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燕菁;林佳佳;张剑平;刘宝河
文章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的认识和需求、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方式和倾向,并根据调查报告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调整资源和改进服务的相关措施.
作者:王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民间药用植物长蕊珍珠菜Lysimachia lobelioides Wal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Ⅰ);13 , 28-epoxy-3 , 23-oleananediol-16-one(Ⅱ);12-oleanene-3,22-diol(Ⅲ);山萘酚-3-O-芸香糖苷(Ⅳ);kaempferol 3-O-(2, 6-di-O-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Ⅴ);4′,5,6,7-四羟基黄酮(Ⅵ);熊果酸(Ⅶ);正三十二烷酸(Ⅷ);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十六烷酸(Ⅺ);蔗糖(Ⅻ);菠菜甾醇(ⅩⅢ).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朱珠;朱巧玲;郝小江;杨小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沙棘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SOD(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MDA(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为沙棘的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D-半乳糖腹腔注射9周,建立Wistar大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后,第4周,Aβ_(25-35)注入大鼠大脑海马内,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模型.成模后第2周开始用沙棘及脑复康治疗8周.行为学采用Morris 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取脑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 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药物组学习和记忆能力可见有明显提高(P<0.05);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 沙棘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降低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作者:陈正爱;金香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和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34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4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44∶1;第1、4季度为多发季节;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上呼吸道感染占有明确诱因的70.41%;症状中100%有皮肤紫癜,58.12%有消化道症状,59.83%有关节症状,83.76%有肾脏损害;中医证型中风热夹瘀占33.76%,血热夹以瘀占46.58%.结论 该病发病男孩多于女孩,以冬春季、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上呼吸道感染是其主要发病诱因,中医证型以风热、血热夹瘀为主.
作者:丁樱;管志伟;翟文生;任献青;郭庆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肾足细胞损伤是一些肾脏疾病发生蛋白尿的主要病理基础,它的损伤可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近年来,国内众多研究都从分子蛋白水平上阐述了中、西药对肾足细胞的影响,文章就此做一归纳.
作者:黄国东;许健;乔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羊耳菊不同器官水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等10种微生物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试管二倍稀释法,对羊耳菊水提取物进行抑菌试验.结果 羊耳菊全株各器官都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中根对10种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抑制范围广;茎对9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叶对8种供试菌种有抑制作用.羊耳菊各器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强.羊耳菊根、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62.5,62.5 mg/ml,而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3,13.8,13.5 mm;羊耳菊根,茎,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分别为15.63,31.25,62.5 mg/ml,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8,15.5,14.0 mm.结论 羊耳菊水提取物体外试验证实了该民间药物具有抗菌活性,也表明了羊耳菊是一种有开发潜力的新抗菌药物资源.
作者:刘胜贵;李军;陈富成;刘霞;邓乐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文章详细介绍单纯用中药治愈1例成人斯蒂尔病的全部临床经过.通过试探性治疗结合疗效变化察微知著,确立以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治疗的思路;根据病情周期特点,制订不同的方药并不断摸索药物加减及剂量变化对疗效的影响;采用逐渐减药的方法巩固疗效,注重长期随访.
作者:蒋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 et Ar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冬青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ilexoside D(1);ilexgenin A(2);spinasterol(3);(+)-fraxiresinol-1-O-β-D-glucoside(4);liriodendrin(5);tortoside A(6);magnolenin C(7);丁香苷(8);sinapic aldehyde 4-O-β-D-glucopyranoside(9);4,5-di-O-caffeoylquinic acid(10);β-谷甾醇(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3,4,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吴婷;张晓琦;王英;叶文才;赵守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乌头碱C_3,C_(13),C_(15)位羟基的丙酰化方法.方法 以中乌头碱、丙酸酐为原料合成中乌头碱酯化衍生物.结果 得到4种丙酰化衍生物,并通过ESI-MS,1H-NMR验证了其结构,分别为3-丙酰基中乌头碱(a);3,13,15-三丙酰基中乌头碱(b);3-丙酰基-13,15-二乙酰基中乌头碱(c);3-乙酰基-13 -丙酰基中乌头碱(d).据文献检索,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 结论中乌头碱的三个羟基中,C_3-OH易被丙酰化,C_(15)-OH难被丙酰化.
作者:许源;侯大斌;王惠;袁小红;杨海君;赵祥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毛蒌挥发油进行分析研究,为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GC-MS法对毛蒌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收率为1.09%,其中15个主要化合物的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77.19%;油中萜类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含量较大的成分有β-榄香烯(5.24%),2-亚甲基-4,8,8-三甲基-4-乙烯基-环[5.2.0]壬烷(33.55%)、正十五烷(7.02%)、反式-橙花叔醇(5.20%)、3,7,11,15-四甲基-1,6,10,14-四烯-十六-3-醇(15.00%)和植物醇(5.33%)等.结论 以上特征均可考虑作为毛蒌挥发油的鉴别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药用植物毛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作者:滕建北;朱意麟;蔡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月光花豆乙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及小鼠温浴法,观察月光花豆乙醇提取物的镇痛作用,同时检测热板法小鼠的血清和脑组织PGE_2、MDA的含量及SOD活性.结果 月光花豆乙醇提取物能显著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显著延长小鼠热板反应舔足潜伏期及温浴致小鼠缩尾反应潜伏期,同时能使热板法小鼠血清和脑组织PGE_2,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增强.结论 月光花豆乙醇提取物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PGE_2和MDA含量、提高SOD活性有关.
作者:唐秀能;黄仁彬;黄媛恒;黄纯真;王乃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下丘脑衰老时神经递质的变化及何首乌饮延缓下丘脑衰老的作用机制.方法 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致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造模后灌胃何首乌饮连续60 d后,大鼠断头取下丘脑.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SP,β-EP和GnRH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SHIMADZU-10A 高效液相色谱仪和L-ECD-6A电化学检测器检测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NA,DA,5-HT的含量.结果 同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GnRH、SP明显增高,β-EP与NA、DA、5-HT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何首乌饮组下丘脑GnRH、SP明显下降,β-EP与NA、DA、5-HT含量显著升高,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衰老时大鼠下丘脑正常功能被破坏,何首乌饮通过对神经递质紊乱的调节而延缓了下丘脑的衰老.
作者:李亚丽;张娜;庞晓静;高福禄;王方娜;齐晅;陈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构建香菇C91-3 cDNA文库.方法 低速离心法收集香菇C91-3菌丝体发酵液中的菌丝,提取总RNA,巢式PCR扩增5SrRNA非转录间隔区2片段并测序鉴定.纯化mRNA,以m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反应;产物与pBlueScript II SK(+)载体连接,并转化E.coil DH10B,检测库容及插入片段.结果 香菇C91-3cDNA文库初始库容为7.2×106cfu,插入片段长度0.4~3.4kb,平均1.5kb.结论 成功构建香菇C91-3 cDNA文库,适合用于研究香菇蛋白的编码基因.
作者:王晓丽;钟民涛;李星云;曹婧;宁安红;黄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甜菜碱对大鼠离体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离体脂肪组织置于37℃ Krebs液中温育,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甜菜碱及各阻断剂,观察其对FFA和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 甜菜碱可促进脂肪组织释放FFA(P=0.000),并存在剂量相关效应(r=0.909,P=0.000);甜菜碱可降低脂肪组织MDA含量,提高T-AOC;心得安、异搏定和SQ22,536(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可不同程度的阻断上述作用.结论 甜菜碱可促进离体脂肪组织释放FFA,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此作用可能部分经由脂肪细胞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L型Ca~(2+)通道和腺苷酸环化酶所介导.
作者:张林;刘雨娟;陈红梅;李伟;郑天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3组,即空白组(A),模型组(B),黄芪预处理组(C).空白组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灌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静脉注射黄芪12 ml/kg 30 min后阻断腹主动脉,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再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ICAM-1和HSP70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模型组, 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较模型组减少,HSP70表达显著增加,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后肢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芪注射液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脊髓ICAM-1的表达,显著增加HSP70表达,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郝阳泉;尚荣安;王小兵;屈强;刘德玉;昝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均匀设计法优选八爪金龙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岩白菜素含量、HPLC总面积、干浸膏得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并将3种工艺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比较.结果 佳半仿生提取工艺为八爪金龙加8倍、8倍、6倍水提取3次,3次煎水pH值分别为2.0,6.5,9.0;提取时间依次为85,40,20 min.综合评价Y值及抑菌活性顺序为:醇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水提法.结论 优选出的半仿生工艺是可行的,且优于水提工艺.
作者:王瑞;刘晓燕;马立志;高蓬明;徐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茅苍术的挥发油,为茅苍术资源的野生抚育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 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不同产地茅苍术挥发油,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道地产区茅苍术与其组培栽培品聚为一类,其中主要药效成分苍术酮、苍术素、茅术醇、β-桉叶醇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苍术酮和苍术素含量明显高于非道地茅苍术.结论 研究结果体现了茅苍术药效成分道地性的特征,为茅苍术品质评价提供了依据,组培苗可作为人工补种材料.
作者:谷巍;邓海山;巢建国;张莹;候芳洁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存在很多困惑,科学性受到广泛质疑.文章分别就中医学、中医理论学者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关于中医现代化发展方面的自己的思路.
作者:李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多民族常用的植物药届招觅进行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 届招觅在原植物、性状、显微等方面具有专属性的特征.结论 通过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别能够很好地鉴定该药材.
作者:袁玮;李莹;刘圆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混合挥发油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佳挥发油包合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挥发油(g∶ml)为10∶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40 min,β-环糊精:水为1∶5.结论 该工艺挥发油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较高,包合效果良好.
作者:陈赟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