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茂
尿酸是核酸中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经过肾脏排泄.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近年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长期的高尿酸血症易诱发痛风,还易累及肾脏和心血管等系统.临床上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许多疾病相关,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
作者:刘丽;陈光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黄芩(Scutellaria radix)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方法 进行分离,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 进行结构鉴定,抗氧化活性评价采用体外二苯代苦昧酰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 从黄芩中分离鉴定了4个黄酮类化合物:汉黄芩素,黄芩苷元,5,7,2',5'-四羟基-8,6'-二甲氧基黄酮和5,7,2,'6'-四羟基黄酮,其中黄芩苷元(化合物2)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50%时的浓度(IC50)为19 μmol/L.结论 黄芩苷元具有抗氧化活性作用,是黄芩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之一.
作者:宋成岩;刘宇;朴锦花;朴光春;吕惠子;李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解痉镇痛酊中橙皮苷含量的方法 .方法 采用C18柱,甲醇:1%醋酸溶液(40∶6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3 nm,柱温为35℃.结果 橙皮苷在0.102~0.765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RSD为1.38%(n=5).结论 该方法 快速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用于解痉镇痛酊的质量控制.
作者:金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叶下珠有效部位总提取物长期毒性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为临床提供安全依据.方法 叶下珠有效部位总提取物1 280,640,320 mg/kg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180 d及停药后30 d观察对大鼠生长发育以及血液学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主要脏器体重比、主要脏器病理形态、心电图的影响.结果 对大鼠生長发育、血液学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主要脏器体重比、主要脏器病理形态、心电图均未出现毒性改变.结论 大鼠180 d长毒试验结果 表明,叶下珠有效部位总提取物是低毒的.
作者:温志坚;彭龙玲;杨亚斯;赵军宁;周永禄;薛米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生大黄、煅牡蛎、蒲公英、丹参备30 g组成基本方保留灌肠,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情况.结果 自拟中药方保留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GRF)可降低患者血中BUN,Cr水平,延缓CRF进程.结论 自拟中药方保留灌肠可稳定肾功、延缓CRF进程.
作者:黄智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不同提取方法 对虎杖蒽醌类成分及其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流、索氏、微波及超声四种提取方法 ,测定四种提取液中的游离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采用DPPH,FRAP两种方法 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蒽醌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对游离蒽醌的测定中以索氏法为高(0.53%),其次为超声(0.45%),各种方法 之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对总蒽醌的测定中,结果 如下:索氏(1.16%)>超声(1.15%)>微波(1.04%)>回流(0.80%);抗氧化活性测定发现,以回流液的抗氧化能力强,其次是微波,二者与超声和索氏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蒽醌的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结论 不同提取方法 影响虎杖蒽醌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蒽醌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负相关的关系.
作者:刘建华;韩立强;赵汉雨;莫娟;张素梅;潘玉善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制康复新凝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方法 用卡波姆-980NF作为基质,甘油为润湿剂,三乙醇胺为中和剂,制成凝胶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5种氨基酸和嘧啶碱进行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基酸(以丙氨酸计)含量,建立质量标准,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凝胶剂制备工艺可行,其组成药物可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其pH值为5.0~7.0,平均回收率为98.44%,RSD=1.38%,稳定性好.结论 康复新凝胶制备工艺简便,质量可控,稳定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诚;苏诚;刘彬;吴纯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八珍益母丸对小鼠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与剂量的关系,证实八珍益母丸有镇痛抗炎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熟板法和扭体法致小鼠实验性疼痛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八珍益母丸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甲醛致小鼠足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模型观察该药的抗炎作用.结果 八珍益母丸能提高热刺激所致小鼠痛域值,能减少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次数,能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和甲醛致小鼠足肿以及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结论 八珍益母丸对小鼠有较强的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何晓燕;许红丽;孙忠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虚性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证治散见于<金匮要略>的多篇之中.而腹痛有虚实之分,只有明辨虚实之证,才能准确辨治.笔者从血虚内寒、阳虚寒盛、阴阳两虚、脾胃虚寒、冲任虚寒、肾阳亏虚诸方面将虚性腹痛之辨治进行归纳分析,加以阐述.
作者:谭庆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新疆黑种草子Nigella glandulifera Preyn et Sint的显微构造进行鉴定,为寻找和开发新疆的中药资源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方法 新疆黑种草子分别制粉末装片,解离片,横切片.按生药学鉴定的常规方法 进行观察、描述、照相、冲印.结果 对新疆黑种草子药材性状,种子横切面,粉末,理化鉴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论 该方法 简便,快速,为寻找和开发新疆的中药资源提供可靠的鉴别依据.
作者:艾尼娃尔·艾克木;热娜·卡斯木;邢文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黄芩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手术移植法制备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芩素高、低剂量组,测定大鼠的血清TNF-α,IL-6,IL-8含量及脾脏NK细胞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检测异位内膜标本中Bcl-2,ICAM-1的表述.结果 黄芩素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NF-α,IL-6,IL-8活性明显降低,脾脏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异位内膜标本中ICAM-1,Bcl-2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黄芩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α,IL-6,IL-8产生,抑制ICAM-1,BcI-2的表达以及增强脾脏NK细胞活性有关.
作者:张军;万淑琼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硬膜外麻醉一直是下腹部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但由于是不完全麻醉,常需辅助镇静镇痛药增强麻醉效果,减少牵拉反应及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本研究观察吗啡、芬太尼在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作用.
作者:王艳萍;李少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简单方便的外观鉴别,来对常用的市场上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中药饮片进行真伪鉴别.
作者:刘建;贺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由于毒性反应的存在,限制了白血病治疗中化疗药物剂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好治疗效果的取得.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黄芪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作用,使化疗药物剂量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utoimmune thyroiditis,AT),或称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作者:孟达理;许芝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与建立前列舒片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片剂中的黄柏、赤芍、当归、川芎进行定性鉴别;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片剂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 TL具有专属性.HPLC准确可靠.盐酸小檗碱在0.104~1.040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5),平均回收率为99.71%,RSD=1.95%(n=6).结论 该方法 灵敏、准确,能有效地控制前列舒片的质量.
作者:农小棉;梁永平;韦敏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黄褐斑与祖国医学文献记载的面尘、黧黑斑相似,俗称肝斑、妊娠斑、蝴蝶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局限性淡褐色、褐色或黑褐色皮肤色素改变.本病较难治愈,国内外尚未有见效快、疗程短的满意治疗方法.笔者在临诊时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黄褐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汇报如下.
作者:袁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拟明目汤结合常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将50例50只眼真菌性角膜溃疡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应用氟康唑、角膜病灶局部清创及碘酊烧灼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4例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自拟明目汤口服.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轻度、中度患者比较,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结论 自拟明目汤结合常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
作者:徐秀华;陈粉扣;陈海林;王全权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十全大补汤对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TA2移植性乳腺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给予50%SDT和灌胃,并给予化疗,以小鼠的体重、瘤重及脾内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IL-6,TNF-α,IL-2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50%SDT可明显改善荷瘤鼠的一般状况,抑制肿瘤的生长;明显增强脾内T淋巴细胞的增殖,并调节B淋巴细胞的增殖,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脾细胞的IL-2,IL-6和TNF-α的分泌.结论 SDT可在体内抑制肿瘤的生长,并降低化疗药物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作用.
作者:曹志然;韩艳梅;戎瑞雪;赵盛;王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通过查阅国内古今相关文献,结合历代养生家的养生实践,对五志养生进行探讨.认为五志养生的方法 不外乎利用与排解两大方面.指出利用五志养生,应针对怒喜思悲(忧)恐(惊)各自的不同特点,采用针对的调理养生方法 或总体调和的方法 ,使五志调和,从而起到促进阴阳平衡,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作者:何清平;景婷;黄颖硕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