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亮;胡雁;卢洪洲;鲍美娟;张林;沈银忠
目的 构建和应用精神疾病急危状态临床流程管理体系,降低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急危风险.方法 将703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按均衡原则分为观察组353例、对照组35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急危状态预测和处理;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急危状态评估表及精神疾病急危状态临床流程管理图,对患者实施急危状态评估和干预.实施7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急危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精神疾病急危状态临床流程管理有利于降低精神疾病患者急危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红;阮俊;秦江萍;佟圣丽;黄杨梅;赵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对规范注射行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胰岛素规范注射知信行问卷、中文版“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ITR-QOL-CV)”对142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胰岛素规范注射知信行问卷中知识维度得分4.33±1.77,态度维度得分34.72士5.78,行为维度得分14.07士1.65;ITR-QOL-CV得分93.59±18.05.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对规范注射的态度、行为、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糖知识水平(P<0.05,P<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规范注射的知信行水平不高,生活质量呈中等水平,应结合患者的知信行状况及血糖水平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提高患者的自护水平及生活质量.
作者:陈鸣明;葛军;许慧;张爱华;刘玉勤;乐嘉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方法 收集近3年发生的护理应急事件目标病例,编制教学案例,对入院2年的58名低年资护士进行1个月情景教学后考核(晋级N1级).结果 考核均分107.2±8.2,其中专业实践能力得分率82.0%、专业知识得分率63.0%、分工合作得分率71.0%、沟通与交流得分率52.0%、病情观察及评估得分率62.0%o、临床决策52.0%、评判性思维得分率45.0%.结论 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调动低年资护士学习积极性,提高专业培训效果.但评判性思维等还有待于在临床中更多地实践.
作者:郑红;李峥;高伟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分析民政部2001年颁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在指导老年人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分级护理划分依据、标准不统一,分级护理内容不完整等不足.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细化分级护理划分标准、加强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及完善临终护理等建议,旨在为我国建立和不断完善符合时代发展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制度提供参考.
作者:高小芬;于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肱动脉与踝部足背动脉血压值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58例老年MHD患者按血压正常与否分为正常血压组30例和高血压组28例,测量其平卧位右侧肱动脉及足背动脉血压,作自身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足背动脉血压(均P<0.01),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和线性依存关系(均P<0.01).结论 对血液透析过程中只能测量足背动脉血压的患者,行内瘘穿刺前先测量同侧肱动脉和足背动脉血压,计算出差值作参考;透析过程中将足背动脉血压换算后替代肱动脉血压,可确保血压监测的有效性.
作者:高如丽;沈新梅;高婷婷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和灭菌物品送达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建立物流组织网络、选择佳路线、交叉错时供应、信息流管理,将物流管理的准时生产思想等应用于消毒供应工作的各环节.结果 实施改进措施后年均投诉5~8例次、物品发放错误10~15例次、纸塑包装破损延误手术1~2例次、临床紧急需求应对无效1~2例次及临床满意度调查94.0%改变为投诉3例次、4例次,未发生纸塑包装破损等事件,成功应对临床紧急需求6例,临床满意度升至98.o%.结论 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指导实践,有利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以及灭菌物品送达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出院计划服务对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社区家庭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115例脑梗死住院治疗好转出院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和随访护理;观察组制定出院计划,按计划于入院后第2天开始评估,制订延续护理计划单,出院后与社区护士取得联系,按此单共同实施延续护理.实施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奥马哈系统环境、生理、心理和健康相关行为4个领域的认知、行为、状况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疾病加重及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出院计划服务可以改善患者疾病相关认知、行为及状况,降低脑梗死患者疾病加重及再入院风险.
作者:高燕;沈月凤;潘雅明;吴伟红;沈琴英;张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期持续家庭康复护理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住院治疗好转出院的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出院后按照《婴儿科学健身法》光碟及《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中的0~3岁教育大纲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干预组在住院期间对患儿家长进行婴儿抚触、水疗、音乐疗法等康复技能培训,出院后根据患儿月龄及实际发育水平进行家庭康复训练.采用格塞尔(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早产儿智能发育水平.结果 两组大运动行为、精细动作、适应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会交往行为评分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干预组各项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早期持续家庭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其智能发育,改善和提高儿童素质.
作者:华丽;钱媛;叶天惠;刘琳;丁玲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冠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感恩经历、对生命的感知及其回归社区、家庭后的心路历程.方法 应用无结构式深入访谈法,访谈8例具有同质性的实施冠脉动脉支架植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以叙事研究分析法分析转录稿.结果 患者术后感恩的心理体验包括审视生活质量、积极自主、品位幸福和爱的真谛4个主题.结论 健康照顾者可通过促进实施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感恩水平而促进其术后身心康复.
作者:杨芳;郭清;刘晓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视频脑电监测技术的分析,了解患儿夜间睡眠情况,为改善患儿夜间睡眠的举措提供依据.方法 对入住ICU的15例患儿于19:00至次日8:00采用配有视频摄像探头的Nemus床旁脑电图监测仪监测,记录分析患儿实际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是否与操作行为有关.结果 夜间共执行操作项目18项,共计372次,每例患儿少12次、多者达46次,平均(24.8±9.3)次;调整体位、约束和监测生命体征操作均造成患儿觉醒.患儿夜间觉醒(20.9±9.2)次,因操作导致觉醒(14.5±4.8)次,觉醒率69.1%.操作次数与觉醒次数有显著相关性(r=0.704,P=0.03).结论 夜间过多的操作导致患儿觉醒频繁,有必要对医护人员开展促进患儿睡眠质量的培训和改进夜间护理操作流程,以确保患儿安全的同时能获得持续有效的睡眠.
作者:金芸;张玉侠;顾莺;邱鹏玲;胡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调查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护理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抗病毒治疗相关护理需求问卷,对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接受治疗或随访的423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相关护理需求调查.结果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相关护理各条目上的需求率>60%,围绕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和服药依从性的需求排序位列前7,需求率>85%;是否了解抗病毒治疗知识、抗病毒治疗与否及确诊时间长短之间在部分条目上需求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护理需求程度普遍较高.建议在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被确诊后尽早提供系统的抗病毒治疗及个体化的护理服务,以提升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傅亮;胡雁;卢洪洲;鲍美娟;张林;沈银忠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现阶段老年人对专业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分析影响因素并总结有专业护理需求人群的共同特征.方法 抽取荆门地区600名居家老年人进行调查,用多重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多重对应分析显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健康知识获得途径在2条及以上,健康花费400元/月以上者与需要专业护理服务有较强的关联性.结论 较高文化程度、较强获取知识能力、有一定健康保健支出为需要专业护理服务老年人的共同特征.多重对应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变量间关联度,对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有指导意义.
作者:罗金凤;齐玉枸;王承明;张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个案管理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住院患者满意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77例住院首次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案管理模式护理;于入组后第2天及出院前1d用患者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的满意度,统计两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钾、钙、磷及血肌酐、甲状旁腺激素8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血肌酐两组均显著好转,血清钾观察组显著好转(均P<0.05);其他项相对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实施个案管理近期可提高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肖美玲;佘兰;郑淑萍;张亚慧;覃婷;段功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养老院老年人的学习风格分布特点,以期为健康教育者制定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修订的VARK学习风格问卷对沈阳市5所养老院居住的200名老年人进行学习风格调查.结果 养老院老年人的学习风格类型分布为:听说型多(125人,占62.5%),其次为多重学习风格(70人,占35.0%)、读写型(3人,占1.5%)及体验型(2人,占1.0%).多重学习风格中,双重倾向34人,其中听觉型+体验型28人,占82.4%,三重倾向和四重倾向分别为20人和16人.居住养老院级别、不同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老年人学习风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 沈阳市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的学习风格以听说型和多重型为主,应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策略,以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李婷;张玉莲;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对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认为年龄、钠盐和液体摄入、口渴及口腔干燥、钠梯度、透析龄及残余肾功能、营养状况、自我管理水平、心理社会因素等是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为患者提供饮食干预、缓解口渴和口腔干燥、调整透析方案、加强院外健康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开展自我效能训练、实施心理干预等措施,以控制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张仲华;严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减轻奥沙利铂化疗药物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方法 将6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静脉滴注奥沙利铂前30 min,将暖身贴置于外周静脉穿刺点上5 cm处的内衣外侧,持续8h;对照组静脉滴注奥沙利铂时,其外周静脉穿刺点未作特殊处理.应用WHO制定的抗癌药物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分别于第21天和第42天评定毒性反应程度.结果 干预组化疗后第42天外周神经毒性反应阳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外周神经毒性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暖身贴可有效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外周神经毒性反应.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指标与足底压强的关联度,为指导患者预防糖尿病足提供参考.方法 对357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定量感觉法测量患者双足触觉、痛觉、凉温觉、震动觉;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进行神经病变症状评分.结果 凉温觉、触觉、振动觉正常者右足及双足平均压强显著高于异常者(P<0.05,P<0.01),痛觉正常与否双足压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NSI得分0~8分,MNSI评分≥1分者左足压强显著高于<1分者(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足部异常的判断不宜仅依靠定量感觉测量法,应结合患者的主观感受综合分析后实施预防糖尿病足知识指导.
作者:孟敏;蒋娅;谢翠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提高呼吸内科患者桡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 规范血管穿刺方法、制定操作流程、进行血管难度分级和护士考核分级,之后进行针对性培训和管理.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 实施后桡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对呼吸内科护士进行专项培训与管理有利该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容娟;马倩;叶菲;陈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护士对照岗位标准自行认领班次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可行性.方法 将责任护士分成N0~N4级5个能级;设责任护士、总务护士、助理护士3种岗位;确定白班、夜班、早晚班3个班次.护士长提前1个月公布各岗位和班次所需人数,护士根据自己的能级和实际情况认领;每3个月轮换1次.实施3年后抽取样本评价效果.结果 实施护士自行认领班次后护士、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护士对照岗位标准自行认领班次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秀华;高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护理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糖尿病治疗教育管理中心采取糖尿病专科护理门诊、多学科团队模式、定期回访、家庭访视、远程护理等方式对118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结果 实施连续性护理后,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较实施前显著提高,血糖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 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连续性护理可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
作者:王爱民;何文静;熊晓琴;罗晶;张金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