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胜;吕杨;许舒雯;忻旸
目的 探索一种建立淤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间隔24 h,从大鼠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观察给予内毒素后不同时间大鼠体温、凝血时间、血液黏度及动静脉短路血栓等指标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0μg/kg内毒素可引起大鼠体温升高、血液粘度的增加、凝血系统激活及血栓形成,且各指标变化的时相呈现一致性,佳时间点是第2次给内毒素后2 h.结论 100 μg/kg内毒素间隔24 h注射,能形成实验性大鼠淤热证.
作者:许立;蒋宝平;过伟峰;吴勉华;方泰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优选的甘草品种乌新Ⅰ号的萌发状况.方法 比较了乌新Ⅰ号和野生甘草种子的萌发率,胚根长势以及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结果 乌新Ⅰ号的发芽率、胚根长势均高于野生对照组,萌发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也高于野生对照组,和野生对照组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常规选育的乌新Ⅰ号是一个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品种.
作者:王旭;李克峰;高文远;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讨论了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多媒体系列教学软件的使用与实现方法,介绍了涉及电子教案、虚拟实验和图形数据等多类软件在课程中实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
作者:沙鸥;马卫兴;曾艳霞;许兴友;蒋迎道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近年来,随着冠脉造影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检出率大大增加.文章对近年来冠脉,临界病变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医药干预冠脉临界病变的优势及研究方法做了相关阐述,旨在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褚福永;王阶;姚魁武;何庆勇;冯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软肝颗粒(HG颗粒)对CCl4(四氯化碳)复合法致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ob)含量的影响.方法 70只SD大鼠,除空白对照组10只外,其余各组大鼠皮下注射CCl4,同时给予高脂饲料和20%乙醇喂养6周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存活大鼠用分组软件按性别、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予HG颗6,3,1.5 g/kg 3个剂量组、复方鳖甲软肝片1.0 g/kg灌胃治疗4周.对照观察两药物对模型大鼠血清ALT,AST,TP,Alb及Glob的影响.结果 模型大鼠血清ALT、AST活力显著增高,血清TP含量略升高,Alb含量显著降低,Glob含量显著升高.HG颗粒治疗后降低ALT和AST活性,降低TP和Glob含量,增加Alb含量,复方鳖甲软肝片亦可降低ALT,AST活性,降低TP和Glob含量,增加Alb含量.综合疗效HG颗粒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结论 HG颗粒能有效治疗CCl4复合法所致肝纤维化大鼠.
作者:毕红征;薛敬礼;黄国钧;章金涛;王纯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阐述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针对中医护理的现状提出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想及思路.
作者:潘海蓉;倪冬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提取并鉴定白花枝子花中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花枝子花中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人工谱图解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鉴定出45个化合物,主要为单萜,倍半萜及其氧化衍生物,相对含量高达97.1%.白花枝子花挥发油的主要成分D-苧烯(24.93%),香茅醇(18.71%),反式-柠檬醛(3.90%),顺式-柠檬醛(3.67%),β-石竹烯(2.00%),α-非兰烯(3.42%),β-蒎烯(3.22%),香叶烯(2.07%),顺式-罗勒烯(12.65%),反式-罗勒烯(10.25%),乙酸香茅酯(2.10%),乙酸橙花酯(1.66%)等.结论 该研究为挖掘其药用及食品香料工业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岳会兰;赵晓辉;梅丽娟;邵赟;陶燕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医学,发展中医药事业,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有较高社会名望的新一代名中医,我省开展了名中医的评选活动.
作者:聂海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总结了近年来中药逆转多药耐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概况,从逆转多药耐药的经典、非经典及多靶点作用的角度阐述了中药的逆转作用,认为其主要是通过下调P-gp蛋白及调控MRP、LRP、拓扑异构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核转录因子、Ca2+浓度、凋亡相关基因等介导的多药耐药而实现,其作用多不局限于单一机制,而与其多靶点作用有关.
作者:鲍文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概述了柑橘属常用中药枳实、枳壳、陈皮、青皮、化橘红中黄酮类成分的种类和生物活性.
作者:陈海芳;张武岗;杨武亮;介磊;徐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以非那西丁作为探针药物评价细胞色素P450 1A2(CYP1A2)酶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50 mm×4.6 mm I.D.,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01%七氟丁酸),梯度洗脱,流速2.0 ml·min-1;检测波长为244 nm.非那西丁与人CYP1A2酶在37℃温孵适当时间后,加入50 μl乙腈终止反应,10 000 g离心后取上清液进样分析测定.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的保留时间为2.85 min,线性范围为1.00~200 μmol·L-1(r=0.999 9),低定量限(LLOQ)为1.00 μmol·L-1,回收率为99.8%~102.3%;非那西丁的睬留时间为3.68 min,线性范围为1.00~200 μmol·L-1(r=0.999 9),低定量限(LLOQ)为1.00 μmol·L-1,回收率为98.3%~101.1%.两者的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温孵体系中的其他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结论 该方法快速、稳定、灵敏度高,适合体外非那西丁及其代谢物对乙酰氨基酚的测定,可应用于体外CYP1A2酶活性的评价及酶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孙鹏;金英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匙羹藤实施规范化栽培(GAP)研究,探索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方法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为指导原则,开展匙羹藤GAP的栽培.结果 开展匙羹藤GAP种植,通过严格选地栽培管理可有效地控制药材中有害重金属与农药含量,提高匙羹藤的质量和产量.结论 实施GAP种植可保证匙羹藤药材的优质、安全、可控、无公害、无污染,进而得到高质量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料.
作者:李虹;蒋水元;唐辉;韦霄;黄夕洋;李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茯苓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提取茯苓挥发性成分,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茯苓超微粉中分离出131个成分,鉴定出67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51.145%;茯苓普通粉中分离出103个成分,鉴出61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59.223%.茯苓2种粉末挥发油成分中,含有57种相同成分,其中含量高的分别为α-柏木醇(茯苓超微粉7.936%)、反橙花叔醇(茯苓普通粉8.657%).结论 首次报道利用简便的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茯苓超微粉挥发性成分,并将其与茯苓普通粉一起进行定性定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廖川;杨迺嘉;刘建华;黄建城;丁丽娜;袁月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从海洋来源的口蛄虾中提取并纯化该生物碱,研究其抗鼻咽癌作用.方法 系统溶剂法初步分离口蛄虾乙醇粗提物,大孔树脂HP20层析分离正丁醇洗脱的组分;对富含生物碱的组分合并后萃取总生物碱;自动层析仪纯化总生物碱,254 nm波长检测,手动收集洗脱液;质谱仪分析生物碱分子量;MTT方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大孔树脂HP20能非常有效地富集分离的生物碱,质谱分析纯化的生物碱D3分子量为234.33.分离纯化的生物碱对鼻咽癌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口蛄虾来源的生物碱分子量为234.33,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时间-剂量关系.
作者:叶才果;潘海燕;黄培春;何志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贵州余庆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栽培的吴茱萸进行质量对比研究,为吴茱萸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6:44);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5 nm.结果 不同品种质量差异不大,不同采收期及不同加工方法的栽培吴茱萸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能为贵州余庆栽培吴茱萸的品质优劣及GAP规范化种植和种植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罗君;张丽艳;杨玉琴;杨家林;李健;谢宇;朱京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多种委陵菜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委陵菜的鉴别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鉴别.结果 描述了10种委陵菜生药性状、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结果.结论 通过性状、显微和薄层可作为鉴别10种委陵菜药材依据,并为委陵菜药材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
作者:杨婷;孙海峰;曹思思;阴旗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医学科研方法学>是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高年级阶段学习的一门课程,讲授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文章就<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提出将教学分基础知识讲授、基本实验训练及专题讲座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强调科研的灵魂是创新,并将创新实践融入教学环节,后提出了今后<医学科研方法学>课程发展的方向.
作者:罗来成;叶锡勇;王建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不同类型的炎症动物模型评价一枝蒿(AR)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气囊肿实验、棉球肉芽肿实验等.结果 一枝蒿提取物对急性、慢性炎症及炎性渗出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产生,并抑制白细胞游走.结论 AR提取物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其作用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产生有关.
作者:肖威;斯拉甫·艾白;李治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文章通过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较为全面地了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质量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从中选出研究符合标准的文献报道并对其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再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为今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王艳杰;王升旭;汪崇琦;郭佳铨;陈俊琦;黄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藏党参和潞党参中活性成分--多糖和皂苷的含量.方法 以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药材中多糖和皂苷的含量.结果 藏党参和潞党参中多糖的含量分别为24.32%,18.25%;皂苷的含量分别为3.02%,2.48%,表明藏党参中多糖和皂苷的含量都明显高于潞党参--多糖含量是潞党参的1.33倍,皂苷含量是潞党参的1.22倍.结论 藏党参中多糖和皂苷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此为藏党参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实验数据.
作者:王丽蕃;郑娟;徐斯凡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