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范学工;李宁
目的:应用固体分散技术,以提高葛根素的体外溶出速率.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了含有和不含有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葛根素的PVP-3800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的溶出实验,并用DSC鉴别不同固体分散体中药物的分散状态.结果:葛根素的固体分散体明显地促进了葛根素的溶出,并且含有吐温-80的固体分散体溶出速率比不含吐温-80溶出速率快.DSC的结果表明,葛根素、PVP与吐温120的比例在1∶5∶2和1∶8∶2 形成无定型的共沉淀物,而1∶2∶0,1∶5∶0,1∶8∶0的葛根素以微晶形式存在于固体分散体中.结论: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葛根素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
作者:黄华;王显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通过人血清中罗红霉素的微生物测定法,考察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研制的罗红霉素分散片丽珠星相对于法国罗素-优克福公司的罗红霉素普通片罗力得的生物等效性,并估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以藤黄八叠球菌为检定菌,通过抑菌圈直径测定血药浓度.临床实验方案采用交叉实验设计,10名受试者随机分两组服用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结果:本方法日内、日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线性范围为0.25~10.0 μg/ml(r=0.9992),低检测浓度为0.25 μg/ml.罗红霉素分散片和普通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36分别为61.41±13.53 μg·h/ml和57.63±11.29 μg·h/ml;AUC0→∞分别为66.62±17.89 μg·h/ml和62.93±14.62 μg·h/ml;cmax分别为7.15±0.18 μg/ml和7.37±0.42 μg/ml;tmax分别为1.10±0.44 h和1.20±0.26 h;T1/2分别为8.21±2.92 h和8.28±2.46 h.方差分析表明两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单侧t检验表明两制剂吸收程度相同.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5.9±13.8)%,表明分散片与普通片吸收程度生物等效.
作者:黄敏文;王广基;高凌;钱陈钦;吴起娟;陈先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供体型双氯芬酸钠衍生物 ZLR-8对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NO释放情况.方法:采用60%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后,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ZLR-8高、中、低剂量组(20,10,5 mg/kg)、双氯芬酸钠组(DC 5 mg/kg)、罗非昔布组(RC 5 mg/kg) 和CMC-Na阴性对照组,术后第3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14 d.末次给药后24 h打开腹腔,经十二指肠给药1次,1 h后测量胃黏膜血流量(GMBF)、溃疡面积、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采用Griess法测定ZLR-8体外NO释放量.结果:ZLR-8组大鼠GMBF明显增加,溃疡面积与CMC-Na组没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小于DC和RC组,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显著增加.NO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表明,ZLR-8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NO,6 h内维持在一定水平,释放比较平缓、而且稳定.结论:ZLR-8不影响胃溃疡的愈合,而DC和RC则明显延迟溃疡愈合,其机制可能与ZLR-8释放NO后增加GMBF有关.
作者:冯晓春;季晖;张奕华;殷志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是TNF超家族成员,它与死亡受体(death receptor,DR)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途径,特异性诱导肿瘤细胞等凋亡,一般不对机体正常组织产生毒性效应,可望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然而TRAIL可能的肝细胞毒性严重阻碍其临床应用.本文就TRAIL诱导凋亡的机制及其TRAIL药物开发的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刘洪波;范学工;李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微乳体系中胰岛素含量的前处理方法,并对3种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Triton X-100破乳、盐酸酸解、水饱和正丁醇萃取3种方法对胰岛素微乳体系进行前处理,用RP-HPLC对处理后样品中胰岛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Triton X-100、酸解、萃取3种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7%~100.6%,94.1%~96.8%,89.2%~92.7%;RSD分别为1.58%~3.20%,2.08%~4.30%,4.07%~6.09%.结论:3种方法中,以Triton X-100破乳法的结果较为精确,回收率较高;操作较为方便简单、快速可靠;对胰岛素稳定性没有影响,样品消耗量较少.
作者:余灯广;高秋华;胡锦东;陈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制备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方法:采用双层膜时控崩解原理制备脉冲控释微丸,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以释药时滞及时滞后的累积释药量为指标,溶胀层包衣液中SDS的浓度、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为因素,采用L9 (34)正交试验优选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按优选工艺制备的3批样品,溶胀层包衣液中SDS的浓度为0.05 mol/L、溶胀层包衣增重为16%、控释层包衣增重为18%,体外试验表明,平均所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时滞为4.5 h,之后1.5 h累积释药均大于80%,达到了脉冲控释的要求.结论:制备的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其药物的体外释放能够达到脉冲控释效果,本试验对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陈燕忠;张纪兴;吕竹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设计、合成硫(醇)代α-酮酸酯类化合物,并对其神经营养活性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基于先期工作,根据功效相关等原理设计、合成硫(醇)代α-酮酸酯类化合物,并运用体外PC12细胞缺氧存活模型,观察了目标化合物的神经营养作用.结果与讨论:设计、合成硫(醇)代α-酮酸酯类化合物10个,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MS确定.初筛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PC12细胞缺氧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杨占南;杨小生;范明;丁爱石;郝小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血管舒缩活性改变与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等的关系.观察人参白虎汤复合活性部位(RB)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TZ(60 mg/kg,ip)造糖尿病大鼠模型,合格动物进行分组,分别每日用RB 100,50 mg/kg ig及格列本脲(Gly 10 mg/kg·d-1 ig)干预治疗.75 d后分别记录在L-精氨酸(L-Arg),L-硝基精氨酸(L-NOArg NLA)及吲哚美辛(Ind)存在(或不存在)下大鼠胸主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Phe )及乙酰胆碱(Ach)引起的收缩及舒张反应.结果:Phe引起的大收缩,DM组(1.22±0.08 g)高于正常组(0.86±0.08 g)(P<0.05).NLA阻断NO合成后,Phe引起的大收缩增加,增加部分反应NO基础释放.DM组Phe引起的大收缩增加(0.02±0.02 g)低于正常组(0.25±0.03 g)(P<0.01),说明DM组NO基础释放较正常组减少92 %.L-Arg对抗Phe收缩活性,模型组及正常组Phe收缩分别减少(0.04±0.023 g)、(0.29±0.07 g)(P<0.05),减少部分反应NO的大释放,与正常组相比DM组NO的大释放减少86%.与正常组(49.37±5.95)%相比,Ach在模型组引起的舒张效应明显下降(26.63±5.93)%(P<0.05).PGI2及EDHF引起的舒张都有不同程度损伤.RB治疗后能明显抑制主动脉环痉挛,改善内皮舒张功能.结论: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管收缩及舒张功能异常,人参白虎汤复合活性部位能够抑制内皮细胞损伤,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作者:史艳萍;丁选胜;戴德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5-氟脲嘧啶为模型药物,制备鼻腔给药脑靶向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方法: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氟脲嘧啶鼻用微球,正交实验设计中引入理想函数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动态透析法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用微球吸水能力表示微球的溶胀度.结果:所得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43.20±4.17 μm,载药量为(38.48±1.03)%,包封率为(78.96±1.77)%.体外释放符合Higuichi方程Q=0.1035t1/2+0.0284,r=0.9965.体外释放初始阶段释药快,遵守溶胀控制机理,释放后期释药减慢,遵守扩散控制机理.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稳定,包封率较高,适于鼻粘膜用氟脲嘧啶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作者:郑爱萍;刘海宏;李宏斌;武凤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网络临床数据管理系统已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试验的管理和操作上.它在临床项目的全球化合作、管理和监督等诸多发面都显示了极大的优势.本文综述了网络临床数据管理系统在药物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潜力.
作者:刘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及选用溶剂的相关性.方法:将疏水性溶剂(CHCl3)改换为亲水性溶剂(DMF)后,再利用琼脂扩散法以观察其抑菌的效果.结论:采用琼脂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不全能适用于从中药内分离出的那些脂溶性而具有抑菌的活性成分.本试验的结果是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B对大肠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50,25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00,50 μg/ml.对绿脓杆菌ATCC-27853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50,25 μg/ml.对溶血性链球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是12.5,25 μg/ml,文中还引述了丹参酮ⅡA与隐丹参酮从结构差别到物化性质特别是亲水性质的区别.
作者:朱嘉蓉;罗厚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当归芍药散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同时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 Lichrospher (4.6 mm×250 mm,5 μm) 不锈钢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乙酸(20∶80,v/v)溶液;流速1 ml/min;在230 nm处进行检测;柱温:室温.结果:阿魏酸、芍药苷和其它组分间在35 min内完全分离,阿魏酸浓度在5.46~54.6 μ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3,芍药苷浓度在24.64~246.4 μg/ml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1.方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要求.结论: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当归芍药散中阿魏酸和芍药苷的同时测定.
作者:曾宇;杜迎翔;马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G+C含量为68%,用常规的PCR方法扩增效果差.本研究通过改变扩增程序及使用改性剂的方法显著提高了金银花nrDNA ITS区的扩增效率.方法:分别从金银花叶及药材中提取总DNA,通过优化扩增条件,对nrDNA ITS区进行扩增,并比较了两种优化方法的差别及适应性.方法1:提高变性温度至97℃;方法2:添加混合改性剂(DMSO 4%-甘油10%).结果:与方法1相比,方法2可降低变性温度5 ℃,升高退火温度9 ℃,降低镁离子浓度至0.5 mmol/L,降低Taq DNA聚合酶用量至0.1 U(30 μl体系),PCR产物量显著提高,且可消除植物DNA粗提物中杂质的干扰.结论:通过提高退火温度及添加改性剂可克服高G+C含量金银花nrDNA ITS区序列扩增的困难,该方法的建立有助于解决植物来源DNA模板的PCR扩增问题.
作者:王冲之;李娟;李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褪黑素对创伤应激状态下糖尿病大鼠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给予17 d褪黑素处理,采用MTT法、ELISA法分别检测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创伤应激前后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分泌水平的变化.设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糖尿病+溶媒组作为对照.结果:每日腹腔注射0.1 mg/kg的褪黑素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的分泌水平;每日腹腔注射0.2 mg/kg的褪黑素可显著抑制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提高Con A诱生的脾淋巴细胞TNF-α、IL-6分泌水平.结论:褪黑素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创伤应激大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褪黑素剂量为每日0.1 mg/kg时对机体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而褪黑素剂量为每日0.2 mg/kg时可抑制上述动物模型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王惠;钟历勇;杨志红;李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寻找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药效物质基础,评价金银花类药材的质量.方法:应用各种柱层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木犀草素(Ⅰ),槲皮素(Ⅱ),苜蓿素(Ⅲ),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Ⅳ),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Ⅴ),芦丁(Ⅵ),金圣草素 -7-O-新橙皮糖苷(Ⅶ),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Ⅷ).结论:Ⅲ,Ⅳ,Ⅵ,Ⅶ,Ⅷ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作者:柴兴云;王林;宋越;陈君;李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对药物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进行研究.方法:体外培养肝细胞,给予2种药物损伤因子(乙硫氨酸和四环素),以扫描电镜观察为指标,考察模型组的变化.结果:各模型组的细胞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肿胀、细胞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孔,甚至有的细胞膜不完整和出现破损.结论:乙硫氨酸和四环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导致肝细胞的脂肪变性.
作者:苏宝亮;陈真;徐厚明;钱之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采用HPLC方法测定石杉碱甲及其制剂的含量.方法:采用C18(25 cm×4.6 mm)色谱柱,0.02%三乙胺的甲醇-水(50∶50)溶液为流动相,柱温40 ℃,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10 nm.结果:在1.0~51.0 μg·ml-1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对照品浓度呈现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1.000;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0.6%,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在本色谱条件下,石杉碱甲与其降解产物能很好的分离,可以准确测定石杉碱甲的含量,也可以用于原料及其制剂有关物质的限度检查.
作者:高青;周立春;夏瑞;雒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马来酸替加色罗为吲哚氨基胍类化合物(结构式见图1),与5-HT4受体结合能力为其它5-HT亚型受体结合能力的25~200倍.通过选择性作用于5-HT4受体,促进胃肠蠕动,达到调节胃肠道功能的作用,其对肠应急综合症(IBS)的两种主要症状肠道动力学和痛觉敏感性都有作用,是一种全新的IBS治疗药.
作者:苏国强;朱崇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两种存在形式的HPLC-荧光检测法,大鼠股静脉注射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进行眼眶静脉丛取血,测定血浆中两种形式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进行处理.结果:10-羟喜树碱羧酸盐和内酯形式可与血浆中的其它成分较好地分离,在10~10000 ng/ml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10-羟喜树碱水针和纳米乳两种制剂大鼠静脉给药后总药物的AUC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大部分以羧酸盐形式存在,而后者大部分以内酯形式存在.结论:与水针相比,10-羟喜树碱制备成纳米乳制剂后可大大提高大鼠体内其药理活性较高的内酯形式的血药浓度.
作者:龚明涛;张钧寿;戴晓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桂皮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方法:RP-HPLC法测定小鼠ig和iv桂皮酸后的血药浓度.色谱条件为:Hypersil C18(5 μm,4.6 mm×250 mm)柱,流动相:甲醇-乙腈-水-乙酸(25∶26∶49∶0.3),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0 nm.结果:桂皮酸的线性范围2.95~295.25 μg/ml(r=0.9992),低检测浓度为0.5 μg/ml.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95.98%.结论:本文采用的HPLC法可以测定桂皮酸在小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获得了桂皮酸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数据.
作者:冯慧萍;黄超伦;张兰桐;栗瑞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