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AS评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中应用

郭永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视觉模拟评分, 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采用基于VAS评分改进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椎间盘切除手术后常规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依从性优良103例(88.79%),对照组优良87例(75.00%);观察组术后疗效优良97例(83.62%),对照组优良82例(70.69%);两组依从性、术后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良110例(94.83%),对照组优良84例(72.4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AS评分的运用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同时VAS评分可以相对优化护理工作的配置。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经心电监护,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分别给予三磷酸腺苷、西地兰、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复律后予以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随访3年,出院后未再出现发作6例,3年中发作2次3例;仍有频繁发作,次数4~5次2例,频繁发作近期作射频消融治疗1例。结论: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期易误诊,用药选择困难,复律后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的特点,部分患儿需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黄海英;陈尚明;赵建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中暑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中暑患者的退热促醒效果。方法:选取重症中暑患者56例,随机分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8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体温下降速度和意识障碍减轻程度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意识障碍分级及体温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温下降3个等级中,其中1h内T<38.5℃为显效,3h内T<38.5℃为有效,显效和有效合并计算有效率,体温下降不明显的为无效。观察组降温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9,P<0.05)。(3)两组患者意识障碍减轻程度比较,观察组意识障碍减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重症中暑患者可以快速降低患者体温、改善意识障碍。

    作者:包玉华;沈浩亮;王霆;沈雁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带教中阶段教学法的应用

    目的:探讨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56名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实习生作研究对象,按入科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8名;观察组采用阶段教学法带教,对照组采用影像学传统带教法带教。实习期满后比较两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及实习效果评价结果,综合评价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带教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为(83.1±2.3)分,对照组为(71.4±2.5)分。观察组实习满意度为84.8%,对照组为5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教学法通过明确各阶段实习目标,加强了实习的针对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影像科复杂抽象的临床实习任务,明显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小华;刘蓓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46例,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22例和传统治疗组24例。介入治疗组行下肢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检查情况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其中行经皮血管成形术15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5例,行截肢术2例。传统治疗组24例均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结果:(1)介入治疗组22例26条患肢,DSA显示患肢动脉硬化、闭塞,常累及双下肢数支动脉,呈多发、节段性。患肢26条中膝以下多支动脉病变20条(76.9%)。(2)介入治疗26条患肢中,适合PTA治疗血管48条,行PTA+支架植入术5例,行单纯PTA术15例,截肢术2例,治疗成功病变血管40条(83.3%)。(3)介入治疗后患者Wagner分级明显下降,治疗后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介入治疗后4周患者麻木、疼痛、紫绀、皮肤低温和ABI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血管造影检查可准确了解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阻塞部位及程度,血管内介入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冬梅;纪敏;戴真煜;陈辉;戚蓓蓓;宋文春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喘憋性肺炎46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憋喘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婴儿喘憋性肺炎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与头罩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气管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42例(91.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2例(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观察组为(95.25±5.12)%,对照组为(89.55±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气管插管:观察组5例(10.9%),对照组14例(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气道损伤1例;对照组呼吸机相关肺炎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喘憋性肺炎有明显疗效,减少气管插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临床价值。

    作者:侯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施久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PICC专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PICC专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门诊PICC维护12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PICC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0例(15.62%),对照组40例(62.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64例(100.00%),对照组45例(70.31%),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季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Y型切口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12例

    目的:探讨采用Y型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12例Schatzker分型:V型5例,VI型7例。采用Y型切口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5~22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10~18周,平均14周,术后10周可负重行走。按照HSS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采用Y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具有剥离范围小,软组织损伤少的优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皮缘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陈睿;胡健;陈杰;林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白内障术前术后护理方法,观察组根据我国2009年卫生部制定的单纯性白内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标准,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工作制定出详细护理表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35例(58.3%),患者满意度达满意42例(70.0%),对照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21例(35.0%),患者满意度达满意25例(4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时间2.23±1.01天,住院时间4.78±1.06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对照组输液时间4.78±1.68天,住院时间6.89±1.23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减少了输液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

    作者:唐小芳;俞密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放疗前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治疗中晚期宫颈癌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对比普通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宫颈癌60例患者按化疗方案不同分为紫杉醇脂质体组及普通紫杉醇组。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近期有效分别为26例(86.7%)、25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脂质体组脱发、肌肉酸痛、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能够被患者临床耐受的化疗药物。

    作者:季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23例分析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复发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术后复发疝23例,选取Plug充填式补片19例,Kugel补片4例。补片卷曲移位者重新置入网塞补片;横筋膜薄弱内环较大者采用Kugel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展平后再闭合疝环。结果: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23例中,斜疝18例,直疝4例,股疝1例。术后随访0.5~4年,再次复发2例均为采用Plug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式者,再次手术采用Kugel补片后均未复发。术后腹股沟血肿5例,对症处理后2月内消失。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腹股沟疝复发与手术操作不当,补片材料选择及高腹内压等因素相关。

    作者:李江海;王京立;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卡前列甲酯栓在瘢痕子宫妊娠流产的应用

    目的:总结瘢痕子宫妊娠无痛人工流产术前应用卡前列甲酯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瘢痕子宫妊娠8~10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无痛人工流产术前2h阴道后穹隆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mg,对照组直接行无痛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宫颈软化程度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1)宫颈松弛度情况:观察组使用5号以下扩张器者1例,对照组为27例;使用6号以上扩张器观察组37例,对照组6例,观察组尚有7例可使用7号以上扩张器。观察组宫颈松弛度高于对照组(χ2=54.63,P<0.001)。(2)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组术中术后30min内出血>80mL者3例,对照组术中术后30min内出血>80mL者20例。观察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人流综合征:观察组人流综合征0例,无子宫穿孔发生;对照组人流综合征3例,疑似子宫穿孔2例。观察组用卡前列甲酯栓后肠蠕动加快7例,出现轻度恶心、腹痛、腹泻等。结论:术前使用卡前列甲酯栓可有效地提高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者:徐涛;罗婷婷;秦秀朵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南通地区中年人群总体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对南通地区在职职工进行心血管总体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该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健康体检35~59岁人群5390例,其中男3442例,女1948例。对受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生化检查。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对受检人群进行评估。结果:(1)35~59岁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吸烟的暴露率分别为21.8%、4.7%、31.4%、55.0%和34.7%。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年体检者10年ICVD发病的风险男性为(2.61±3.78)%,女性为(1.21±1.86)%。除35~39岁年龄段均高于评估表提出的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参考水平。结论:南通地区中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较高,该人群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该地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

    作者:崔勤;马宏华;顾爱武;王蓬波;郭艾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来我国医学院校相继进行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并获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仍未形成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师生都能接受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医学临床实践模式以老师为主导,一味强调知识的讲解,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临床研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培养,缺少人文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的有效整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重点探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改革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并运用于实践。

    作者:黄庆锋;苏星;陈建国;高宜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新时期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对策

    为打造新时期的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述。文章通过文献回顾、现状调查、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标准。在如何提升医院新时期核心竞争力方面,提出管理创新、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加强科研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策略。

    作者:何咸兵;张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模式动物斑马鱼在肝脏发育、肝癌及肝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斑马鱼和人类的肝脏在发育过程与生理病理改变中都有着非常类似的分子机制。斑马鱼在发育遗传学及组织胚胎学上的特性,决定它可作为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同时,随着斑马鱼肝组织特异性疾病模型的建立,它将成为抗肝癌类药物高通量筛选的工具之一。近年来由于众多原因使肝功能疾病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分子机制,成为现在肝脏生理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悠然;杨振国;张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茎乳突孔神经炎致面神经瘫痪34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茎乳突孔神经炎致面神经瘫痪治疗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进行抗病毒、营养神经及短期用泼尼松常规治疗。观察组1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脑中频冶疗仪、TDP辐射器照射。结果:观察组18例治愈17例,好转1例,无效0例,治愈率94.4%,有效率100%;对照组16例治愈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愈率56.3%,有效率75.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茎乳突神经炎致面神经瘫痪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电脑中频冶疗仪及TDP辐射器照射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张国龙;王昌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肺癌化疗患者218例护理观察与体会

    目的:护理学角度思考提高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方法:探讨肺癌化疗住院患者护理方法,总结住院整个过程的护理体会。结果:肺癌患者218例中,鳞癌82例,腺癌87例,小细胞癌31例,其他18例。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49例,晚期肺癌一线化疗169例。全部患者均选择标准的含铂两药联合化疗,7例患者选择放弃化疗,其中Ⅱ级呕吐1例,Ⅲ级呕吐4例,Ⅳ级粒细胞减少2例,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全程化疗。结论:临床应重视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以及心理护理,良好的护理可增加患者接受化疗的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徐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应用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系统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研究

    目的:模拟微重力建立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方法,评价微重力环境对支持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皮肤前体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细胞作为支持细胞,联合壳聚糖神经导管、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纤维支架,利用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系统体外培养,对照组为传统的静止培养。培养不同时间点取样,利用结晶紫染色,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CCK-8细胞活力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观察支持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体外培养7天后CCK-8细胞活力检测提示贴附在导管和纤维支架表面的细胞数量多、活力好,应用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系统体外培养较对照组高出约2倍,随后在14天、21天时略有下降;结晶紫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支持细胞呈立体生长,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生长状态更好;S100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微重力环境下施万细胞的标志物未发生改变。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较传统静止培养能更高效、优质地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

    作者:朱慧;薛成斌;徐茜;顾晓松;顾剑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