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景奎;翟铁宏
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常与一些西药配伍.合理的配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但不合理的配伍可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毒副反应加强,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现将几种常用中医急症必备中成药与西药配伍的禁忌浅释如下.
作者:谭正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中药羌活体内对流感病毒的防治作用.方法:用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INI)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研究中药羌活对流感病毒肺炎小鼠的死亡保护作用及对小鼠流感病毒的防治作用.结果:死亡保护作用显示,3个剂量组的羌活对病毒导致的小鼠死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P<0.05);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高剂量组能直接杀灭小鼠肺内的流感病毒、降低血凝滴度.结论:中药羌活具有一定的抗流感病毒作用.
作者:郭晏华;沙明;孟宪生;曹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简称 IM),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全身疾病.病变主要在网状内皮系统发生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和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主要并发症为脑炎、肺炎、心肌炎、肾炎、脾破裂、肝损害等.西医治疗一般为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但疗效不甚满意,对此探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洁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刺血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按头痛部位循经取穴以刺血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6例,并以44例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组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7%;对照组有效率61.4%.经χ2检验,P<0.01.结论:刺血疗法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全权;陈海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4种方法的提取得率和各提取物中β-榄香烯含量,研究超临界二氧化碳(SFE-CO2)萃取没药的可行性.方法:GC法测定β-榄香烯含量.结果:各提取方法的得率及其中β-榄香烯含量差异很大:SFE-CO2萃取得率为12.09%,挥发油中β-榄香烯含量为7.84%;蒸气蒸馏得率为1.58%,β-榄香烯含量为8.15%;超声提取得率为5.75%,水β-榄香烯含量为1.48%;索氏提取得率为3.56%,β-榄香烯含量为1.48%.结论:SFE-CO2萃取得率和β-榄香烯含量较高,该法优于其它3种提取方法,适用于没药的提取.
作者:王勇;赵艳红;陈彦;潘国梁;贾晓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探讨了β-环糊精包合挥发油的特点、在中药制剂上的应用、包合方法、影响包合率的因素和使用注意.指出此技术能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卞加花;陈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紫荆皮进行本草学研究,正本清源,使中医用药名符其实.方法:引据考证历代本草文献,从药用植物形态学,所用药物品种及所治疾病进行考证.结果:紫荆皮与紫金皮非同一种药物.紫荆皮为豆科植物紫荆Cercis cheinensis Bunge的树皮;紫金皮为木兰科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的根皮,为地方习用品种.结论:中医临床处方用药规范品种紫荆皮应为豆科植物紫荆的树皮.
作者:周胜建;祝庆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复方雪莲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雪莲胶囊,对照组给予湿热痹冲剂.结果:1个疗程(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药物.
作者:韩春辉;孙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杏香兔耳风制剂中总黄酮的测定方法.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于500 nm处测定.结果:线性范围为8.08~48.48 μg/ml 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76%(RSD=1.1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杏香兔耳风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蒋俊毅;曹凯;吴德康;丁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医药学,历时近30年完成了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以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对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及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者:胡庆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磺胺甲唑片中磺胺甲唑和甲氧苄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150 mm×4.6 mm, 5 μm),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225∶345∶0.5∶0.2)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l/min,检测波长为239 nm.结果:结果磺胺甲唑在15~75 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9.4%,重复性实验RSD为0.8%(n=6),检测限为0.1 μg/ml;甲氧苄啶在3~15 μg/ml的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1%,重复性试验RSD为0.6%(n=6),检测限为0.02 μg/ml.结论:该法准确、简便、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复方磺胺甲唑片的含量测定.
作者:熊久林;孙仲葆;黎源;马锦星;运委;张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韩新民活血通腑法治疗小儿热性哮喘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探析.痰瘀互结是导致哮喘的重要病机,痰瘀的形成不仅与肺、脾、肾有关,而且还与大肠有密切联系.韩新民通过对活血通腑理论依据的深入探讨及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哮喘必当活血通腑的治疗思路,丰富了哮喘的病机学和治疗学.
作者:赵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制祛斑霜并观察其对各种色斑的疗效.方法:丙酮温浸法、水浴法;观察其对黄褐斑、老年斑、日晒斑及雀斑的疗效.结果:对黄褐斑、老年斑、日晒斑、雀斑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94.7%,90.3%,74.2%.结论:复方祛斑霜制备工艺合理,质量可控,是祛斑的理想药物.
作者:胡晓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中药质量标准、中药材质量标准及中药GAP相关体系三方面简述了中药质量规范化、现代化.指出中药现代化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认为中药质量现代化必须重点抓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
作者:贾恩礼;孔宪波;李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根据黄酮类化合物能与Al3+形成稳定的荧光络合物,建立一种测定银杏叶总黄酮的新方法.方法:用6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银杏叶有效成分,以芦丁为标样,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选择激发波长λex=436 nm,发射波长λem=483 nm,测定银杏叶中总黄酮含量,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结果:本方法检出限为1.27×10-9mol·L-1,线性范围在1.64×10-9~3.63×10-5 mol*L-1之间,线性回归方程:Y=1.931 3X+0.270 5,相关系数r=0.998 9,平均回收率99.8%~104.2%,相对标准差(RSD)1.94%.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分析应用前景.
作者:张敏;邱朝晖;曹庸;于华忠;龚竹琼;李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克咳胶囊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Alltima C18(5 μm,150 mm×4.6 mm);流动相为乙腈∶水(内含1%十二烷基硫酸钠,0.25%(v/v)磷酸)(45∶55);检测波长为214 nm;理论板数按盐酸麻黄碱峰计算应不低于4 000.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7.5%,RSD=1.52%.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克咳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赵斌;李娜;黄文华;谢兴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及乙肝病原学的检测结果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对3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指定专人辨证分型,按常规检测肝病的ALT,TTT,TBIL及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ALT,TBIL值明显增高,与其他四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eAg阳性率以湿热中阻型为高,与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瘀血阻络型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HBcAb,HBV-DNA阳性率各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检验有明显的相关性.ALT,TBIL,HBeAg,HBeAb等临床检测项目可作为CHB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谢周杰;周晓霞;吴晓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中药木鳖子中的脂肪酸成分.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其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共分离出14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9.23%.结论:木鳖子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占41.91%,且大部分是具生物活性物质.
作者:丁旭光;张捷莉;郑杰;朱勇强;候冬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通合剂对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十二指肠给药,观察心通合剂对犬心外膜电图、心肌梗塞范围、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心通合剂明显减轻犬急性心肌缺血程度(∑-ST)和缺血范围(N-ST),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论:心通合剂对冠状动脉结扎所致犬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王宝玲;王福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从中西医理论的区别入手,通过分析两者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的差异,提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符合现代的认识论-系统论.并提出要解决中医的缺陷和推进中医的发展,必须以整体兼容还原的方法,来研究出中医理论特别是五脏实质的微观本质,以探索中医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焦东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