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雁;翟琦
目的 提高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EM)填塞治疗肛瘘的伤口一期愈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方法 对72例肛瘘患者进行历史对照研究.40例为对照组,彻底清除瘘道感染组织后,用AEM填塞瘘道治疗;32例为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即在肛缘处切断瘘管,彻底清创后,再填塞,并在传统换药基础上,将碘伏或生理盐水纱条放置内切口处引流.结果 观察组伤口一期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改良AEM填塞治疗肛瘘技术及换药,可提高一期伤口愈合率,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世荣;刘桂林;吕警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将现有的与乳房胀痛预防和管理相关的佳证据应用到护理实践,以促进产妇成功母乳喂养.方法 采用JBI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PACES),基于现有的佳证据,制定了6条审查标准,将证据融入护理常规,在1个产后病房开展为期12周的质量审查与流程再造.结果 第2轮审查时6条审查标准均达到100%,除第6条标准仅提高3%外,其余标准提高了30%~60%;产妇乳房胀痛预防与处理知识得分从15.6分提高至18.6分,哺乳技能得分从8.1分提升至8.8分.结论 基于循证的质量审查项目显著改善了产后妇女乳房胀痛预防和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但仍需要进行持续质量审查,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周英凤;张俊平;丁焱;曾芳;周敏俊;薛一帆;胡雁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急性疼痛服务在ICU术后镇痛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在ICU成立以护士为基础、麻醉医生为指导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对250例术后患者(管理组)实施规范化术后镇痛,包括术前访视,疼痛评估和处理等,与采用传统疼痛管理的25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管理组术后48 h内疼痛评分降低、镇痛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睡眠时间延长,患者对急性疼痛服务的满意度提高(P<0.05,P<0.01).结论 在ICU实施急性疼痛服务进行规范的术后镇痛,可以提高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梁丽萍;陈皎;袁啸晟;吴雪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变革型领导风格、护士留职意愿的现状及其关系,为制定稳定护士队伍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护士留职意愿问卷及变革型领导问卷,对2所二级甲等医院37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留职意愿得分3.45±0.63;变革型领导风格得分3.74±0.72;变革型领导风格与护士留职意愿呈正相关(P<0.01),领导魅力和德行垂范是护士留职意愿的重要预测因素(均P<0.01).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实施变革型领导风格,以提高护士留职意愿,稳定护士队伍.
作者:方颖;章雅青;张敏;王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总结了经胸骨正中切口和降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下缘端侧吻合术一期修复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心内畸形患儿43例的围术期护理措施.除手术死亡1例外,42例随访3个月至5年,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吻合口无明显再缩窄发生.提出术前完善各种检查、术前准备及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做好呼吸道管理、循环系统管理及各种管道的护理,注意保障护理安全是其护理重点.
作者:肖月华;周黎黎;方敏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造口患者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按照品管圈实施步骤对科内造口护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造口护理缺陷原因,制定改进计划、方法和措施,逐步落实.结果 开展品管圈后造口护理缺陷率由34.9%下降至16.1%,目标达成率为94.9%,进步率为53.9%,圈员7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造口患者护理质量,提高圈员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造口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张莉萍;戴晓冬;杨宁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构建符合我国医疗现状的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完善PICC置管前评估流程.方法 通过前期对19位PICC专业护士进行的关键知情人访谈并结合文献查证,形成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草案),采用德尔菲法对15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并修改定稿.结果 专家权威程度为0.94;对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均给予“合适”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23条,根据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构建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结论 设计完整的PICC置管术前评估表能够有效记录评估结果,据此做出护理计划并实现评估结果的信息共享.
作者:李全磊;颜美琼;陆箴琦;林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有效的物品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手术安全.方法 将手术室物品进行分类编号,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应用于120例患者(标记组)的手术,与使用非标记物品的120例患者(对照组)比较物品归还率、手术物品准备时间、患者及医生满意度、物品不配套台次.结果 标记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手术室物品编号管理能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有利于科室质量控制,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丁文雅;朱秋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既往生活中恶心呕吐相关经历与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以问卷调查117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以及既往生活中恶心呕吐相关经历,分析不同生活相关经历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妊娠期有过恶心呕吐经历、容易晕车或晕船、晨起刷牙时易恶心、比他人更容易感到恶心的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此类经历的患者(P<0.05,P<0.01).结论 既往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者更容易发生化疗后恶心、呕吐,需采取相应措施提前干预,以降低化疗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作者:曹志华;黄凡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有效护理工时,为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按照手术室护理项目调查表分别对新疆9所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的护士进行1周的有效护理工时测定.结果 护士日人均有效护理工时为(345.75±180.27) min,直接护理工时为(201.96±159.49) min,间接护理工时为(143.79±83.91) min;不同医院手术室护士的日人均有效护理工时、直接和间接护理工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量较大,专科医院和地州医院手术室护士工作量相对较小.护理管理者需根据各级医院服务供给水平和护理服务时间即工作量情况来配置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
作者:李莉;朱红艳;王梅新;彭巧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提高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灌注治疗药物保留时间的有效方法.方法 66例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患者中,60例膀胱灌注后药物保留时间小于1h.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因素,疾病本身原因,灌注前的饮水量及灌注的药量、速度,操作中的不良刺激,直肠充盈状态.对60例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护理干预后,52例药物保留时间达1h以上,8例30~60 min,提高了患者对膀胱灌注治疗的依从性及膀胱灌注的治疗效果.结论 心理护理,麻醉下膀胱水扩张,降低尿道及膀胱的敏感性,控制灌注前饮水量及灌注的药量、速度,减少操作中的不良刺激,解除直肠充盈状态对膀胱灌注感觉功能影响等是延长膀胱灌注药物保留时间的重要措施.
作者:钱卫红;张德珍;钱萍;鲍慧;王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对住院就诊的220例宫腔粘连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宫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30~75 min,平均45min.160例Ⅰ、Ⅱ度宫腔粘连患者分离至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宫腔内形态正常;7例Ⅳ度宫腔粘连中5例宫腔形状分离至基本正常,但2例无法暴露出输卵管开口.全组术后住院3~7 d,平均5d顺利出院.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前列腺素制剂以软化、松驰宫颈组织;术中协助摆放好体位,保护患者身体各部位,防止电能损伤,安排专人管理膨宫泵,及时更换膨宫液袋,防止静脉空气栓塞及液体过度负荷综合征的发生;术后做好引流管护理及药物治疗,对宫腔电切镜在宫腔粘连中的安全应用、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汉霞;付玲;刘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瘢痕切除术后联合电子射线放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14例瘢痕切除术后患者24 h内行电子射线放疗,放疗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放疗的准备,放疗中做到正确摆位、注意切口皮肤的保护,放疗后对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出院后给予健康指导.结果 治愈61.2%,有效26.2%,无效12.6%.结论 对瘢痕切除术后联合电子射线放疗患者提供全程细致的护理,可提高瘢痕患者治疗的效果.
作者:项晶;陈凤菊;朱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生基于团队合作式科研实践训练引发的情感体验,为今后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护理本科生科研实践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对16名护理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形成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是新奇与憧憬、强烈的不确定感、紧张与焦虑、压力感、满足感.结论 护理教育者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训练方式与策略,重视其自我概念、求知、人际交流与就业因素对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颖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鲶鱼效应在培养手术室护士核心胜任力中的作用.方法 制定手术室护士核心胜任力指标,选定2名优秀护士担任“鲶鱼护士”,围绕核心胜任力进行培训、引导,对鲶鱼护士的积极表现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吸引其他护士的注意,激发鲶鱼效应.结果 实施后手术室护士核心胜任力8项指标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应用鲶鱼效应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核心胜任力.
作者:尤兴翠;周尉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应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降低护士用药错误,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方法 选择8个内科病房进行研究.对照组(4个病房)按传统方法核对和给药,观察组(4个病房)核对和给药时应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护士分别给药6 723、7 318次.对照组发生非时间药物执行错误35次(0.52%),观察组3次(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导致的相关潜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l0%和0.01%.对照组和观察组给药时间错误率分别为7.91%、6.08%,有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潜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0.25%、0.19%.结论 使用PDA条形码扫描核对技术,减少了药物医嘱转录和护士给药错误发生率,降低了潜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作者:屠蕾;高歌;张渊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择期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方式.方法 将8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干预组按照心理健康状况(SCL-90)评分结果实施心理分级护理.结果 干预组术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心理分级护理使心理护理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及睡眠状况的改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冯亚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护生临床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加强护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共情能力问卷,对231名实习护生进行调查.结果 护生临床共情能力总分为85.75±9.32,不同性别、性格、与父母关系的护生,其临床共情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关系、个人性格是临床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护生的临床共情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男性、与父母关系为家长式、性格偏内向的护生应进行针对性引导,以提高其共情能力.
作者:祁晓娜;姚婷;郑守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针对医院新护士的特征进行胜任力研究,以期构建适合新护士的培训体系.方法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核检表法,对12名绩效优秀新护士和9名绩效一般新护士进行访谈并录音、编码;编制新护士胜任力特征核检表对80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合访谈编码及调查结果,汇集整理访谈文本中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新护士的关键行为,对每一个维度进行描述性说明.结果 专业知识、影响他人等8项胜任力是绩效优秀新护士的特征,操作技能、心理承受能力等5项胜任力是新护士共有的特征.结论 构建的新护士胜任力特征可以用来区分绩效优秀和绩效一般的新护士,为提高一般护士的绩效提供标准.
作者:张巧玲;王淑珍;林峰;徐顺峰;王敏;刘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急救技能,建立有序的团队组织抢救模式的培训方法.方法 结合临床护理排班,将30名急诊科护理人员每3人一组组合成10个培训组,根据急诊抢救病情,设计模拟病例,以组为单位进行定位模拟培训及考核.结果 培训后,护士在应急能力、急救基本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抢救配合能力及综合急救能力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均P<0.01);急救措施落实到位时间较培训前缩短(P<0.01).结论 定位协作模拟抢救有利于提升急诊护士的团队综合急救技能,使团队抢救有序,提高抢救的时效性.
作者:邓榕贞;叶绍乒 刊期: 2013年第22期