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男性乳腺癌29例临床分析

吴醒;斯岩;凌立君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
摘要: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58.6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14例,发现肿瘤细胞13例(92.8%).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8例.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Ⅳ期3例.激素受体阳性者占82.8%.25例获得随访,死亡8例.结论 男性乳腺癌临床少见,发病年龄偏大,容易误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男性乳腺癌具有特殊意义.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预示男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江苏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携带人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研究携带人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构建含人CTLA4-Ig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CMV-hCTLA4-Ig,与非增殖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共转化大肠杆菌DH5α,在细菌内同源重组,获得重组非增殖腺病毒载体质粒pAdTrack-hCTLA4-Ig,转染293细胞,经过包装、扩增、纯化后,获得携带人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体外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72 h后检测其外分泌性表达.结果 获得携带人CTLA4-Ig融合基因的非增殖腺病毒,滴度为6×1013空斑形成单位/毫升(pfu/ml);在其感染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能检测到可溶性重组蛋白CTLA4-Ig的表达.结论 制备的重组非增殖腺病毒在体外能有效感染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受感染细胞能表达、分泌可溶性蛋白CTLA4-Ig.

    作者:平季根;严春寅;吕金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腹腔镜辅助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肾脏肿瘤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冷循环射频消融(LCRFA)治疗肾脏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对21例肾脏肿瘤患者选择性实施LC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肾细胞癌18例,嗜酸细胞瘤1例,肾错构瘤2例.肿瘤大径1.9~4.0 cm.比较手术前后体温、肝肾功能、Hb水平及ESR变化;术后定期观察肾功能、CT,超声造影监测消融灶的改变.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2.0±24.5) min,平均出血量(50.0±28.8) ml.21个肿瘤病灶中,术后1个月完全消融20个(95.24%).Hb、ESR、Cr、患侧ECT-肾小球滤过率(GFR)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8例获得6个月后CT随访资料,17例病灶完全坏死,1例病灶部分坏死.无局部及远处复发病例.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10.8个月),21例均生存.结论 LCRF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肾脏肿瘤的新方法,比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治疗定位更加精确,可以应用于不适合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射频消融的病例.

    作者:郭宏骞;燕翔;纪长威;李笑弓;甘卫东;曾令奇;张士伟;刘铁石;连惠波;刘光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创伤小、操作简单、复发率低等优点,目前已逐渐成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首选方法[1].我院自2004年1月~2007年1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56例老年腹股沟疝,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志君;蒋德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钛网和前路钛钢板联合Cage前路减压和重建治疗15例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患者,影像学和临床神经学检查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6个月~3年1个月,神经功能评价(JOA)评分术前为(6.8±2.4)分,术后为(11.6±1.6)分;15例影象学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非连续节段性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和不稳,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跃;王守国;岳海涛;季峰;费皓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变异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A1896变异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包括HBV前C区在内的DNA片段,经纯化、末端标记后测序,判读结果;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68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36例肝硬化和18例肝癌患者血清A1896位碱基突变率分别为41.2%、69.4%和100.0%;A1896变异株感染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非变异株感染者(P<0.01).结论 A1896基因变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病的慢性化及临床病情加重,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以及患者免疫状态的改变相关.

    作者:汪伟明;王永忠;卫峥;濮翔科;吴国祥;陈敏;杭双荣;申红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男性乳腺癌2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58.6岁,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14例,发现肿瘤细胞13例(92.8%).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8例.TNM分期:Ⅰ期3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Ⅳ期3例.激素受体阳性者占82.8%.25例获得随访,死亡8例.结论 男性乳腺癌临床少见,发病年龄偏大,容易误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男性乳腺癌具有特殊意义.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预示男性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吴醒;斯岩;凌立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疾病,严重威胁母婴安全.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发现免疫因素在妊高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按其表型不同可分为CD4+辅助性T细胞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妊娠免疫平衡机制一旦打破,可导致病理性妊娠发生.我们对妊高征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了分析,初步说明其在妊高征中作用.

    作者:曹卫平;钱秋菊;陈廷美;张燕;施彩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E1B缺失腺病毒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

    近年来具有复制能力的病毒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相当迅速,其中敲除了E1B-55KDa的条件复制性溶瘤腺病毒(ONYX-015)治疗肿瘤的研究尤为深入.虽然目前对于ONYX-015选择性溶瘤的机制仍有争论,但多个临床前动物实验及Ⅰ、Ⅱ期临床实验已经证实ONYX-015对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及耐受性均较好.该文旨在对近年来ONYX-015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魏小雷;邹晓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HT2SS七氟醚与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诱导的效果.方法 HTSS40例ASA Ⅰ或Ⅱ级择期声带息肉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七氟醚(S)组和丙泊酚(P)组,每组20例.S组七氟醚吸入诱导,P组丙泊酚静脉诱导.观测两组病人在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2 min(T1)、10 min(T2)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时的体动、呛咳情况.结果 HTSSP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短于S组[(83±10)s vs.(106±9) s] (P<0.05);两组T1、T2时SBP、DBP均比T0显著降低(P<0.01);P组T1、T2时DBP分别为(54.7±14.4) mmHg和(55.3±9.3) mmHg,显著低于S组的(63.9±13.2) mmHg和(61.7±14.1) mmHg (P<0.01).结论 HTSS与丙泊酚相比,七氟醚对循环抑制轻,可以安全的用于麻醉诱导.

    作者:季淑娟;黄礼兵;崔苏扬;白浩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阻滞剂(ARB)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I)对循环中任何来源AngⅡ的阻断作用更彻底,但ARB在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价值迄今仍在探索之中[1].我们对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观察厄贝沙坦在老年性CHF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

    作者:薛锦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预防婴幼儿喘憋性肺炎导致心力衰竭

    喘憋性肺炎以6个月至2岁小儿多见,对患儿的健康造成威胁,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0月,对喘憋性肺炎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并能有效的预防喘憋性肺炎时心力衰竭的发生.

    作者:陈灿华;丁娴;杨娟;高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对肝硬化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肾血流量的影响

    将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不限钠饮食与限钠饮食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血钠、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肾血流量和肾功能损害情况作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锡炳;刘霞英;徐月琴;朱红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人血浆血管抑素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人血浆中血管抑素(angiostatin,AS)含量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肿瘤中测定的意义.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人AS免疫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人AS多克隆抗体,建立人血浆AS酶联免疫吸附检验(ELISA)方法.并检测了73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AS含量.结果 该方法检测人血浆AS的线性范围为3.13~100 mg/L,灵敏度为5 mg/L.73例肿瘤患者血浆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7.16±7.32) mg/L,(P<0.05或P<0.01).结论 以基因重组AS建立的人血浆AS含量ELISA检测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恶性肿瘤诊断提供一种新检测技术.

    作者:杨炳华;何杨;金坚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死胎多脏器组织中HBV DNA表达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HBV产妇传播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人群中众多慢性无症状携带者(CsC)的重要原因[1].为了解HBV通过产妇传播(MFT)而引起胎儿多脏器组织感染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

    作者:陈宏;赵伟;刘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

    铜绿假单胞菌(PA)是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1],中国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耐药监测显示PA对亚胺培南(IPM)的耐药率由1994年的6%上升到2003年的22%[2].PA本身的耐药机制复杂,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临床上多种药物耐药菌呈逐年上升趋势,极大的限制了医生选择药物的范围.因此,了解地区性PA耐药情况是临床有效抗感染的较佳途径.我们就2004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的PA进行耐药现状的分析.

    作者:王扬;黄茂;赵旺胜;陈军;詹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腹腔镜辅助下切除小儿美克尔憩室

    小儿美克尔憩室发生率约2%,一般8%~10%有临床并发症,多并发出血、炎性腹痛等,重者可出现肠梗阻、憩室穿孔腹膜炎[1].我院2003~2007年5年间共对有间歇便血病史患儿经 99mTc同位素扫描后,考虑诊断美克尔憩室并行腹腔镜下探查,美克尔憩室切除术32例,其它腹腔镜手术中发现切除3例,临床疗效和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明显.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姜斌;刘继炎;易军;李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MMP-1和TIMP-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因子(TIMP-1)基因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0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1和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 60例胃癌组织中MM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TIMP-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M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未分化癌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高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TIMP-1 mRNA的相对表达强度低、未分化癌则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癌,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伴淋巴结转移者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但MMP-1、TIMP-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和部位等临床参数无关(P>0.05).MMP-I与TIMP-1表达呈负相关(r=-0.513,P<0.05).结论 胃癌中MMP-1、TIMP-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作者:吴晓英;陈卫昌;沈玉玲;陆忠凯;岑建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85例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

    2007年1月~12月我院ICU共收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我们采用特色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军;刘巧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MRS)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RS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PCa患者31例(PCa组)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23例(BPH组)资料,测定两组MRS代谢图上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值.结果 PCa组和BPH组(Cho+Cre)/Cit值分别为(1.76±0.17)和(0.51±0.13) (P<0.05).以(Cho+Cre)/Cit0.99为诊断标准,诊断PCa的准确率为91.6%.结论 前列腺MRS为无创检查方法,对确诊PCa有重要帮助.

    作者:姚浩;顾晓;杨进;陶华志;董颖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宫颈非典型腺细胞的临床意义

    宫颈非典型腺细胞(AGC),是指细胞呈子宫内膜样或子宫颈内膜样分化,并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细胞核,这种细胞核的变化,有别于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无浸润癌的特征.AGC发现率低,占子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的0.1%~2.5%<1%[1].总结我院AGC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尤志学;周斌兵;宁魏青;邢燕;王淑玉 刊期: 2008年第12期

江苏医药杂志

江苏医药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