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川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及选用溶剂的相关性.方法:将疏水性溶剂(CHCl3)改换为亲水性溶剂(DMF)后,再利用琼脂扩散法以观察其抑菌的效果.结论:采用琼脂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不全能适用于从中药内分离出的那些脂溶性而具有抑菌的活性成分.本试验的结果是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B对大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50,25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00,50 μg/ml.对绿脓杆菌ATCC-27853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50,25 μg/ml.对溶血性链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2.5,25 μg/ml,文中还引述了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从结构差别到物化性质特别是亲水性质的区别.
作者:朱嘉蓉;罗厚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人血清中罗红霉素的微生物测定法,考察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研制的罗红霉素分散片丽珠星相对于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的罗红霉素普通片罗力得的生物等效性,并估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为检定菌,通过抑菌圈直径测定血药浓度.临床实验方案采用交叉实验设计,10名受试者随机分两组服用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结果:本方法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线性范围为0.25~10.0 μg/ml(r=0.9992),低检测浓度为0.25 μg/ml.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36分别为61.41±13.53 μg·h/ml和57.63±11.29 μg·h/ml;AUC0→∞分别为66.62±17.89 μg·h/ml和62.93±14.62 μg·h/ml;cmax分别为7.15±0.18 μg/ml和7.37±0.42 μg/ml;tmax分别为1.10±0.44 h和1.20±0.26 h;T1/2分别为8.21±2.92 h和8.28±2.46 h.方差分析表明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单侧t检验表明两制剂吸收程度相同.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9±13.8)%,表明分散片与普通片吸收程度生物等效.
作者:黄敏文;王广基;高凌;钱陈钦;吴起娟;陈先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两种存在形式的HPLC-荧光检测法,大鼠股静脉注射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血浆中两种形式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进行处理.结果: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形式可与血浆中的其它成分较好地分离,在10~10000 ng/ml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两种制剂大鼠静脉给药后总药物的AUC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大部分以羧酸盐形式存在,而后者大部分以内酯形式存在.结论:与水针相比,10-羟喜树碱制备成纳米乳制剂后可大大提高大鼠体内其药理活性较高的内酯形式的血药浓度.
作者:龚明涛;张钧寿;戴晓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采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观察中药葛根素(Puerarin)对内皮细胞产生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不对称二甲精氨酸(ADMA)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Jaffe法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取3~6代内皮细胞用于实验,分为ox-LDL(150 mg/L)和无ox-LDL(no-ox-LDL)两组;每组又分为对照组、葛根素Ⅰ(0.5 mg/ml)和葛根素Ⅱ(1.0 mg/ml)3组.检测上清液中ADMA、L-arg、ET、NO、ACE活性及细胞内[Ca2+]i的含量.结果:与no-ox-LDL的对照组相比, ox-LDL组VECs分泌的ADMA、ET、[Ca2+]i浓度增加(P<0.01),ACE活性升高,而NO减少;ox-LDL组中的葛根素Ⅰ和Ⅱ组与该组中的对照组相比,其VECs产生NO的量明显增加,分泌ADMA及ET含量则减少,且呈浓度依赖性,而L-arg的浓度没有明显改变.结论:ox-LDL使VECs分泌ADMA的量增加,产生NO减少,[Ca2+]i水平增加.葛根素能减轻ox-LDL对VECs功能的损害作用,使NO产生增加,其机制可能与ADMA的分泌和细胞内[Ca2+] i水平减少有关.
作者:李菊香;罗伟;汪进益;苏海;饶芳;程晓曙;吴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采用HPLC方法测定石杉碱甲及其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C18(25 cm×4.6 mm)色谱柱,0.02%三乙胺的甲醇-水(50∶50)溶液为流动相,柱温40 ℃,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10 nm.结果:在1.0~51.0 μg·ml-1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对照品浓度呈现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0.6%,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在本色谱条件下,石杉碱甲与其降解产物能很好的分离,可以准确测定石杉碱甲的含量,也可以用于原料及其制剂有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作者:高青;周立春;夏瑞;雒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血管舒缩活性改变与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等的关系.观察人参白虎汤复合活性部位(RB)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TZ(60 mg/kg,ip)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合格动物进行分组,分别每日用RB 100,50 mg/kg ig及格列本脲(Gly 10 mg/kg·d-1 ig)干预治疗.75 d后分别记录在L-精氨酸(L-Arg),L-硝基精氨酸(L-NOArg NLA)及吲哚美辛(Ind)存在(或不存在)下大鼠胸主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Phe )及乙酰胆碱(Ach)引起的收缩及舒张反应.结果:Phe引起的大收缩,DM组(1.22±0.08 g)高于正常组(0.86±0.08 g)(P<0.05).NLA阻断NO合成后,Phe引起的大收缩增加,增加部分反应NO基础释放.DM组Phe引起的大收缩增加(0.02±0.02 g)低于正常组(0.25±0.03 g)(P<0.01),说明DM组NO基础释放较正常组减少92 %.L-Arg对抗Phe收缩活性,模型组及正常组Phe收缩分别减少(0.04±0.023 g)、(0.29±0.07 g)(P<0.05),减少部分反应NO的大释放,与正常组相比DM组NO的大释放减少86%.与正常组(49.37±5.95)%相比,Ach在模型组引起的舒张效应明显下降(26.63±5.93)%(P<0.05).PGI2及EDHF引起的舒张都有不同程度损伤.RB治疗后能明显抑制主动脉环痉挛,改善内皮舒张功能.结论: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人参白虎汤复合活性部位能够抑制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作者:史艳萍;丁选胜;戴德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G+C含量为68%,用常规的PCR方法扩增效果差.本研究通过改变扩增程序及使用改性剂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金银花nrDNA ITS区的扩增效率.方法:分别从金银花叶及药材中提取总DNA,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对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并比较了两种优化方法的差别及适应性.方法1:提高变性温度至97℃;方法2:添加混合改性剂(DMSO 4%-甘油10%).结果:与方法1相比,方法2可降低变性温度5 ℃,升高退火温度9 ℃,降低镁离子浓度至0.5 mmol/L,降低Taq DNA聚合酶用量至0.1 U(30 μl体系),PCR产物量显著提高,且可消除植物DNA粗提物中杂质的干扰.结论:通过提高退火温度及添加改性剂可克服高G+C含量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扩增的困难,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解决植物来源DNA模板的PCR扩增问题.
作者:王冲之;李娟;李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寻找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药效物质基础,评价金银花类药材的质量.方法:应用各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木犀草素(Ⅰ),槲皮素(Ⅱ),苜蓿素(Ⅲ),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Ⅳ),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Ⅴ),芦丁(Ⅵ),金圣草素 -7-O-新橙皮糖苷(Ⅶ),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Ⅷ).结论:Ⅲ,Ⅳ,Ⅵ,Ⅶ,Ⅷ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作者:柴兴云;王林;宋越;陈君;李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创伤应激状态下糖尿病大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给予17 d褪黑素处理,采用MTT法、ELISA法分别检测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创伤应激前后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分泌水平的变化.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溶媒组作为对照.结果:每日腹腔注射0.1 mg/kg的褪黑素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的分泌水平;每日腹腔注射0.2 mg/kg的褪黑素可显著抑制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分泌水平.结论:褪黑素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褪黑素剂量为每日0.1 mg/kg时对机体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而褪黑素剂量为每日0.2 mg/kg时可抑制上述动物模型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王惠;钟历勇;杨志红;李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TNF超家族成员,它与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途径,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等凋亡,一般不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毒性效应,可望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然而TRAIL可能的肝细胞毒性严重阻碍其临床应用.本文就TRAIL诱导凋亡的机制及其TRAIL药物开发的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刘洪波;范学工;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L-精氨酸和一氧化氮对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制备内毒素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L-精氨酸高剂量(500 mg/kg)和低剂量(250 mg/kg)治疗组;实验过程中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定时测定血浆中NO含量,观察LPS引起大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系数、肺水肿情况和肺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以及L-精氨酸对内毒素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L-精氨酸可明显降低肺系数和肺含水量,减少MDA含量,增强SOD活性,明显改善LPS引起的肺组织细胞损伤.结论:L-精氨酸对内毒素性肺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作者:张建新;李立萍;董淑婷;李兰芳;张勤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当归芍药散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同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 Lichrospher (4.6 mm×250 mm,5 μm) 不锈钢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乙酸(20∶80,v/v)溶液;流速1 ml/min;在230 nm处进行检测;柱温:室温.结果:阿魏酸、芍药苷和其它组分间在35 min内完全分离,阿魏酸浓度在5.46~54.6 μ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3,芍药苷浓度在24.64~246.4 μ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1.方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当归芍药散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同时测定.
作者:曾宇;杜迎翔;马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型双氯芬酸钠衍生物 ZLR-8对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NO释放情况.方法:采用60%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ZLR-8高、中、低剂量组(20,10,5 mg/kg)、双氯芬酸钠组(DC 5 mg/kg)、罗非昔布组(RC 5 mg/kg) 和CMC-Na阴性对照组,术后第3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24 h打开腹腔,经十二指肠给药1次,1 h后测量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面积、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采用Griess法测定ZLR-8体外NO释放量.结果:ZLR-8组大鼠GMBF明显增加,溃疡面积与CMC-N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小于DC和RC组,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显著增加.NO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ZLR-8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NO,6 h内维持在一定水平,释放比较平缓、而且稳定.结论:ZLR-8不影响胃溃疡的愈合,而DC和RC则明显延迟溃疡愈合,其机制可能与ZLR-8释放NO后增加GMBF有关.
作者:冯晓春;季晖;张奕华;殷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马来酸替加色罗为吲哚氨基胍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1),与5-HT4受体结合能力为其它5-HT亚型受体结合能力的25~200倍.通过选择性作用于5-HT4受体,促进胃肠蠕动,达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其对肠应急综合症(IBS)的两种主要症状肠道动力学和痛觉敏感性都有作用,是一种全新的IBS治疗药.
作者:苏国强;朱崇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云芝糖肽的结构与组成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还原衍生化气相色谱,紫外、核磁、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结果:云芝糖肽由葡萄糖、半乳糖、岩藻糖、甘露糖、木糖和鼠李糖组成,具有α,β型糖苷键,连接方式有(1→4)、(1→6)两种,含有结合态蛋白,糖肽键类型初步确定为N-连接.结论:首次对云芝糖肽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作者:邹巧根;王伟;宋喆;相秉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桂皮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RP-HPLC法测定小鼠ig和iv桂皮酸后的血药浓度.色谱条件为:Hypersil C18(5 μm,4.6 mm×250 mm)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乙酸(25∶26∶49∶0.3),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0 nm.结果:桂皮酸的线性范围2.95~295.25 μg/ml(r=0.9992),低检测浓度为0.5 μg/ml.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95.98%.结论:本文采用的HPLC法可以测定桂皮酸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获得了桂皮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数据.
作者:冯慧萍;黄超伦;张兰桐;栗瑞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乳体系中胰岛素含量的前处理方法,并对3种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Triton X-100破乳、盐酸酸解、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种方法对胰岛素微乳体系进行前处理,用RP-HPLC对处理后样品中胰岛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Triton X-100、酸解、萃取3种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7%~100.6%,94.1%~96.8%,89.2%~92.7%;RSD分别为1.58%~3.20%,2.08%~4.30%,4.07%~6.09%.结论:3种方法中,以Triton X-100破乳法的结果较为精确,回收率较高;操作较为方便简单、快速可靠;对胰岛素稳定性没有影响,样品消耗量较少.
作者:余灯广;高秋华;胡锦东;陈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和醋氯芬酸在溶液状态下透过离体小鼠皮肤的特性,为制剂的开发研究提供比较依据;方法:利用Franz扩散池和用不同pH值的磷酸盐缓冲液所配制的一系列不同浓度药物扩散液,进行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并用HPLC法测定接受液中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浓度,求算它们在相应条件下的渗透速率(Jss)和渗透系数(P);结果:醋氯芬酸在pH=6.5,6.8,7.0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渗透系数(P)分别为 2.54×10-4,1.29×10-4,0.8×10-4 cm/min,而双氯芬酸钠在相同条件扩散液中的渗透系数(P)分别为4.92×10-4,2.63×10-4,1.64×10-4 cm/min;渗透系数随pH值的增加而减小;结论:双氯芬酸钠和醋氯芬酸的累积渗透量和时间具有一级动力学特点;在溶液状态下,醋氯芬酸的渗透系数仅为双氯芬酸钠的一半左右.
作者:吴雪松;王柏;赵茜;吴葆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固体分散技术,以提高葛根素的体外溶出速率.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了含有和不含有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葛根素的PVP-3800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的溶出实验,并用DSC鉴别不同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分散状态.结果:葛根素的固体分散体明显地促进了葛根素的溶出,并且含有吐温-80的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比不含吐温-80溶出速率快.DSC的结果表明,葛根素、PVP与吐温120的比例在1∶5∶2和1∶8∶2 形成无定型的共沉淀物,而1∶2∶0,1∶5∶0,1∶8∶0的葛根素以微晶形式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结论: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葛根素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
作者:黄华;王显著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