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蓉;谈勇
血管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颅后窝.占颅内肿瘤的1.5%-2.5%,后颅窝肿瘤的7%-12%[1,2].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伴发其他内脏肿瘤和囊肿,称为von Hippel-Lindau(VHL)综合征.约25%的血管母细胞瘤与VHL综合征有关.手术全切除是根治血管母细胞瘤的佳手段,对于大多数后颅窝病变的患者较易做到,但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因其肿瘤的位置给手术切除带来风险和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脑干血管母细胞瘤共11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除,并病理证实.
作者:吴志峰;羊正祥;缪伟锋;浦毅;邵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无淋巴结的转移,直接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就目前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类型、肿瘤大小、肿瘤浸润等方面进行讨论.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治疗前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测量值的异常增高以及淋巴结内HPV-DNA检测结果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云星;洪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分析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脑及丘脑病变多见,常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其他部位的梗死,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皮质盲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颅MRI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本组病例中,治愈+好转26例(72.2%),恶化6例(16.7%),死亡4例(11.1%).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和MRI的改变,需早期积极正规治疗.
作者:王晓云;王翀;黄嵘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筛查胰腺组织基因mRNA的表达变化,寻找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相关的基因.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和糖尿病模型组(B组,20只).链脲菌素(STZ)40mg/kg联合高糖高脂饮食诱导T2DM大鼠模型,取胰腺组织常规提取总RNA,采用基因芯片检测系统进行mRNA表达谱差异分析,用实时定量PCR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共检测出237个基因mRNA差异表达;其中,B组有17个基因发生了3倍以上的明显差异表达(上调12个,下调5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涉及通路共9条.结论 在大鼠糖尿病模型中,胰淀粉酶(Amy)1、Amy2、Amy3、聚-1-精氨酸酞酰胺(Pap2)、胰腺再生蛋白3α(Reg3a)等基因的表达均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其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袁俐;虞珏;徐文平;任亚丽;孙明;德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化疗耐药与肿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替莫唑胺(TMZ)作用前后胶质瘤U251中CD133蛋白表达及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通过MTT实验评估U251细胞对TMZ的敏感性.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TMZ作用前后U251细胞中CD133、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蛋白表达.结果 U251细胞中未加入TMZ组的CD133+细胞比例约为0.060±0.003,明显低于加入TMZ组的0.337±0.012(P<0.05).在TMZ作用后,CD133和nestin表达明显增加,而GFAP和NSE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存在CD133+细胞,大部分具有脑肿瘤干细胞特性;在TMZ作用后,这类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其与化疗耐药有关.
作者:杨伟现;向定朝;王存祖;周月鹏;欧阳琦;张志坚;许慧中;陆晓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人路微创小切口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3例,按手术入路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28例)和后正中人路(B组,25例)两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3d、1个月和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78.75±7.53)min、(97.86±37.76)ml、(95.71±34.90)ml、(3.28±0.90)分、(1.71±0.94)分和(1.57±0.92)分,明显低于B组的(85.80±6.87)min、(258.00±65.64)ml、(185.20±62.26)ml、(3.96±0.68)分、(2.28±0.89)分和(2.16±0.99)分(P<0.05);而两组后凸角(Coob角)纠正率和椎体塌陷纠正率相仿(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与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手术野清晰、置钉容易、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陶玉平;王永祥;王静成;冯新民;韩奎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全麻下行腹腔镜宫外孕及卵巢囊肿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麻醉前30min分别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A组)或生理盐水5ml(B组),记录两组术后1、3、6和12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舒适度评级(BCS).结果 A组各时间点VAS显著低于B组,BCS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术前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能有效减轻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
作者:徐晓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创伤(TBI)后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30例重度TBI患者(TBI组)和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技术测定患者伤后1-2、4-5、7-8和10-11d共4个时间段血浆BNP浓度.结果 TBI患者伤后初始BNP浓度较对照组可升高7.3倍(P<0.01).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BNP浓度在伤后7-8d内较无或仅少量SAH患者增高,颅高压组BNP浓度高于颅内压正常患者(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在伤后即迅速升高,且在广泛SAH或颅内压增高患者中可持续升高;血浆BNP浓度升高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杨鉴;程峰;石磊;贡伟一;王文明;刘华;惠国帧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筛选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中的干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常规培养的HO8910细胞为基础(对照组),采用紫杉醇结合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法筛选卵巢癌干细胞(干细胞组).对筛选出的干细胞分别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CD44、CD45、CD133、CD117表达及Hoechst33342染色阳性率;Western blot检测ABCG2、Nanog、Oct4及BCRP等干细胞标志基因的蛋白表达,并对卵巢癌干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致瘤性进行检测.结果 (1)在紫杉醇结合无血清培养筛选条件下,部分HO8910细胞能够较好的生长,具有干细胞特性.(2)干细胞组各时间点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3)干细胞组穿膜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4)干细胞组CD24+、CD44+、CD45+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133+、CD117+的阳性表达率及Hoechst33342染色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细胞组ABCG2、Nanog、Oct4、BCRP等干细胞标志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强.(6)干细胞组细胞在裸鼠体内致瘤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紫杉醇结合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法能够筛选出具有干细胞特征的卵巢癌干细胞;卵巢癌干细胞在体外及体内的生物学特性较普通卵巢癌细胞有很大差异.
作者:闫洪超;于楠;仝建业;陆晓媛;韩秋峪;魏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100B在早期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变化特征.方法 对大鼠予4MeV电子线分别单次全脑照射2、10、30Gy制备大鼠早期放射性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全脑不同剂量照射后1个月内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S100B的变化.结果 大鼠全脑照射后,脑组织中S100B表达水平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增加.结论 全脑照射后,高照射剂量脑组织的S100B呈高表达.
作者:毛卫东;田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占同期颅脑外伤的4.0%,大多发生于着力点的对侧,伤后早期即出现偏瘫症状,大部分病例都会合并有颅内其他部位的损伤,头颅CT动态观察是其好的诊断手段.本组手术治疗13例,保守治疗37例,伤后半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9例,中残27,重残5例,死亡9例.结论 动态CT观察是外伤性基底节区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本病发生率低,但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尽早的发现和恰当的治疗仍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作者:阚永和;周世军;周鹤新;浦志一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本文从卵泡发育过程中的始基卵泡启动募集及次级卵泡周期募集两个时相作为切人点,分析两次募集的连续性及各自的调节因子、影响因素.介于中医药在启动募集阶段补肾培本奠基,周期募集阶段补肾宁心、疏肝健脾的优势,构建中西医结合调控卵泡募集的优化模式.
作者:马蔚蓉;谈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麻醉必须解决手术疼痛问题,但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不能监测疼痛程度[1,2].我们以前发现,机械或化学刺激能够引起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 pharmaco-elect roence-phalography,QPEEG)的相应改变[3-5].一般认为,伤害性刺激的强度越大,引起的疼痛越剧烈,其刺激强度常常可以反映疼痛程度.如果能够找出与伤害性刺激强度相关性较好的脑区和频段,那么QPEEG的改变就有可能成为监测麻醉深度,尤其是疼痛程度的指标.本实验我们观察了温度刺激对人QPEEGβ1和β2频段的影响.
作者:蔡慧明;韩平平;周慧轩;王虹;王琦;戴体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常用的一项诊疗技术,能否一次性穿刺成功直接关系到儿科的诊疗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1].为减少小儿静脉穿刺的痛苦,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头皮静脉穿刺时不仅要求护士有良好的技术同时还要将患儿固定好,否则容易发生穿刺失败[2,3].在护士人员不足、患儿陪同少时,往往固定患儿往不到位,导致头皮静脉穿刺失败.为了避免在头皮静脉穿刺时固定患儿困难,我们根据小儿好动特点自行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固定带.2011年1月-2011年12月,经小儿输液室600例次的反复使用收到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梅云霞;王娟;冯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灌注CF结果与脑灌注压监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T组28例,C组22例,人院时头颅CT平扫有明显异常.在行灌注CT时,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及颅内压(ICP),计算脑灌注压(CPP).应用直线回归分析灌注CT参数[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r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与CPP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灌注CT结果,T组分为两个亚组:T1组,16例,灌注CT结果与CPP呈弱相关;T2组,12例,两者存在强相关.T1、T2和C组间的灌注CT参数均有明显差异.T1组的rCBF为(18.8±8.0)cm3·100g1·min-2,明显低于T2组的(60.2±21.3)cm3·100g1·min-1和C组的(48.3±11.0)CM3·100g1·min-1(P<0.01).T1、T2组灌注CT参数与相应CPP值之间均显著相关(P<0.01).结论 灌注CT结合ICP监测能提供有价值的评估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是否完好的信息,有助于指导治疗.
作者:徐裕;冯东侠;高恒;那汉荣;徐伟东;周新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高龄孕妇产前诊断结果分析,探讨高龄妊娠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1139例≥35岁高龄孕妇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139例高龄妊娠胎儿检出染色体异常33例,异常率2.90%,其中数目异常21例,包括21-三体14例、18-三体2例、45,XO2例、47,XXY2例、47,XYY1例;结构异常12例,包括倒位6例、易位3例、异染色质增加1例、其他2例.35-39岁组染色体异常率2.31%,≥40岁组染色体异常率5.85%.结论 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率逐渐增高,有必要对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
作者:刘一琳;偶健;段程颖;傅文宇;孙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内毒素(LPS)激活后人体中性粒细胞(PMN) NF-κB p65的表达及对PMN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集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分离PMN后分为五组:C组,加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LPS组,加入LPS100ng/L);PI组,LPS+丙泊酚2μg/ml;P2组,LPS+丙泊酚4μg/ml;P3组,LPS+丙泊酚8μg/ml.孵育2.5h后,提取RNA;用RT-PCR法检测p65mRNA,Western blot检测p65蛋白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PMN凋亡.结果 LPS 100ng/L可以显著激活PMN,使p65表达大量增加.实验剂量的丙泊酚均可不同程度抑制LPS激活后PMN p65的表达(P<0.05);2-8μg/ml浓度的丙泊酚可剂量依赖性增加LPS导致的PMN凋亡(P<0.05或P<0.01).结论 丙泊酚2-8μg/ml可抑制PMN p65的激活,促进LPS激活后的PMN凋亡.
作者:彭生;张中军;董楠;李莎;王光磊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及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IGT)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血糖情况,将1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54例)、T2DM组(63例)和I-IGT组(78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估患者人院时及入院1周时的病情.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于发病后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三组患者人院时NIHSS评分相仿(P>0.05);入院1周时,T2DM组和I-IGT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T2DM组发病后1个月、3个月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57.1%、44.4%,I-IGT组分别为48.7%、41.0%,均明显高于与正常组的31.5%、20.4%(P<0.05).T2DM组与I-IGT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8%和70.5%,亦明显高于与正常组的27.8%(P<0.05).结论 T2DM及I-IGT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预后不良.
作者:谢连红;李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黏蛋白1(MUC1)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TNFR-I)的表达,探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调控机制及与EMs性不孕的内在联系.方法 采集28例EMs患者(EMs组)及26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对照组)的在位子宫内膜,采用IHC方法检测内膜MUC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NFR-I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 EMs在位内膜MUC1在不同月经周期的表达差异不明显,其在分泌中期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EMs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NFR-I表达则低于对照组.结论 EMs在位内膜MUC1表达的改变,可能是EMs性不孕的原因之一;TNF-α缺乏促进在位内膜MUC1表达的作用可能与TNFR-I的低表达有关.
作者:沈芳荣;陈友国;刘明;冯亚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探讨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统计不同性别及不同治疗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检验便秘的相关因素.结果 104例患者中,70例患者存在便秘,发生率为67.31%,不同性别及不同治疗组患者间便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症状波动可作为PD患者便秘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结论 不同治疗药物与患者便秘的发生率无关,而症状波动加重便秘的发生.
作者:陈冬勤;毛成洁;刘春风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