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异位妊娠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常见,发生部位以壶腹部多,其次为峡部,伞部及间质部妊娠少见.据报道,异位妊娠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数的9~13%.我科自2005年12月~2010年12月采用自拟化瘀汤配合甲氨蝶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京昱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胼胝体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协调双侧大脑半球功能的作用,其解剖位置处于较深的中线上,因是多支血管供血,一旦胼胝体发生梗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胼胝体梗死临床相对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郜立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通过对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治疗观察,分析失败原因.方法:我院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共行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32例,对手术失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观察3~15个月,多数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有4例治疗结果不理想,出现关节疼痛、僵硬、关节炎等.结论:在行旋前/后外型三踝骨折内固定术时,重视每一个治疗环节,恢复患者的正常踝穴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卢懿明;邹腊春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急性药物、毒药中毒的病人,血液透析是唯一一种能将毒物从身体中快速排出的方法.常规血液透析需先行动静脉造瘘,这样耗时较长,对于急危症病人来说,这无疑错后了抢救的时间,所以快速完成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尤为重要.应用桡动脉穿刺技术后就不需再行动静脉造瘘,而直接地进入透析阶段,这为病人赢得了抢救时间,并且桡动脉穿刺患者痛苦小,耐受程度高,副反应小,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庆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障用药安全,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为新药研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50例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临床ADR病历报告中,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通过静脉给药的不良反应多.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作者:曹益鸣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骨关节炎,以女性发病为主.saase等的调查显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的峰值分别为24.7%和54.6%.随着世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OA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采用针刀闭合松解术,膝关节腔加压冲洗,配合注射玻璃酸钠(施沛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5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影响医疗安全、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建立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作者:王新媛;胡春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由于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知识内容的独特性,多媒体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并未起到好的积极作用,而是严重妨碍了中医知识的传播.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会无形中将中医的概念固化为图片本身,既妨碍了学生对中医概念的理解,又抑制了学生针对本概念的联想.而多媒体中文本的使用,则剥离了教师的经验和情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作者:王宏利;鞠宝兆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防止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方法:通过对静脉炎发生原因的分析,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结果:经过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结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可预防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作者:陈兴贵;陈学香;王玉琴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三棱、莪术治多囊卵巢综合症,可恢复患者的排卵功能,达到调节助孕之效.方法:组方:①香附12g、元胡12g、当归12g、莪术9g等13味中药,可使内膜由大化小,从而缓解疼痛.②元胡9g、黄柏9g、生地12g、墨旱莲15g、淅贝9g、三棱9g、莪术9g等9味中药,可控制子宫肌瘤的生长.③丹栀逍遥散加三棱9g、莪术9g,治乳房肿块疗效较好.④淫羊藿15g、花椒1.5g、牡丹皮10g、丹参30g、三棱10g、莪术10g等15味中药,可恢复患者的排卵功能,以达助孕之效.结果: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缓解腹痛、控制肌瘤增长疗效较好,受到患者好评.结论:对于缓解腹痛、控制肌瘤增长、恢复患者的排卵功能,达到调节助孕之效疗效较好.
作者:付国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障.如何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影响是现代护理管理应该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的永久性课题.
作者:曾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输液反应为临床采用输液疗法治疗疾病的各种非治疗效应,为医源性不良反应.导致输液反应的因素也较多,而这些因素由于输液反应所涵指的临床反应症状较多,如个体差异等,其变异性较大.因此,输液反应无可预见的规律性,由此而导致的医患纠纷也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医患双方的利益.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及时发现输液反应症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输液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影响,避免医患纠纷等是医务人员的责任.笔者在十几年的临床护理中,接触到了各类原因引起的输液反应,现加以总结与各位同仁共勉.
作者:严梦芹;殷莉静;仝欣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愈显率为76.7%,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愈显率为66.7%,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面神经炎疗效显著.
作者:程粉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法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米非司酮150mg,每天一次,连续3d,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自拟保宫汤,水煎分两次服,连续7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为96.11%,对照组有效为77.64%;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β-HCG浓度在治疗后第3天下降幅度、血β-HCG浓度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清热利湿法治疗异位妊娠的有效率及起效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作者:张致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为探讨对复杂视网膜脱离后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需求及指导,对32例35只眼全部患者给予术前、术后耐心细致地教育.结果:30例33只眼对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实施配合良好,2例2只眼术后配合不佳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结论:对视网膜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作者:陈琳;叶雪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否则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比10年前高出3~4倍.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率致死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该病还可造成失明、肾功能衰竭、脑出血、四肢麻木、全身疼痛等,因此,患者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家庭中进行治疗,做好家庭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连伟;杜秀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加强对急诊静脉输液患儿家属健康教育对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故障的效果.方法:将本科2010年1月~2010年10月128例急诊静脉输液的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加强对观察组急诊静脉输液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故障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渗漏、堵塞、针头脱落、严重回血等输液故障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对急诊静脉输液患儿家属采取健康教育护理措施能降低急诊患儿静脉输液故障的发生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护理纠纷、提高患儿与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减少急诊护士的工作量.
作者:吴鲜花;罗文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诊PCI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及护理对策.方法:2009年4月~2011年4月178例患者行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其中7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3.9%,4例男性,3例女性.回顾分析7例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结果:7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时间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0.5~24h,血小板低值为1×10<'9>/L,重度2例,极重度2例.结论:急诊PCI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李志宏;杨瑞鲜;王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患者术前、输血前检测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意义.方法:对11254例患者术前、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6.21%、抗-HIV 0%、抗-HCV 0.22%、抗-TP 0.16%.结论:患者术前、输血前进行血液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对于预防血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因输血后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厚胜利;杨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9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菌栀黄口服液,每次3ml,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并进行疗效判定,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5.1±1.8d,短于对照组7.5±2.2d,胆红素下降值149.18±38.32umol/L,高于对照组95.35±36.42umol/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缩短痛程的作用,疗效是肯定的.
作者:杨生元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