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六味地黄胶囊中丹皮酚含量

张忠春;管玉民;王健;王官连

关键词:六味地黄胶囊, 丹皮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采用HPLC法测定六味地黄胶囊中丹皮酚的含量,流动相为70%甲醇,检测波长274 nm,平均回收率99.48%.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我院中药处方用药分析

    通过对我院中药处方的用药分析,旨在根据本院中医的用药特点,对中药实施计划采购、合理储备、量化管理,并为中药房药斗的合理排列提供依据.1 习用品与单张处方用药数量1.1 统计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三个不同时期的中药处方123578张,将每张处方中的每味中药及其剂量输入微机,用自编程序,统计出所用到的中药种数、每剂药平均含药味数与剂量.

    作者:叶世登;杨小平;李原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秦艽及其混伪品鉴别

    对秦艽及其混伪品的来源和形态特征进行鉴别,为同行鉴别秦艽伪品提供参考.

    作者:杨秀梅;王慧春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沙棘药理作用

    沙棘又名白醋酸柳或黄酸刺,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维生素类、黄酮类、萜类、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油、脂肪酸、有机酸以及15种微量元素.它是一种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的植物.本文将其药理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刁景丽;白在贤;李彩霞;刘占强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浅谈中药炮制中炒、炙、煅、蒸、煮与疗效关系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味,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的趋向,归经是药物用于不同脏腑经络治疗的依据.因为每味药都包含着气和味、升和降、浮和沉.有些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加入辅料共制使药物作用趋向和归经不同,因此药物生熟,加入辅料共制,炒、炙、煅、蒸、煮等与临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黄冬萍;魏加印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病例选择 62例中,男24例,女38例;年龄12~40岁;病程为1周~2 a.均有活动后胸闷心悸,全身乏力等典型临床症状.其中40例有典型上感病史;2例有胃肠病史.心脏检查:心电图异常59例.病原学检测用超敏的多聚酶链反应方法(PCR):其中检测用柯萨奇B组病毒阳性38例;腺病毒9例;轮状病毒1例;流感病毒4例;病毒检测阴性10例.62例均符合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座谈会拟定的心肌炎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心肌病变.

    作者:佟爱华;王永锋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中医药为主治疗白癜风38例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局部色素脱失,影响容颜,易诊难治.本人在临床上采用活血祛风法为主,配合补骨脂酊外涂及梅花针弹刺局部治疗38例白癜风,效果尚可.现报道如下.

    作者:孙华娣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白花蛇舌草与其伪品蚤缀的鉴别

    介绍一种白花蛇舌草新伪品-蚤缀,并从性状、薄层色谱、紫外光谱几方面与白花蛇舌草进行了比较鉴别.

    作者:郑国平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中药药渣综合开发利用

    中药材经一定溶媒或方式提取后所剩残渣称为药渣,通常被作为废弃物.其实,药材经提取往往只是提出了部分成分,尚有许多有效或非有效成分残留在药渣中,有待进一步利用.

    作者:黄跃进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中药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例

    笔者自1994-03~1999-03,用仙人掌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在4~10岁间16例,11~16岁之间5例;发病1 d就诊者4例,2 d就诊者15例,3 d以上就诊者2例;曾用抗生素治疗者8例.21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纳差和腮腺肿痛.其中单侧腮腺肿胀者17例,双侧腮腺肿胀者4例;有16例体温超过38℃.

    作者:肖斌;孔庆丽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耳穴压豆治疗青少年近视507例疗效观察

    近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轴性近视,二是屈光性近视,三是假性近视.前两种已发生器质性变化,为器质性近视;后一种无器质性改变,多是因青少年用眼不当所致,如看电视时间过长,距离太近,或学习环境光线不良,体位不正,目标过近或使用目力不当,使调节太过以致视力过度疲劳,睫状肌长期痉挛,导致晶状体持续处于凸度增加的状态,而出现近视症状.在临床上,青少年近视多属此类.而耳穴压豆治疗此类近视疗效突出.对器质性近视也有明显疗效,需要的治疗时间较前者为长.近5 a,笔者采用耳穴压豆治青少年近视507例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韩秀琴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金疮止血消炎药质量标准研究

    金疮止血消炎药是我院经省科委立项的科研课题,是一种止血消炎促进组织愈合的新型中药止血制剂.该处方源于<金匮要略>,是在胶艾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验方,经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临床千余例疗效观察,认定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本文对金疮止血消炎药进行了有关质量标准研究的探讨.

    作者:张剑;程文华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浅谈中药注射剂澄明度

    中药注射剂具有剂量准确、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优点.在解决中医急症、重症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药成分十分复杂,不少品种的有效成分尚不清楚,特别是多味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分的提取物,往往因提取工艺不够完善,一些大分子的杂质未能完全除去,从而使中药注射剂在配液时、或灭菌后、或贮存过程中出现色泽变深、浑浊、沉淀等,使制剂澄明度不合格,给生产带来麻烦或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降低疗效,影响临床使用.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及生产经验,笔者就中药注射剂澄明度谈几点看法.

    作者:唐国胜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温度对灯盏花素注射液含量影响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灯盏花素注射液的吸收度,通过采用不同温度加温破坏实验后其含量的变化,观察分析温度对该产品含量的影响.

    作者:陈丽;画红顺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妊娠恶阻中医调护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有如阻隔之象,称为妊娠恶阻.若呕吐严重,不能进食,可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正常发育,临床应给予重视.护理中应首先注意区分妊娠恶阻重证、轻证,分别护理,且须特别注意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

    作者:高红莉;刘方永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清热糖浆治疗小儿上感发热100例疗效观察

    上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目前多用抗生素治疗.我院用自制的清热糖浆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菊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超声对中医药治疗不孕证疗效监测

    笔者于1990~1997年间对来自中医妇科门诊的45例不孕证病人(已排除男方疾患),均作治疗前超声检查,卵泡监测,受孕后超声复查,中医治疗继续观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王其芳;俞亚虹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浅谈中药醋制

    中药醋制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品种达250余种,其中植物药144种、动物药53种、矿物药54种.据文献记载,中药醋制始于先秦,用醋制药7种;到唐代增加到33种;宋代增加到99种,为品种增加多,发展快的年代.满清时代,发展中药醋制品27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39个品种.如先秦有商陆载于<五十二病方>,唐代有豉载于<新修本草>;艾叶、磁石载于<银海精微>;宋代有乌蛇肉、禹粮石、蛤蚧、虎骨、芫花、雄黄、巴豆、防风、五灵脂等,载于<太平圣惠方>;清代有射干、木鳖子、酸枣仁等,载于<得配本草>;解放后增五味子、没药、豹骨、载于<中药大辞典>.

    作者:肖健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应加强对毒性中药炮制加工品监督管理

    通过1例乌头碱中毒死亡事件,说明加强对毒性中药炮制加工品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将毒性中药炮制加工品纳入医疗用毒性药品的监督管理.

    作者:陈坚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槐米不同制品中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

    为了解不同的制品槐米中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情况,利用硝酸铝在碱性条件下与黄酮络合呈色,510 nm测定吸收度方法.实验证明炒制品中黄酮含量高,回收率102.4%, RSD=4.22%.方法简单稳定.

    作者:田树革;肖新芳;周晓英 刊期: 1999年第12期

  • 黄连解毒汤治疗下肢溃疡306例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皮肤病,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以下肢皮肤发生暗红色溃疡,疼痛,行走不便,影响工作,可反复发生为特点.我院1993年以来运用中草药黄连解毒汤治疗下肢溃疡,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朱银仙 刊期: 1999年第12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