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瑾
家属赋能模式是一个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让家属参与患者治疗、决策制定和参与照护的一个指导框架[1].本研究探讨运用家属赋能模式对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30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脑梗死;(3)患者及家属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4)患者及家属理解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作者:杨旻星;万静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因其具有符合生理需求、经济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当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胃肠外营养更易产生代谢并发症;而肠内营养则可增加肠道血流,减少因低氧血症和再灌注对肠道的损伤[1].经空肠途径输注营养液是肠内营养的方法之一,可通过肠道吸收人体各种必需的营养素.空肠置管营养支持的方法,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了误吸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将空肠营养管有效安置到屈氏韧带以下30 cm有一定难度,本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术中放置空肠营养管的临床效果.
作者:杨旭瑾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积雪草酸(AA)对氧糖剥夺/复氧模型模拟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原代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四组:D组继续正常培养;A、B和C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0.1%二甲基亚砜溶液和AA 20 μmol/L培养24 h后,采用氧糖剥夺处理6h-复氧12h建立I-R损伤模型.采用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ROS)荧光强度;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结果 A、B和C组心肌细胞凋亡率、ROS水平、低线粒体膜电位的心肌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B淋巴细胞瘤-2基因比例以及细胞色素C、磷酸化p38、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表达均高于D组(P<0.05),而C组上述指标低于A组(P<0.05).结论 AA对氧糖剥夺/复氧模型诱导的心肌细胞I-R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ROS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活化及阻滞MAPK信号激酶磷酸化有关.
作者:易晨龙;许晶;司林杰;张郁青;王晓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MTT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0、5、10 mmol/L)和二甲双胍10 mmol/L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 h)对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干预IHH-4细胞48 h后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α亚基(AMPKα)及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结果 二甲双胍可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IHH-4细胞增殖(P<0.01).随着二甲双胍干预浓度的增加,p-AMPKα/ AMPKα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 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AMPK通路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的增殖活性.
作者:李梅芳;张蓉;李连喜;郭明高;陆汉魁;陆俊茜;贾伟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细针穿刺(FNA)联合弹性成像的应变率比值(SR)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结节129例资料.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FNA和SR检查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 联合使用FNA和SR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5.1%,特异度为85.2%.联合FNA和SR检查、单纯使用FNA和SR诊断甲状腺结节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3.0%、91.4%和69.0%.结论 联合使用FNA和SR检查能有效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金志斌;张捷;闻宝杰;曹秋月;彭娟;吴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期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特征.ICP主要危害围产儿,使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ICP发病率0.8%-12.0%,具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以智利和瑞典发病率高[1].我国的重庆、上海都属于ICP高发地区,在我省的长江流域,发生率仍较高,高达6.37%[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ICP产妇30例,探讨其治疗及母婴预后.
作者:孙彦玲;贾生沪;杨晓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ILMP)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治疗IMH患者34例(36眼),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术后IMH的闭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及随访.结果 34例患者36眼均成功剥除内界膜.随访3-10个月显示,34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裂孔直径缩小未闭合,1眼裂孔直径扩大.36眼中28眼视力提高,30眼视物变形等症状改善.同玻璃体腔填充5%-16%全氟丙烷比较,填充空气对IMH的愈合同样有较高的成功率.术中剥除内界膜后6眼黄斑区出现少量点状出血,随访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可有效封闭IMH,改善患者视力,效果佳.
作者:苏小璐;陈玮;刘利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脑内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模型.将8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A)组、模型(B)组、地塞米松处理(C)组和丹参注射液处理(D)组.术后7d,统计各组小鼠生存率,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神经元数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部位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和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小鼠生存率和神经元数量减少,p-ERK1/2表达、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1);而C组和D组能逆转B组上述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过程(P<0.01或P<0.05),其中D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中枢脑内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炎作用和抑制ERK1/2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熊存全;胡君;周红成;吴争鸣;孙秀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比较不同静脉内径对罗库溴铵注射痛的影响.方法 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通过手背(B组)、手腕(W组)和肘窝处(Z组)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评估各组罗库溴铵注射痛差异.结果 Z组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的总发生率低于B组、W组(63.3% vs.100%、90.0%)(P<0.05).结论 通过较大静脉注射罗库溴铵可显著减轻罗库溴铵静脉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作者:王维思;王群杨;杨秀娟;周洁;朱琳;李晓;王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3D CE-MR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20例患者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分析图像质量和下肢动脉病变特征.结果 20例均成功实施3D CE-MRA扫描,图像质量优良,能清晰显示出下肢动脉血管的情况:多发动脉斑块无明显动脉管腔狭窄1例,多发动脉斑块形成伴管腔狭窄13例,多发斑块伴动脉部分节段闭塞5例;16例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例显示了侧支循环血管.结论 3D CE-MRA能有效显示下肢动脉血管的异常,在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舒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清可溶性CD14(sCD14)和肌酐(Cr)在冠心病(CHD)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CHD患者154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组,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6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C组,40例)三组;冠状动脉造影术正常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D组).根据首次血清Cr浓度分为E组(106 μmol/L≤Cr≤194 μmol/L,82例)和F组(Cr<106μmol/L,72例).乳胶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氧化酶法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sCD14和Cr水平.结果 A、B组血清CRP、sCD14和Cr浓度均高于C、D组,A组亦高于B组(P<0.05);C组Cr浓度高于D组(P<0.05).E组血清CRP和sCD14浓度均高于F组(P<0.05).血清sCD14、Cr与CRP呈正相关(r=0.717、0.623,P<0.01);血清sCD14与Cr呈正相关(r=0.568,P<0.01).结论 血清sCD14和Cr水平均能够反映CHD的严重程度,且与CHD,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存在密切联系的炎性机制.
作者:贾雪芹;陈海滨;邱清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特定部位自体组织盆底修补术和Perigee系统治疗重度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诊断为子宫或膀胱脱垂Ⅲ度及以上患者分别采用Perigee盆底重建术(A组,50例)和特定部位自体组织盆底修补术(B组,50例).手术前后采用POP定量分期(POP-Q)、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和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分析疗效和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完成随访91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两种方法均是治疗重度POP的安全有效术式,主观治愈率均为100%;A组客观治愈率93.5%,B组88.9%(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PFDI-20和PISQ-12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术后各有2例新发压力性尿失禁;A组网片暴露1例,阴道挛缩1例.结论 两种方法均是治疗重度POP的安全有效术式;A组增加网片相关并发症.
作者:顾芮;王家俊;龚健;陈艳琴;吴力为;殷科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对晚期肺腺癌患者培美曲塞疗效的影响.方法 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47例,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化疗.依据化疗前EGFR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型20例(突变组)和野生型27例(野生组).比较两组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EGFR突变组ORR为45.0%,DCR为80.0%,稍高于野生组的33.3%和66.7% (P>0.05).突变组的中位PFS为6个月(95%CI=5.27-6.73),长于野生组的3个月(95%CI=2.32-3.68)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控制情况和EGFR基因表达状态是影响PFS和OS的独立因素.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疗效确切.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的PFS延长.
作者:周娟;倪松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糜烂性食管炎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体检的65岁以上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者120例,其中服药6个月以上者88例(A组),服药不足6个月者32例为对照组(B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患者比例高于B组(P<0.05),A组服用钙离子拮抗剂比例高于B组(P<0.05).两组糜烂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vs.15.6%)(P>0.05).结论 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增加糜烂性食管炎的发病率.
作者:祝小林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宫外孕是妇科一种危险的急腹症,处理不当,容易因腹腔内大量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近年,腹腔镜微创宫外孕手术也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开展[1].这类患者常因顾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表现出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影响手术和康复[2].我科对腹腔镜手术治疗宫外孕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地改善患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康复.
作者:陶粉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自发性气胸合并隐匿性胸腔内严重出血为高危性胸外科急症,在临床较为少见.该病多因胸腔内迟发的粘连带滋养血管撕裂导致出血,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1].现总结我科手术治疗5例自发性气胸合并隐匿性胸腔内严重出血的经验.
作者:黄陈军;陆小虎;李芝;张林飞;秦建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雀斑是常见于面部的一种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有遗传倾向,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特征,接受日光、X射线、紫外线照射后,能使表皮中黑素体合成增加.本病女性居多,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鼻部和两颊部,手背、颈、肩亦可发生,而非曝光部位和黏膜无皮疹.其皮损组织病理为表皮基底层黑素增加而黑素细胞的数目正常,与邻近正常的表皮黑素细胞相比,其形态变大,树枝突增多、变长,具有更多的完全黑化的黑素体且呈棒状,表皮没有变化[1].2013年8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染料脉冲激光(DPL)治疗雀斑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严松华;禚欣欣;顾丽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数患者心电图可见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合并有胸痛症状者常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该文综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心脏核磁共振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邢超凡;李殿富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β--微管蛋白(β-tubulin)的表达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肺癌患者53例及肺部良性疾病患者22例,应用ELISA法检测病灶所在段BALF中FHIT和β-tubulin表达.结果 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比较,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较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肺癌患者中,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BALF中的FHIT含量较腺癌患者低,而β-tubulin含量较高(P<0.05).不同分期肺癌患者的FHIT和β-tubuli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BALF中FHIT含量降低、β-tubulin含量升高;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陈宇平;穆传勇;宋丽丽;王一江;王宁江;邹雯;周林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6只,作为空白对照;另三组采用每周2次皮下注射60%四氯化碳3 ml/kg诱导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2周(B组,8只)、4周(C组,8只)和6周(D组,10只)处死,行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肺纤维程度,用免疫组化检测MCP-1表达,RT-PCR检测MCP-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 B、C、D组肺纤维化程度依次加重,MCP-1表达逐渐增多.MCP-1、α-SMA、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在B、C、D组逐渐增强,且均高于A组(P<0.05).MCP-1 mRNA表达与α-SMA mRNA、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呈正相关(rs =0.625、0.547和0.414,P<0.05).结论 MCP-1在肝纤维化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作者:石静;陆翠华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