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珍;王伟
从药典规定、本草查考、走访老药工、性状比较、成份分析五个方面对乌药的药用部位进行考证.结论是乌药的药用部位为呈纺锤状的块根,而乌药的茎枝部位及质老、不呈纺锤状的直根,均不可供药用.
作者:周仰青;陈庆辉;洪可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经考证,较早载于<神农本草经>的白蒿应为菊科植物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ex Willd..
作者:张树人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张春梅;陈华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冬葵子,苘麻子都具有清热的作用,同属植物,但冬葵子是锦葵科植物冬葵的种子,苘麻子是锦葵科植物苘麻子的种子,功能与主治大不相同.<中国药典>1995年版1部已收载.在药品监督普查中发现部分乡镇卫生院中药房两者混用.笔者认为这是非常不妥的,不能确保临床用药准确有效.现将两种药品性状鉴别与临床应用总结如下,供鉴别时参考.
作者:苗兴满;郑秀芬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阿胶的化学成分、药理、炮制与制剂研究进行了概述,为中药阿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信息和借鉴.
作者:杜中惠;宋健;刘东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灯盏花素是从中药灯盏细辛中提取的灯盏甲素、灯盏乙素的混合物.药理研究表明,灯盏花素具有扩张脑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对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灯盏花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本文就其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作者:丁国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龙胆草性寒味苦,其主要功效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它在中医内科临床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且疗效卓著.著名方剂龙胆泻肝汤(丸),当归龙荟丸等堪称龙胆草在内科临床配伍运用之典范,兹就该药在皮肤科临床的配伍运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作者:顾松杰;黄志云 刊期: 1999年第04期
我们用六神丸治疗60例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全部治愈.现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用洁净温水清洗外阴,后仰卧位取六神丸15粒,塞入阴道,每晚1次,月经期停用,6d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治愈.
作者:卜庆风;刘艳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10a来,我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梅核气病9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与逍遥散20例为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运通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邵云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五味子曾经是风行一时的降酶药,究竟疗效如何,值得研讨.某些医生对急性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患者,甚至企图用大剂量五味子以达降酶之效.
作者:徐晓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张明德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thomsomii Benth.的根,又名干葛、甘葛、葛条根、粉葛.性味甘,辛,平.入肺、胃经.功能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临证时按传统功效与相代药理相结合,灵活配伍,应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苏春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应用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中成药中所含的银杏叶.方法简便快速,适用范围广.
作者:刘瑞明;郭莉;孙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近年来,我们利用青黛蚤休饮治疗疱疹性口腔炎38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病例选择根据发热急骤、流涎,拒绝吃奶、进食、烦躁不安.颊、唇内粘膜及舌面布有疱疹,开始为小红点,从数个到几十个不等,很快变成淡黄色的表浅溃疡,溃疡逐渐被以膜状物.常并发颌下淋巴结炎.临床诊断为疱疹性口腔炎者为治疗对象.
作者:任桂梅;张华;张美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对国内21 a间人参不良反应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4例不良后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52.9%),循环系统(11.8%),消化系统(8.8%),休克及死亡(8.8%),其它(17.7%);病例年龄1个月~74岁,男性为女性的1.7倍;用药方式除1例肌注外,其余均为口服,剂量3~40 g;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在用药后数min至连续用药30d.
作者:张正康;施国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黄芩为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中国药典>1995年版1部黄芩条没有薄层色谱鉴别项.为更好的控制黄芩的药品质量,我们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研究出了一种薄层色谱方法,结果令人满意,介绍如下.
作者:宋吉莲;丛培质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刺五加又称五加参,它在中国民间很早就供药用,是中药五加皮的一种.具有扶正固本、益智安神,补肾健脾等功效.
作者:刘起华;朱礼;李文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朱利军;黄杏莲 刊期: 1999年第04期
作者:夏前琪;石志乔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