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肺转移一例

赵春霞;乐美兆;范钦和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性,49岁,因体检发现肺部结节1周于2013年8月12日人院.患者既往于2010年8月16日因右肾下极占位伴出血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结果: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免疫组织化学: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Desmin)(+)、黑色素瘤45 (HMB-45)(+)、黑色素-A(Melan-A)(+)、S100(+)、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核分裂像指数(ki-67)(+)<1%,术后恢复顺利.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肋间神经阻滞穿刺痛的疗效

    对于乳腺区域的短小手术,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可以较好地满足手术要求;而穿刺操作时的疼痛和不适,不仅会导致患者因惧痛不配合而影响麻醉的进程,更增加了阻滞不全、气胸等不良情况[1].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一种能够渗透完整皮肤的浅表麻醉剂,对浅表皮肤起到麻醉、镇痛作用.本研究观察局部皮肤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减轻肋间神经阻滞穿刺痛的效果.

    作者:郑建祥;李超;王帮远;周钦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T细胞斑点试验在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性结核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效应T细胞斑点数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价值.方法 采用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验76例活动性结核病和81例潜伏性结核感染患者全血样本,确定T-SPOT.TB阳性且抗结核治疗未超过2周的活动性结核患者64例和潜伏性结核感染患者68例,分析其对应的T-SPOT.TB结果.结果 T-SPOT.TB阳性活动性结核病组T细胞斑点数中位数大于T-SPOT.TB阳性潜伏性结核感染组(133 vs.67) (P<0.01);但T细胞斑点数在上述两组中的分布有较大范围的重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T细胞斑点数47.5作为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佳界值,其敏感度为73.4%,特异度为67.5%.结论 T细胞斑点数在活动性结核病者高于潜伏性结核感染者.虽然T细胞斑点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负荷,但并不能用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与潜伏性结核感染.

    作者:施宇佳;曹琦;毛正道;陈意;殷小伟;张倩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NT-proBNP联合AST在急性心力衰竭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目的 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AST在急性心力衰竭(AHF)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AHF患者110例,随访100 d,检测血NT-proBNP、AST和血红蛋白.其中,死亡18例(A组),生存92例(B组).结果 A组血NT-proBNP和AST高于B组(P<0.01),而血红蛋白低于B组(P<0.05).取NT-proBNP 2379 pg/ml、AST 42.15 U/L和NT-proBNP联合AST预测因子0.350为临界值,其预测AHF患者发病100 d内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84.2%、63.2%和57.9%,特异度分别为67.0%、83.0%和92.0%.AHF患者NT-proBNP与AST异常升高预示生存率低.结论 联合检测NT-proBNP和AST有助于预测AHF的预后.

    作者:方红义;沈沭彤;陶丽婵;李新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氯吡格雷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应用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性前壁MI行急诊PCI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和B组术前氯吡格雷负荷量均为300 mg,术后每日维持量分别为75 mg和150 mg;C组和D组术前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术后每日维持量分别为75 mg和150 mg.随访1个月,观察各组间出血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组发生MACE的风险大于600 mg组[OR=2.46,95%CI(1.04-5.84),P=0.04],而术后维持用氯吡格雷75 mg与150 mg发生MACE的风险相仿[OR=0.84,95%CI(0.37-1.92),P=0.67].结论 对于急性前壁MI患者,PCI术前应用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较300 mg更能有效减少术后1个月内的MACE发生率.

    作者:王丙剑;胡婷婷;耿金;李倩君;施建丽;马树人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多学科合作团队干预模式对COPD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COPD患者病情稳定后常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缺乏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加之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知,导致患者病情反复,肺功能水平下降,影响生活质量[1].多学科合作团队干预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慢性疾病干预措施,以多专业小组为基础,通过各学科护理人员相互协作而为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旨在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本研究对COPD患者应用多学科合作团队干预模式,成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卫芬;沈晓莉;周启芳;宋丽丽;陈宇平;周林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无创检查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数患者心电图可见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合并有胸痛症状者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该文综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核磁共振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邢超凡;李殿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染料脉冲激光治疗雀斑的效果

    雀斑是常见于面部的一种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有遗传倾向,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接受日光、X射线、紫外线照射后,能使表皮中黑素体合成增加.本病女性居多,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部,手背、颈、肩亦可发生,而非曝光部位和黏膜无皮疹.其皮损组织病理为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加而黑素细胞的数目正常,与邻近正常的表皮黑素细胞相比,其形态变大,树枝突增多、变长,具有更多的完全黑化的黑素体且呈棒状,表皮没有变化[1].2013年8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染料脉冲激光(DPL)治疗雀斑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严松华;禚欣欣;顾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0、5、10 mmol/L)和二甲双胍10 mmol/L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 h)对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干预IHH-4细胞48 h后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亚基(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结果 二甲双胍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IHH-4细胞增殖(P<0.01).随着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p-AMPKα/ AMPKα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 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梅芳;张蓉;李连喜;郭明高;陆汉魁;陆俊茜;贾伟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3D 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图像质量和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20例均成功实施3D CE-MRA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清晰显示出下肢动脉血管的情况: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3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5例;16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 3D CE-MRA能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舒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162例白内障围手术期的护理

    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害的首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我国目前约有500万白内障患者,6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50%患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的患病率在不断上升.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戴军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血清可溶性CD14和肌酐在冠心病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清可溶性CD14(sCD14)和肌酐(Cr)在冠心病(CHD)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CHD患者154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6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C组,40例)三组;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D组).根据首次血清Cr浓度分为E组(106 μmol/L≤Cr≤194 μmol/L,82例)和F组(Cr<106μmol/L,72例).乳胶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氧化酶法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sCD14和Cr水平.结果 A、B组血清CRP、sCD14和Cr浓度均高于C、D组,A组亦高于B组(P<0.05);C组Cr浓度高于D组(P<0.05).E组血清CRP和sCD14浓度均高于F组(P<0.05).血清sCD14、Cr与CRP呈正相关(r=0.717、0.623,P<0.01);血清sCD14与Cr呈正相关(r=0.568,P<0.01).结论 血清sCD14和Cr水平均能够反映CHD的严重程度,且与CHD,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存在密切联系的炎性机制.

    作者:贾雪芹;陈海滨;邱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改进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技术细节的体会

    食管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食管贲门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吻合器械的普遍应用及临床技能的提高,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率从原来的10%下降到3%以下,病死率从50%下降到10%-20%,但吻合口瘘仍然是患者生命的重大威胁[1].我们医疗小组2005年以前每年完成食管手术250例左右,食管-胃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1.5%-2.0%,且治疗困难,预后很差,病死率为50%.其后,我们改良了食管切除技术,尤其是注重采用吻合口瘘预防技术,取得很好效果,7年中发生4例吻合口瘘,发生率仅0.31%(4/1275).本文总结改进预防食管-胃吻合口瘘技术细节的体会.

    作者:蔡铭;翁鸢;朱军;耿纪群;陈海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不同方法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效果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因其具有符合生理需求、经济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当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胃肠外营养更易产生代谢并发症;而肠内营养则可增加肠道血流,减少因低氧血症和再灌注对肠道的损伤[1].经空肠途径输注营养液是肠内营养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肠道吸收人体各种必需的营养素.空肠置管营养支持的方法,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了误吸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将空肠营养管有效安置到屈氏韧带以下30 cm有一定难度,本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旭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与β-微管蛋白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表达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肺癌患者53例及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2例,应用ELISA法检测病灶所在段BALF中FHIT和β-tubulin表达.结果 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较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肺癌患者中,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BALF中的FHIT含量较腺癌患者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FHIT和β-tubuli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降低、β-tubulin含量升高;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宇平;穆传勇;宋丽丽;王一江;王宁江;邹雯;周林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糜烂性食管炎发病率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糜烂性食管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65岁以上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者120例,其中服药6个月以上者88例(A组),服药不足6个月者32例为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患者比例高于B组(P<0.05),A组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比例高于B组(P<0.05).两组糜烂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vs.15.6%)(P>0.05).结论 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增加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病率.

    作者:祝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EGFR基因突变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方法 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47例,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化疗.依据化疗前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型20例(突变组)和野生型27例(野生组).比较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EGFR突变组ORR为45.0%,DCR为80.0%,稍高于野生组的33.3%和66.7% (P>0.05).突变组的中位PFS为6个月(95%CI=5.27-6.73),长于野生组的3个月(95%CI=2.32-3.68)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控制情况和EGFR基因表达状态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的PFS延长.

    作者:周娟;倪松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糖尿病家族史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家族史(FHD)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2例GDM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无FHD者798例(A组),有FHD者104例(B组).结果 B组患者孕前体重指数(BMI)≥24 kg/m2、妊娠期高血压及子痫前期发生率高于A组(10.6% vs.5.0%、29.8% vs.17.3%) (P<0.05).B组早产儿的发生率高于A组(7.7%vs.2.5%)(P<0.05).产后随访90 d,B组婴儿体重高于A组(7.14±0.53) kg vs.(7.02±0.61) kg](P<0.05).结论 对有FHD的孕妇需要格外重视早孕期,即应建立合理的饮食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严格控制体重和孕期血糖,从胚胎时期减少孕妇高血糖对胎儿的危害.

    作者:柳华;王志群;戴毅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小组工作的体会

    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和医院等级评审要求的不断提高,开展药学服务是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临床药师的主要职责“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为此,我院成立了合理用药小组,临床药师参与合理用药小组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谢小菊;徐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120例,均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随机均分为单纯引流组和加用尿激酶组(生理盐水3ml+尿激酶2万单位十地塞米松2.5mg注入侧脑室),比较两组术后置管时间、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转归.结果 与单纯引流组比较,尿激酶组引流管留置时间缩短[(11.5±2.1)dvs.(6.3±1.2)d],再出血率增高(15.0%vs.6.7%)(P<0.05);两组脑积水、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和临床转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加用尿激酶可以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但应注意防止再出血的发生.

    作者:刘建刚;王达鹏;张世明;王中;周幽心;虞正权;孙春明;周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家属赋能模式对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家属赋能模式是一个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让家属参与患者治疗、决策制定和参与照护的一个指导框架[1].本研究探讨运用家属赋能模式对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30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3)患者及家属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患者及家属理解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作者:杨旻星;万静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