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1995-01~1999-12,笔者应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3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沙惠菊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骨刺药贴中大黄素的含量. 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作者:张晓东;张新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莪术根茎含挥发油1%~1.5%,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莪术酮、莪术双酮、新郁金二酮、表莪术酮、莪术烯、莪术醇、异莪术醇、原莪术醇、去氢莪术二酮、呋喃二烯酮、异呋喃二烯酮、呋喃二烯、莪术倍半萜烯酮、β-榄烯、γ-姜烯、γ-茨烯、姜黄素、β-谷甾醇、古玛酮、胡萝卜甙、棕桐酸等20余种化学成分[1].其制剂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抗病毒药收入<中国药典>[2].现将近年其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报道如下:
作者:满伟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对<本草纲目>中治疗小儿夜啼的药物进行分类分析,并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进行讨论.
作者:黄建惠;黄可达;黄可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剂型,既保持了汤剂原有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临时调制、不便贮存和携带的缺点,临床上颇受广大病患者欢迎[1].颗粒剂在生产过程中,其溶化性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控制点,如果操作过程处理不当,就会在成品检验中发现焦屑,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我们根据在中药提取车间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具体的生产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颗粒剂溶化性问题的措施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张胜平;潘红英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概述了超微粉碎的特点,阐述了其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并强调应加强基础研究,确定具体品种的适粒度.
作者:王爱武;吕文海;耿晖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经采用耳穴疗法治疗55例,有效率高达94%以上,其中28例采用84-1多功能电疗仪刺激耳穴,另27例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结果发现电疗仪刺激效果优于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疗法.此法简便易行 ,易于推广.
作者:宋春桃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风药治疗血证源于秦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奠定临床学基础;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极大地丰富于临床;宋代应用进一步拓展,且有<幼幼新书><妇人良方>专科分论;金元风药大家李东垣、朱丹溪作了很多理论探索,达到一个新的里程碑;明代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多有发挥;清代注重内风动血,使风药治疗血证逐步完善.
作者:郑国庆;罗克勤;王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作者:黄有伟;李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二花三草合剂由金银花、红花、大黄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瘀散结之功效.为了控制本品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和化学试剂法对处方中金银花及大黄进行了鉴别.
作者:张永东;邓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健脑补肾汤是山东省济宁市已故著名老中医、主任医师王作人先生主治腰膝软、头痛如空、多梦失眠、小便频数等症的经验方.其方药有:川断15 g,杜仲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 30 g,五味子12 g,女贞子15 g,桑椹子30 g,益智仁15 g,桑寄生15 g等药组成.近年笔者以健脑补肾汤为主治疗中风后小便失禁,临床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广宏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对1995年版<中国药典>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质量标准中的鉴别(2)进行了改进,使提取更完全、斑点分离更好、显色更明显.
作者:金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ODS柱.以甲醇-水(35∶6 5)为流动相,测定复方珍珠暗疮片中芍药甙的含量.其方法回收率为95.8%,RS D为1.8%.
作者:张振秋;覃芳;裴桂秋;袁昌鲁;李云霞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笔者在工作中采用闪罐法治疗因肌注形成的局部肿痛效果明显,既减轻了病人的疼痛,也促进了局部药物的吸收.
作者:王守东;许佩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们自1997-06~1999-12应用我院制剂室生产的化瘀膏治疗动脉穿刺引起的血肿1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小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对有心脑血管疾病兼有感染的患者,临床治疗予以抗感染药物与复方丹参常同时应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甲氟哌酸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混合后立即产生沉淀,报告如下.
作者:郑希林;崔光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作者:刘文涛;王青;舒越强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外用Ⅰ号液中大黄素的含量,以不低于0.6 mg/ml 作为质控指标.
作者:张传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特中药加工技术.中药炮制后可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和降低毒副作用.它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在人类医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炮制也引起人们的更大兴趣.本文就中药炮制的沿革及进展作一简要的叙述, 请同行赐教.
作者:田桂云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7~1999年间,我们对280例痔瘘术后出现的尿潴留、创面渗血、疼痛、便秘、肛缘水肿等症状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有效地防治了痔瘘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
作者:刘萍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