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洲;陈杏丽;黄伟明;谢杰伟;杨文斌;林强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67例,采用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52例,单纯牵引治疗.治疗14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疼痛及综合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颈椎功能综合评分均有改善(P<0.01),而且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改善颈椎疼痛及症状优于单纯牵引治疗(P<0.01).结论: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梁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的慢性损伤之一,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腰痛是大多数患者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1].2011年6月-2011年10月,笔者采用纯中药制剂盘龙七片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辅以休息和适当功能锻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延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结合有限切开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患者25例,采用关节镜下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有限切开修复关节周围韧带,处理合并的半月板软骨损伤.术前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综合评价患膝功能均为D级,Lysholm评分平均为(35.0±1.4)分.结果:25例患者术后获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随访,患膝功能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IKDC综合评价结果:A级10个(40%),B级12个(48%),C级3个(12%),Lysholm评分平均为(92±1.8)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结合有限切开修复关节周围韧带,可以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
作者:彭永海;张青松;李烨;胡勇;汤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我院正骨科是国家重点中医专科,其特色优势就是在继承传统手法复位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微创手段,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各种类型创伤骨折,尤其在肱骨外科颈骨折上更具优势.目前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肃陵;安建原;李青;王彬;孙云保;陈默;易宏伟;付红军;钟明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西其汀口服液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我科自2010年9月~2011年11月诊治的5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加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颈椎牵引加西其汀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牵引结合动点定位旋扳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少伟;郑志辉;李伟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脊柱整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时间节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成2组,研究组为施氏伤科脊柱整骨手法;对照组为电动牵引结合舒筋活血散熏蒸,应用VAS、M-JOA评分及M-JOA改善率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价.结果:VAS、M-JOA评分上,研究组在治疗后1周及2周与对照组相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周及4周,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M-JOA 改善率上治疗后1周、2周、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脊柱整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3周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治疗后4周疗效优势进一步明显,可以作为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规范化方案推广应用.
作者:刘光明;陈建华;孙波;彭宗泽;李麟平;杨佳裕;季伟;李辰;吴云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高能量致损性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10年8月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从腕关节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面塌陷四个指标进行比较,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与下外固定及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位效果丢失.功能评估:优12例;良6例;可1例.结论: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固定治疗高能量致损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能够满足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的要求,有利于骨折愈合,且疗效确切、复位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建锋;许申明;陈大伟;蒋旭;文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微创椎间盘镜(MED)和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从2005年1月-2010年12月共44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患者的选择确定手术方式,其中94例施行单节段微创MED,346例施行单节段传统椎板开窗手术.分别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进行比较分析;术后随访按Macnab疗效标准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微创MED手术组优良率为95.3%,传统椎板开窗组优良率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手术方式疗效相近,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其中微创椎间盘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其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尤其适合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传统椎板开窗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但其对手术技术要求较低,适应证宽,更适合合并复杂椎管情况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作者:吴志强;陈长贤;王汉龙;赖展龙;柯晓斌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者多为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心肺贮备功能下降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降低,且髋关节置换手术有创伤大,出血多,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等特点,造成术中麻醉风险增加,易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甲氧明为单纯的α1受体激动剂,升压作用显著且对心率影响小,与常用的麻黄素相比较作用更为持久.本研究拟探讨术前肌注甲氧明防治髋关节置换术中低血压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蕾;夏建国;谭金慧;苗文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2年3月资料较完整的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12例,且全部经血清学诊断并摄四肢长骨线片,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2例中均有骨骼异常改变.干骺端炎12例,其中6例可见Wimberger征,2例病理性骨折,骨髓炎8例,骨膜炎10例,软组织肿胀12例,其它如颅骨、脊柱、髂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广泛、多骨、对称性的干骺端炎、骨膜炎、骨髓炎为骨梅毒的X线特征.结论:早发型先天性骨梅毒有一定的特征性,且骨损坏特别是干骺端损害常表现在其他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我们认为凡是怀疑有先天性骨梅毒的患儿均应常规作四肢长骨摄片检查,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后续疗效观察提供参考.
作者:徐良波;刘新献;刘帆;黄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是骨伤科中的常见疾病,以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乏力为主症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本组病例从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采用曲安奈德注射液与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行膝关节腔注射,结合局部外敷何氏逐阴散,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4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定兴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由于不同病因破坏股骨头的血液循环,终导致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钽棒被设计用来干预治疗股骨头坏死,可限制或延缓股骨头塌陷时间,延迟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我院于2010年10月对1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股骨头髓芯钻孔减压、人脐血干细胞局部移植联合多孔钽棒植入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取得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单纯横行或纵行髌骨骨折,若无明显移位或经直伸可复位者,既往多采用石膏外固定.但需时长,病人痛苦不便,膝关节固定时间过久屈伸功能受限几率明显增加及较高的骨不连发生率等缺点,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逐渐为患者接受.但切开复位创伤大、骨折端血运破坏影响骨折愈合,尤其是青年女性患者术后明显手术瘢痕影响外观而对切开复位心存芥蒂.为扬长避短,自2003年4月-2011年6月,我们在没有C臂机透视机辅助下应用多处小切口微创改良张力带治疗获得随访的29例单纯横行或纵行髌骨骨折,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建云;姜世平;何健飞;唐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近年来肩胛骨骨折发生率有明显升高趋势,若早期处理不当或贻误治疗时机,可导致肩关节和上肢功能障碍,目前许多作者主张对移位严重的肩胛骨骨折进行早期手术治疗[1].2006年1月-2011年5月我院采取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37例,其中对16例不稳定肩胛骨骨折采用后侧小切口入路有限切开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智;任平;王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股骨头血液供应破坏或骨细胞变性导致的有活力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1],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股骨头坏死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而激素是引起非创伤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临床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长期使用或短期内大量使用激素均可能引起股骨头坏死,但其内在的机制是十分复杂的,目前对其发病机制提出的学说主要有:脂类代谢紊乱学说、骨细胞凋亡学说、血管内凝血学说、骨质疏松学说等.本文即从上述几类机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作一综述.
作者:邵阳;赵晓艳;马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一直是临床骨科面临的难题,其发生率为5%~10%[1].骨缺损导致骨延迟愈合、骨不连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降低其生活质量,对骨缺损修复的研究仍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缺损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在治疗骨不连上,无论是采用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都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大量探索,将中药有效成分或者提取液复合到材料上,中西结合,促进骨缺损修复,显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本文就中医药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蔡瑞霖;陈长青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跖骨头下痛性胼胝是足踝外科常见的一种前足疾病,主要是前足畸形所致的一种继发病变,其基本病理在于原发或继发跖骨头或跖趾关节病变.常发生于(踇)外翻患者及类风湿足等患者中,一般与外伤无明显关系.此外,(踇)外翻术后也常常继发转移性跖骨头下痛性胼胝.往往合并出现跖趾关节脱位、跖骨头坏死(Friberg 病)、锤状趾、爪形趾畸形等,这些继发疾病及症状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临床以第2跖骨头下疼痛为常见,其次是第3跖骨头,第4、5跖跖骨头下痛性胼胝者偶见,常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作者:温建民;孙卫东;桑志成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小腿三头肌拉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并非运动员专利.现在随着体育锻炼的人群增多,其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常见于羽毛球、蓝球等运动项目爱好者,起跳时准备工作不充分,或小腿三头肌处于疲劳状态没有得到充分恢复时,小腿三头肌内侧或外侧头或肌肉与跟腱连接处部分断裂或撕裂伤造成.后期常形成局部粘连、硬结、肌筋膜炎等,长期疼痛,运动无力.笔者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对30例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采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及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法治疗.发现采用手法配合电针治疗小腿三头肌拉伤,明显比以单纯手法治疗镇痛消肿快,功能恢复好,疗程短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黎奇峰;刘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髋部手术属于骨科大手术,临床上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较高,达40%~60%,是术后3个月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1-5],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较多,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因素[6-7].
作者:王文岳;谢利民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我科应用全蝎膏外治治疗骨科压疮患者35例,全部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9月-2012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收治的骨科术后压疮住院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阚丽君;刘艳平;辛淑梅;郭滨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