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切除保留迷走神经干术后胃液分析及消化功能变化

陶书超;阎瑛;侯伟;吴崇学

关键词:食管癌切除, 迷走神经干, 手术后, 胃液分析, 消化道并发症, 迷走神经切断, 国际抗癌联盟, 手术方法, 生活质量, 患者, 功能变化, 分期标准, 胸腹, 分级
摘要:传统的食管癌手术方法,胸腹段的迷走神经干及其分支被切断,术后消化道并发症较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我院自1994年8月至1998年12月,按198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的食管癌TNM分级定义及分期标准[1],将40例食管癌(Tis~2N1~0M0)患者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切断组和保留组,观察两组手术后消化道功能变化.
微循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制剂对多重耐药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目的:了解肺炎一号对MR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梯度稀释含药血清,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肺炎一号对MRSA、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效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抑菌效果明显.结论:中药制剂在目前棘手的多重耐药的细菌:MRSA、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抑菌效果明显.

    作者:周立勤;陈林娜;李波;王春香;刘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肾通胶囊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ET-1及AngⅡ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肾通胶囊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手术模型组和肾通治疗组,术后第8天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改变,检测血浆和肾组织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和肾组织中ET-1、AngⅡ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肾通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组织ET-1、AngⅡ明显降低(P<0.05).结论:肾通胶囊可通过影响血浆和肾组织中ET-1和AngⅡ含量而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

    作者:胡家才;蔡道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a)与载脂蛋白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观察脂蛋白(a)与冠心病发展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冠心病患者498例按病程发展的各期进行分组.以免疫透射比浊法对冠心病患者各组血浆中脂蛋白(a)、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中Lp(a)、Apo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逐步增加,血中Lp(a)、ApoB逐步上升,与病程呈正相关关系(r=0.4596,P<0.05).结论:Lp(a)与冠心病病程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检测血中Lp(a)浓度对预防冠状动脉栓塞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者:杨刚;杨桂;胡汉宁;陈薇;吕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当归注射液及前列腺素E2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表达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大鼠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在25%当归注射液、前列腺素E2(dmPGE2)的肺脏保护作用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当归组、PGE2组.按博莱霉素(BLM)5 mg/kg体重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当归组、dmPGE2组术后分别给于25%当归注射液(腹腔内注射)、dmPGE2(肌肉注射),于第28天处死全部大鼠.制备大鼠肺组织切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TGF mRNA、纤维连结蛋白(FN)和Ⅲ型胶原(Col-Ⅲ)在肺内的表达,HE染色评价肺纤维化程度.结果:模型组CTGF mRNA、FN和Col-Ⅲ的表达及肺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当归组及PGE2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两治疗组间比较,除CTGF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指标的相关分析表明,CTGF表达水平与肺纤维化程度(r=0.886;P<0.01)、FN(r=0.836;P<0.01)和Col-Ⅲ(r=0.918;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25%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下调CTGF而减轻肺间质纤维化.

    作者:叶旭军;王桦;袁胜;王宇琴;袁公贤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调查与分析

    目的:回顾性调查我院2000~2003年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临床医生经验性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WHONET 5.2软件统计细菌敏感率;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用确切概率法.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耐药性随其分离时间和病区而异,差异多具显著性(P<0.05)或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经验性治疗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应根据其具体流行程度和耐药性特点给药.

    作者:李波;陈林娜;林凌;王春香;周立勤;刘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中药清脂降粘颗粒对高粘血症兔脑软膜微血管口径的影响及血液中ET-1和NO含量的变化

    目的:观察中药清脂降粘颗粒(QZJLp)对高粘血症模型兔软脑膜血管口径的影响及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家兔法复制高粘血症模型,观察两种剂量(0.5 g,3次/日和1.0 g,3次/日)QZJLp喂饲实验兔14天和35天后, 其软脑膜微血管的舒缩变化,同时检测ET-1和NO的血液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兔软脑膜微血管口径缩小,ET-1明显增加,NO降低;QZJLp喂饲14天~35天,微血管逐步扩张,ET-1不断降低,NO显著升高.结论:QZJLp能有效改善实验性高粘血症兔软脑膜微循环,这种作用可能与QZJLp 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ET-1/NO的调节作用有关.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马珍梅;王敏莲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312株念珠菌感染分布与药敏分析

    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念珠菌引起的病人院内感染逐年增多,随着感染率的升高,以及抗真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又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临床抗真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病原性真菌在临床上诊断、治疗不易,已经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将我院近期检出的312株念珠菌感染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廖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冬眠时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冬眠时心脏交感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大鼠离体心脏急性心肌冬眠模型,测定急性心肌冬眠时电场刺激引起心脏去甲肾上腺素(NA)的释放,并观察复灌后的酪胺反应.结果:电场刺激引起的NA的溢出在心肌冬眠组、对照组和复灌组分别为3.24±1.27、76.89±27.65和80.30±23.86 pmol/g·min,复灌30min时,酪胺引起NA的释放和心率明显增加,而在去甲丙咪嗪存在的情况下,酪胺的这种作用消失.结论:本研究表明离体鼠心急性冬眠时,电场刺激引起的心脏NA释放明显减少, 复灌后这种释放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心脏对酪胺的NA反应证明心脏交感神经末梢功能的完整性.提示在急性心肌冬眠过程中,心脏的交感神经功能可能也经历了一个类似冬眠即神经冬眠的过程,再灌注后交感神经的功能可部分或全部恢复.

    作者:付作林;冯义柏;史春志;谷翔;黎明;张新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AmpC酶是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2],属于分子分类的C类和功能分类法的I组酶,常见于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等.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可使原来产生诱导型AmpC酶的肠杆菌属等发生去阻遏作用,使细菌产生大量AmpC酶[3].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4],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快速检测持续高产AmpC酶,分析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发生率,能协助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用药.

    作者:施金玲;蔡璇;孙端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

    目的:介绍凝固时间法测定血浆AT-Ⅲ活性的实验方法.方法:将校正血浆用含肝素缓冲液稀释成不同浓度(即不同活性AT-Ⅲ),加入纯品纤维蛋白原共同孵育后,测定其凝固时间;根据不同AT-Ⅲ活性与相应凝固时间制作标准曲线;测定待检血浆凝固时间,查标准曲线即可得到待检血浆AT-Ⅲ活性.结果:该法AT-Ⅲ活性在25%~125%范围内线性良好;日内变异系数为3.2%,日间变异系数为4.9%;凝固时间法与发色底物法比较相关性良好(r=0.999,P<0.05);检测178例健康人血浆AT-Ⅲ活性为105.4%±18.8%.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结果可靠,简便实用,可用于常规检验.

    作者:汪宏良;蒋玉叶;马全新;程晖;禹红;程小欢;何建学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冠心病(CH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其发病率、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冠心病的主要类型,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是AMI和UAP发生的直接原因.在血栓形成研究中,炎症反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钠肽(BNP)和高敏C反应蛋白(CRP)在AMI、UAP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是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为探讨其在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对46例CHD患者血浆中的BNP和高敏CRP水平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

    作者:谢文;熊金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流体力学因素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阐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破裂机制对于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至关重要.目前文献研究表明,血管分叉部位低剪切力的产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因素.在这一部位,降低的剪切力使内皮细胞损害,脂质沉积,从而脂纹形成,形成的脂纹进一步改变局部的血流状态,因而斑块进一步增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1].

    作者:武晓玲;赵瑾;迟路湘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1].近年来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和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变化[1~3].本文检测ACS患者的UA、D-二聚体和Fib的水平变化,分析其在ACS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李勇;王平;王继廉;宋执敬;宋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早孕诊断试纸检查异位妊娠患者腹腔血和尿液β-HCG的对比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常伴不同程度腹腔内出血,临床上有时与其它急腹症混淆引起误诊.我们应用早孕诊断试纸检测异位妊娠患者腹腔血和尿液β-HCG,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腹腔血β-HCG检查可以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率.

    作者:刘晓华;董建雄;杨玉声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总IgE与外周血嗜酸细胞的检测分析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引起,起病后,患儿具有反复咳喘等与哮喘相似的临床表现,临床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治愈后还可有高达36%的患儿复发喘息或发展为哮喘病[1],为此许多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认为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似或相同的发病机制,即存在变态反应性炎症过程,为探讨这一关系,从2004年5月份开始,我们先后对25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3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总IgE(T-IgE)和外周血嗜酸细胞(EOS)进行检测,并与28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瑞玉;周才;林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

    糖尿病是目前的多发病之一,其糖、脂代谢紊乱可导致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等发生改变[1].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程度的重要常规检测项目,目前一般由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完成,同时仪器会给出一些反映血小板形态的参数: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观察这些参数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病情预估等有重要意义.

    作者:邢辉;胡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对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有益.同时由于其无创伤性,价格便宜,简便易行,成为目前广为流行的方法.但同时也存在溶栓特异性差、出血并发症、再梗死等问题.其中,出血并发症是临床医生棘手的问题.因此,选择急时、准确的实验监测时间至关重要.我们动态观察了溶栓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规律,报告如下.

    作者:董莉;王悦喜;张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对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措施;ACL-9000机内质控体系L-J质控法;病人数据浮动均值法;分析后的措施.结果:1 530份凝血试验标本中108份有质量问题,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者86例;血液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者19例;血液中混有肝素者3例.ACL-9000 L-J质控法能对仪器状况、试剂质量起到较好的监控作用.病人数据浮动均值法可控制来源于标本本身的影响因素.重视检验报告单的填写、发送、解释环节的质量问题.结论:通过分析前、中、后的全面监控,能有效地发现日常工作中的失控现象,提高凝血试验的检验质量.

    作者:王小林;徐融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肾早期损伤与相关因素分析

    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尿微量白蛋白(MAU)的检测可作为肾脏早期损伤的敏感和可靠的诊断指标[1].本文测定57例2型糖尿病人的MAU并以MAU异常升高为糖尿病人早期肾损伤标志,调查分析肾早期损伤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压、拥有的糖尿病工具、吸烟情况以及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等相关因素,为2型糖尿病病人肾早期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段秋林;郑伦和;高岭;刘翠银;陈红;殷海燕;徐准 刊期: 2005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10与呼吸系统疾病

    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初由Mosman及其同事于1989年发现和描述为一种由小鼠辅助性T淋巴细胞(T help 2,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它能抑制Th1细胞因子的分泌,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ytokine Synthesis Inhibiting Factor,CSIF).随后发现IL-10可由多种细胞分泌且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物调节,如免疫细胞、炎症细胞、肿瘤细胞、血液细胞等.并证实它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及炎症过程均有广泛影响.国外Ⅱ期临床已显示它可能是继糖皮质激素之后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抗炎药物[1].

    作者:王耀勇;金元虹;陈小龙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