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敬慧;张欣;张延军;杜雪梅;朱毅;朱广文
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大血管病变性质为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大血管,而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有的慢性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肾等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机制与防治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声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运动可引起血液流变性变化[1].为探讨军事演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我们测定了30名某军校毕业学员综合演练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报道如下.
作者:罗显荣;许正文;付泳航;杨鲲;郑凤娇;砥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新的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α-ZAL)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方法:49只新西兰成熟未孕雌兔分成6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假手术组; C组为高脂对照组;D组为17βE2 雌二醇组;E组为戊酸雌二醇组;F组为α-ZAL组.分别测定血清TC,LDL-C,HDL-C含量和血浆ET-1及NO水平,肉眼观察并用扫描仪测定各组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沉积面积与内膜总面积之比.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测定子宫重量/体重.结果: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沉积与内膜总面积之比为B、D、E、F组vs C组P<0.01.病理观察:C组内皮脱落和大量泡沫细胞;B、D、E、F组上述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内皮基本正常或正常,仅有少量或无泡沫细胞.子宫重量/体重D、E、F组较C组明显增加,但F组增加明显小于D组、E组.血清TC、LDL-C、 C组均明显升高,而B、D、E、F组明显低于C组,HDL-C各组无显著差异;血浆ET-1与NO水平 C组明显升高,而B、D、E、F组明显下降.结论:α-ZAL可减少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沉积面积,减轻病理变化,减轻高脂血症,降低增高的ET-1与过度增高的NO,具有较强的抗AS作用.但对子宫增大作用明显小于17βE2与E2V.
作者:戴顺龄;段金虹;陆媛;张仪华;程锦轩;赵小元;左萍萍;葛秦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重症或不可逆性休克是休克的终阶段,由于治疗措施难以凑效,预示病人有生命危险.一般相信,如果充分理解不可逆性休克的发病机理,不可逆性休克是能够逆转的.为了研究不可逆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和寻找治疗重症休克的新方法,作者用大鼠复制了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模型.首先,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AP)从100 mmHg降到40 mmHg,并持续1 h;然后将放出的血液再回输.回输血后见到两种不同的趋势:恢复血容量后,平均动脉压回升到100 mmHg,但在非存活组,血压在120 min内再度下降,而在存活组则保持正常;另一方面,回输血液后2 h,提睾肌A3小动脉的血流量在非存活组趋于减少,只有失血前的25.6 %,而在存活组则趋向于逐渐增加,达失血前的48.2 %.因此,在严重休克治疗之后大循环血压(BP)和微循环血流(BF)的恢复之间出现分离现象,它意味着持续的低灌流量和持续低血压是不可逆性休克发病的两个重要的流变学事件.探索不可逆性休克时无复流和顽固性低血压的机理与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重症休克时微循环的恢复与疗效和存活率密切相关.本综述根据我们的研究工作,集中讨论这两个血液流变学事件.
作者:赵克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热敏脂质体(UK-TsL)的体外热靶向溶栓能力.方法:32个血凝块随机分为对照组、游离尿激酶(FUK)组、UK-TsL组和尿激酶脂质体(UK-L)组.将血凝块置于附有加热装置的简易体外溶栓装置中,分别加入上述4组试剂,从输液开始对血凝块以42℃或37℃的温度加热,输液120 min后测定血凝块的溶解率.结果:UK-TsL组血凝块溶解率达50.41%,与FUK组相近;与对照组及UK-L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K-TsL在42℃时迅速释放尿激酶,具有较好的热靶向溶栓能力,能有效减少药物剂量.
作者:钟萍萍;刘瑜;董小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SHR心肌中活化的ERK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HR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 其中两组分别用缬沙坦30 mg/kg/天、螺内酯20 mg/kg/天溶于饮水灌胃,连续治疗13周;对照组给正常饮水,并与Wistar-kyoto大鼠(WKY)比较.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磷酸化ERK的表达.结果:SHR对照组心肌磷酸化ERK/actin值高于其余三组(P<0.01),螺内酯和缬沙坦组高于WKY组 (P<0.01),两用药组之间无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均能通过抑制ERK途径而抑制左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
作者:胡钢英;王晋明;江洪;唐其柱;梁远红;王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脂蛋白(a)[Lp (a) ]是由载脂蛋白(a)[Apo (a)])和含载脂蛋白B100(ApoB100)的低密度脂蛋白(LDL) 分子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 具有抗纤溶及参与脂类代谢的特性[1].其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在2型糖尿病(T2DM)中,血清Lp (a) 的水平是否与血管病变有关一直没有定论[2].本文通过比较非DM 者、T2DM无血管病变者和T2DM伴血管病变者间Lp (a)和内皮素(ET)水平的差异,分析T2DM患者血清Lp(a)水平与其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今毅;邓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缺氧时间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不同亚型钾通道(Kv)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对常氧和不同缺氧时间后PASMC上Kv1.2、Kv1.6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1)PASMC在常氧和缺氧时均有Kv1.2、Kv1.6mRNA和蛋白质表达;(2)缺氧18 h使Kv1.2mRNA和蛋白质表达增强,缺氧48 h则使其表达减弱且低于常氧时的表达;(3)缺氧18 h、48 h对Kv1.6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无影响.结论:Kv1.6不是氧敏感的钾通道;作为氧感受器的Kv1.2,其mRNA和蛋白质表达随缺氧时间而改变.
作者:廖文慧;曾锐;刘晓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择单纯代谢综合征患者36例,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44例和健康人群对照20例.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 -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Ins)和血脂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代谢综合征患者的ISI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浆PAI-1、Fib等明显升高(P<0.05).代谢综合征合并冠心病组PAI-1与Fib、Ins正相关,与ISI、高密度脂蛋白(HDL)负相关.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纤溶活性异常,同时纤溶活性异常与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曹文静;夏汛生;张碧玉;郭小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系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利用缺陷引起.Ⅰ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典型、病情较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直接威胁生命.检测IDDM患者空腹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
作者:周风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频率在山东省威海、莱芜地区健康人群中的遗传特征及其人群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300名健康献血者进行HLA-A、B、DRB1分型.结果:共检出14个HLA-A等位基因,34个B等位基因,13个DRB1等位基因.比较威海和莱芜地区HLA人群基因频率差异为威海地区A·32基因频率显著高于莱芜地区(P<0.05),莱芜地区HLA-B·27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威海地区(P<0.05).结论:威海、莱芜地区人群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北方人群的HLA基因型分布特点,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比较数据为寻找HLA相合的无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供者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信息.
作者:王玫;聂向民;朱传福;刘艳;张萍;宋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显像在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伴心绞痛症状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99Tcm-MIBI负荷/静息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T)分析上述患者显像特点. A组(心血管神经症)15例,B组(原发性高血压)24例,C组(X综合征)20例,D组(Ⅱ型糖尿病)18例.结果:A组有2例3个节段可逆性缺损,评分均为1;B、C、D组均有多节段可逆性或部分可逆性缺损,异常机率明显高于A组(P<0.001),评分为1.12±0.28、1.08±0.36、1.42±0.56,B、C组无明显差异(P>0.05),D组与B或C组有差异(P<0.01).比较静息LVEF,A组与B、C组无明显差异(P>0.05),D组略低于A组(P<0.01).结论:MPT可反映CAG正常伴心绞痛患者心肌血流的分布状况,显示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解敬慧;张欣;张延军;杜雪梅;朱毅;朱广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性疾病.我科于2003年以来应用灯盏花素治疗TIA,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变化,取得明显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邹远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脂蛋白(α)[Lp(α)]在CHD发病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1];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降解的终未产物,可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及纤溶功能,其在冠心病(CHD)中的作用已引起高度关注[2].本文检测CHD患者的DD、Lp(α)及甘油三酯(TG)水平变化,报道如下.
作者:廖启洪;吕程;刘怡怜;黄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不同检测系统血脂测定结果的偏倚评估,分析各系统间结果的可比性和临床可接受性.方法:参照CLSI文件相关要求,以可溯源的检测系统为目标检测系统,测定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本院3个不同检测系统进行朗道质控物(水平2和水平3)各测定21次和测定新鲜血清标本40份.结果:朗道质控物和新鲜血清标本TCH、TG、APOA1、APOB、HDL-C、LDL-C浓度在系统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除LDL-C在各检测系统间的相关系数为0.7859~0.9259之间外,其他项目各系统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75.各检测系统测定TCH、TG的不精密度CV均小于5%,其他项目的不精密度CV均小于10%;以可溯源检测系统1为目标检测系统,临床可接受性能评价:TCH、LDL-C在检测系统2和检测系统3超出临床接受范围,HDL-C在检测系统2超出临床接受范围,其他项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3个不同检测系统测定TG、APOA1、APOB结果具有可比性;测定HDL-C结果具有部分可比性,TCH、LDL-C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需采取整改措施.
作者:黄宪章;庄俊华;徐宁;张秀明;梁伟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评估B型钠尿肽(BNP)对心力衰竭(HF)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6例HF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BNP测定,并与临床诊断以及患者30天内是否发生HF终点事件相比较,分析BNP与HF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BNP浓度与HF程度相关,BNP≥100pg/ml诊断HF的灵敏度为94.0%,特异性为72.2%,阴性预测值为88.5%,阳性预测值为79.5%;接收者运行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1;并能预示HF患者的预后.结论:BNP测定有助于临床医师客观判断病情及预后,是很好的心脏功能监测指标.
作者:王文武;张真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或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相对增加,引起物质代谢障碍,特别是糖代谢障碍,严重者亦引起蛋白质、脂类代谢障碍,从而导致微血管的改变.观察甲襞微循环变化是研究和探讨糖尿病人病情发展、转归和治疗的前提.我们对5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引物特异PCR-核酸序列测定技术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粘蛋白域蛋白-3(Tim-3)启动子区-574G>T单核苷酸变异及其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支气管哮喘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引物特异聚合酶链反应(PCR)-核酸序列测定技术检测湖北地区296例哮喘患者和202例健康对照人群Tim-3启动子区-574 G>T单核苷酸变异,计算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湖北健康人群中Tim-3启动子区-574位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990、0.010和0,而哮喘患者频率分别为0.929、0.071、0,其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0.14,P<0.01).结论:引物特异PCR-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可用于检测Tim-3启动子区-574G>T单核苷酸变异的检测;湖北汉族人群中Tim-3启动子区存在多态性变异,其中-574 G>T多态性可能与湖北汉族人群变应性哮喘易感性有关.
作者:巫学兰;崔天盆;吴健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脂代谢异常、血栓形成、炎症、行为和习惯、遗传因素等被视为引起心血管病变的五种风险因子.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脂类、止血与血栓形成的实验室常用指标的检测,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的预防、治疗和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解晓琴;毛达勇;杜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妊高征待产孕妇45例(妊高征组),正常妊娠待产孕妇45例(正常妊娠组),正常非妊娠期妇女45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3组妇女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参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及血浆粘度.结果:(1)妊高征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容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妊娠组(P<0.05);(2) 妊高征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 ;正常妊娠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高征孕妇血小板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较正常妊娠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血小板活化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参与了妊高征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邢辉;胡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