中任意两组疗效差异显著(P<0.05).表明接受夏枯草和CHOP方案联合化疗的初治惰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率高于仅接受CHOP方案或夏枯草治疗的患者.结论 夏枯草用于配合化疗治疗初治惰性淋巴瘤有一定疗效.

    作者:张明智;南飞飞;付晓瑞;宋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木通中豆甾醇的含量

    目的 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川木通中豆甾醇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 (97∶3),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1.0 ml·min-1,进样量5 μl,柱温30℃.结果 豆甾醇进样量在1.835~18.35 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回收率为101.0%~103.6%,RSD为0.7%~2.1%(n=3).结论 该法准确性和重复性好,可用于川木通的质量控制.

    作者:魏志奇;陈幸;李彬;董小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建立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探讨

    卒中单元是针对急性卒中病人综合性治疗和康复的医疗单元,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卒中单元是目前脑卒中治疗的有效措施,应该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建立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

    作者:樊晓靖;张玉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皱皮木瓜总黄酮镇痛作用的机制分析

    目的 探讨皱皮木瓜总黄酮(FLC)的镇痛作用及其镇痛机制.方法 利用小鼠热板、扭体法模型和兔耳皮下K+ 渗透外周致痛模型,观察FLC的镇痛作用,并分析与Ca2+的关系.结果 FLC不仅具有全身镇痛作用,还具有外周镇痛作用;其全身及外周镇痛作用可被CaCl2拮抗,被EGTA所加强.5%,10%和20%FLC呈浓度依赖性抑制50 mmol·L-1 K+诱导蟾酥坐骨神经Ca2+含量增加;10%FLC抑制10-5mmol·L-1NE诱导蟾酥坐骨神经Ca2+含量增加.结论 FLC的镇痛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抑制神经组织钙通道和非神经组织钙通道,减少致痛介质释放等因素有关.

    作者:孔劲松;杨兴海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草乌中乌头类生物碱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目的 优化草乌中乌头类生物碱提取.方法 ,比较草乌、附子生品及市售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为相关中药中生物碱的测定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用7种提取.方法 提取附子中乌头类生物碱,比较各.方法 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并测定乌头类生药及其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结果 10%氨水乙醚冷浸法对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效率高.炮制品中的乌头类生物碱含量明显低于生药,各种炮制品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差别也比较大.结论 采用10%氨水乙醚冷浸法,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HPLC-UV)法对药材中乌头类生物碱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能真实反映药材中药效和毒性成分.不同的炮制品中各生物碱含量差别较大,临床应用应有差别.

    作者:随志刚;陈明玉;刘志强;皮子凤;刘忠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艾滋病救治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从疾病的相对性、机体的相对性、疗效的相对性、药物的相对性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了现行艾滋病救治.方法 的优势和不足.探讨艾滋病救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认为现行的艾滋病中西医药救治各有特点,现代医学救治具有针对病因、指标明确、见效迅速等优势,中医药救治具有调整机体、重视人本、综合防治的优势;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艾滋病救治中的作用,解决现有艾滋病救治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苗明三;乔静怡;郭会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肾性蛋白尿的中医辨治

    肾性蛋白尿是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指标,又是肾病恶化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病情缠绵,临床疗效较差.文章指出采用健脾益肾、固摄精微、清热化湿、活血通络、疏风宣肺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 可收到良好疗效.

    作者:李小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七味红花殊胜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七味红花殊胜丸中没食子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kromasil-C18 (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含0.04%磷酸)=5∶95;检测波长为274 cm;流速1 ml·min-1;柱温35℃.结果 没食子酸在0.010 3~0.206 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2%,RSD=1.88%(n=6),r=0.999 8.结论 该法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郑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喷涂中药治疗宫颈重度非典型增生两例分析

    宫颈非典型增生主要是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大部分被不同程度异型变的细胞所代替,目前普遍认为非典型增生病变是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并且非典型增生的程度越严重,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越多[1].因此及时诊治宫颈不典型增生对防止宫颈癌的发生极为重要.近年来中药粉剂外用治疗宫颈非典型增生已取得肯定疗效.

    作者:邓国兴;李新华;张国珍;董尚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粤港合作促进中医药飞跃发展

    通过分析香港中医药现状,认为凭借粤港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地位以及拥有的中医药研究和产业化基本要素,粤港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当可迅速挤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并成为世界植物药研究和生产的重要区域.同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策略,并对香港中医药要取得长足发展提出见解和建议.

    作者:楼步青;颜文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狐尾葛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狐尾葛的化学成分,寻找活性成分. .方法 运用多种柱色谱.方法 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①3β [(O-β-D-glucopyranosyl ) oxy]-olean-12-ene-2β-tetraol;②androseptoside A;③La (-) 3R,4R hydroxy-4 (cis) melleine 3;④3, 4-二羟基苯甲醛 (3, 4-dihydro-amandol);⑤4-羟基苯甲酸 (p-Hydroxybenzoic acid);⑥二十八酸(octacosanoic);⑦胡萝卜苷(daucosterol);⑧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论 以上化合物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作者:张桢;刘光明;肖怀;罗建蓉;何红平;郝小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刺人参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刺人参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了各种层析分析分离技术,分得单体,经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刺人参茎中分离得到了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O-咖啡酰奎宁酸(A)、1-O-咖啡酰奎宁酸(B)、大黄酸(C)、紫丁香苷(D)、蔗糖(E)、葡萄糖(F).结论 3-O-咖啡酰奎宁酸、1-O-咖啡酰奎宁酸、大黄酸均为同属植物中首次分离.

    作者:王海静;严铭铭;武星;邵帅;赵大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