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敖波;范淑辉;陶明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病理性瘢痕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综合诊治水平,促进新型治疗药物和方法的产生.
作者:朱占洲;吴建国;秦路平;张宏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王氏萎胃灵安全性作出正确评价,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王氏萎胃灵分大剂量组(3.6 g/kg)、中剂量组(1.8 g/kg)、小剂量组(0.9 g/kg).大鼠每天灌胃给药,共180 d,并对大、中、小剂量组和正常组进行一般情况观察、体重测量、血液指标、检测脏器系数和对心、肝、脾、肺、肾、脑等29个脏器进行肉眼观察和镜下检查.结果 王氏萎胃灵口服长期毒性实验未发现蓄积毒性(P>0.05).结论 王氏萎胃灵在规定剂量下口服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郑保平;王道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山楂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降血脂作用.方法 通过高脂饲料喂养,造成大鼠高血脂模型,经给予山楂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后,测定血脂变化.结果 山楂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能明显降低高血脂大鼠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结论 山楂叶提取物自微乳化释药系统有明显降低大鼠高血脂的作用.
作者:崔升淼;赵春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乌头碱C_3,C_(13),C_(15)位羟基的丙酰化方法.方法 以中乌头碱、丙酸酐为原料合成中乌头碱酯化衍生物.结果 得到4种丙酰化衍生物,并通过ESI-MS,1H-NMR验证了其结构,分别为3-丙酰基中乌头碱(a);3,13,15-三丙酰基中乌头碱(b);3-丙酰基-13,15-二乙酰基中乌头碱(c);3-乙酰基-13 -丙酰基中乌头碱(d).据文献检索,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 结论中乌头碱的三个羟基中,C_3-OH易被丙酰化,C_(15)-OH难被丙酰化.
作者:许源;侯大斌;王惠;袁小红;杨海君;赵祥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辛温解表法对粘膜免疫屏障的干预作用.方法 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用药3 d后观察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病理改变,检测气管纤毛运动时间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肠灌洗液中黏多糖、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结果 辛温解表三方能改善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气管粘膜上皮的病理损伤,其中麻黄汤、桂枝汤能增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肠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麻黄桂枝各半汤能增加肠灌洗液中sIgA的含量;3方对灌洗液黏多糖的含量以及气管纤毛运动的影响各有侧重.结论 辛温解表法对呼吸道粘膜屏障的干预作用或许是其治疗外感热病的关键环节之一.
作者:王强;刘亚欧;李兴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疗法对II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机理.方法 建立CIA模型,将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水熏组、低熏组、高熏组,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 熏蒸各组大鼠滑膜细胞中IL-1β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各熏蒸组组间比较,高、低熏组明显低于水熏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高熏组明显低于低熏组,亦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中药熏蒸疗法能明显抑制CIA大鼠滑膜细胞IL-1β mRNA表达,并推测中药熏蒸疗法抗炎机制与其抑制IL-1β的表达相关.
作者:沈鹰;吴名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菱角皮醋酸乙酯提取物中鞣质类化合物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采用反相C18柱(4.6 mm×200 mm,5 μm),甲醇-0.5%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0.8 ml/min,在276 nm下进行检测.结果 菱角皮醋酸乙酯提取物中鞣质类化合物1,2,6-三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的含量为85.7 mg/g,加样回收率为92.49%;1,2,4,6-四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的含量为244 mg/g,加样回收率为96.41%;初步探讨了菱角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条件.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菱角皮醋酸乙酯提取物中鞣质类化合物的含量,简便、快速、准确;初步得到分离菱角皮提取物各特征峰的色谱条件,为以后建立指纹图谱和制定菱角皮药材及其活性提取物的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
作者:符少莲;周光雄;黄美燕 刊期: 2009年第12期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向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任务.而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校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作者:李正禄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测定四物汤及其单味药中Fe,Cu,Mg,Ca,Mn,Zn 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建立中药复方中微量金属元素检测的方法.方法 用蒸馏水微波提取样品,运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采用标准曲线法拟合计算含量.结果 所测定的四物汤及其单味药中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为中药复方中微量金属元素检测的理想方法.
作者:李银保;范启兰;许春娟;李加林;彭金年;李青松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不同寄主植物的桑寄生总黄酮含量.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寄生在1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桑寄生样品的总黄酮含量,并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提取条件对桑寄生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 不同寄主植物的桑寄生茎枝的总黄酮含量为4.10~7.82 mg/g,其中以桑树为寄主的人工种植的桑寄生茎枝的总黄酮含量为高;桑寄生叶总黄酮含量为18.33~32.08 mg/g,其中以夹竹桃为寄主的桑寄生叶的总黄酮含量高.正交实验结果优选的提取条件茎枝是A_1B_2C_2D_3,即桑寄生茎枝0.5 g,乙醇浓度为60%,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超声提取温度为45℃,料液比1∶25;叶是A_2B_1C_2D_3,即桑寄生叶0.5 g,乙醇浓度为70%,超声提取时间为20 min,超声提取温度为45℃,料液比1∶25.结论 桑寄生总黄酮含量因寄主植物不同,其总黄酮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优选的提取方法稳定、可靠、简洁,提取效率高.
作者:李永华;陈士林;卢栋;朱开昕;赵明惠;裴河欢;阮金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民族药绞股蓝进行系统的生药学鉴定,为其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原植物、性状、显微鉴定方法.结果 通过原植物、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能够很好地鉴定原植物.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该民族药材定性鉴别.
作者:戴先芝;刘圆;龙艳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民间药用植物长蕊珍珠菜Lysimachia lobelioides Wal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Ⅰ);13 , 28-epoxy-3 , 23-oleananediol-16-one(Ⅱ);12-oleanene-3,22-diol(Ⅲ);山萘酚-3-O-芸香糖苷(Ⅳ);kaempferol 3-O-(2, 6-di-O-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Ⅴ);4′,5,6,7-四羟基黄酮(Ⅵ);熊果酸(Ⅶ);正三十二烷酸(Ⅷ);β-谷甾醇(Ⅸ);胡萝卜苷(Ⅹ);十六烷酸(Ⅺ);蔗糖(Ⅻ);菠菜甾醇(ⅩⅢ).结论 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朱珠;朱巧玲;郝小江;杨小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文章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的认识和需求、读者使用电子资源的方式和倾向,并根据调查报告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调整资源和改进服务的相关措施.
作者:王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对矮地茶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急性毒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观察矮地茶的抗炎、镇痛作用;对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_(50))进行测定,观察其急性毒性.结果 矮地茶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P<0.05);对0.7%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或P<0.05).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物对小鼠灌胃给药的LD50分别为(115.77±10.31)g/kg, 95%可信限为(105.92~126.54)g/kg;(94.71±10.13)g/kg ,95%可信限为(85.12~105.38 )g/kg.结论 矮地茶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矮地茶水提物及醇提取物未出现其它毒性反应.
作者:刘伟林;杨东爱;余胜民;黄琳芸;陈少锋;郭力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3组,即空白组(A),模型组(B),黄芪预处理组(C).空白组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灌注;黄芪注射液治疗组静脉注射黄芪12 ml/kg 30 min后阻断腹主动脉,阻断腹主动脉30 min后开放再灌注.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脊髓标本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染色ICAM-1和HSP70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组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组织病理学变化各时间点明显好于模型组, ICAM-1免疫阳性血管数较模型组减少,HSP70表达显著增加,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显著改善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后肢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表明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芪注射液降低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脊髓ICAM-1的表达,显著增加HSP70表达,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保护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郝阳泉;尚荣安;王小兵;屈强;刘德玉;昝强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绒柄牛肝菌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Planetsil C18分析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5∶8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61 nm,柱温为室温.对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甲醇提取部位)进行指纹图谱定性分析,对绒柄牛肝菌中的有效成分腺苷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在色谱条件下,11份不同绒柄牛肝菌中甲醇有效部位的RP-HPLC指纹图谱中可检出11个相对稳定的色谱峰,其中确定出9个共有峰作为定性鉴别的指标峰;绒柄牛肝菌中腺苷的含量为0.146%~0.493%.结论 绒柄牛肝菌有效部位RP-HPLC指纹图谱定性和有效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可用于绒柄牛肝菌及药用真菌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元忠;刘鸿高;张金渝;李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混合挥发油的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优选β-环糊精包合复方藿香片中挥发油的佳工艺条件.结果 佳挥发油包合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挥发油(g∶ml)为10∶1,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40 min,β-环糊精:水为1∶5.结论 该工艺挥发油包合率及包合物收率较高,包合效果良好.
作者:陈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枫蓼肠胃康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对比观察枫蓼肠胃康和芦丁、槲皮素单体对正常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小肠推进作用的影响.结果 枫蓼肠胃康、芦丁和槲皮素单体均能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枫蓼肠胃康和槲皮素单体亦能抑制小鼠小肠推进作用(P<0.05),而芦丁对小肠推进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 芦丁、槲皮素单体是肠胃康治疗急性胃肠炎的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谭银丰;李海龙;张俊清;符乃光;刘明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冬青科植物毛冬青Ilex pubescens Hook. et Arn.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层析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毛冬青根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ilexoside D(1);ilexgenin A(2);spinasterol(3);(+)-fraxiresinol-1-O-β-D-glucoside(4);liriodendrin(5);tortoside A(6);magnolenin C(7);丁香苷(8);sinapic aldehyde 4-O-β-D-glucopyranoside(9);4,5-di-O-caffeoylquinic acid(10);β-谷甾醇(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3,4,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吴婷;张晓琦;王英;叶文才;赵守训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为探讨补骨脂汤对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的机理.方法 用双侧结扎颈动脉反复灌注,用Morris试验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RT-PCR测定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的NR2B、BDNF/TrkB基因表达产物.结果 补骨脂汤高、低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都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补骨脂汤高、低剂量,均可明显提高NR2B、BDNF/TrkBmRNA表达(P<0.05).结论 补骨脂汤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空间记忆,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提高NR2B、BDNF/TrkBmRNA表达水平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郑里翔;崔志远;郭慧君;余世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